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网络安全之思
2019-03-20陈静
陈 静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思想、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一种新常态后,互联网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更加密切的关联,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使用网络最频繁的群体之一。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网络裹挟异质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侵蚀、多种网络乱象阻碍高雅文化传播、现代网络技术弱化传统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网络裹挟异质文化侵蚀学生价值观念
新殖民主义者认为,当今社会西方发达国家仍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体系、文化和民主制度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形式,最终全世界都应该是这种意识形态。”[1]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在个别国家演变为了一种“文化霸权”,借助于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便捷的大众文化传媒,在各国人员的频繁往来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
网络时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强势文化强力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文化疆域。通过网络的传播试图构建一种所谓的“全球主义”[2],其实质就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扩张。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有预谋地制定和实施基于互联网的渗透。学生群体由于接触网络机会较多,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在此过程中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一种盲目崇拜和亲近感,淡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爱国精神的坚守。网络文化中充斥着西方极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十分不利。
此外,学生容易被西方所鼓吹的文化观念误导,导致有损国家安全的行为发生。个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学生辨识力低下、国家安全意识淡薄,诱骗学生通过网络泄露国家机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如在“全球主义”观念影响下有学生认为“网络无国界”,有意或无意向他国泄露中国国防教育基地图片、地理勘测数据等国家机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大都发达,学生极易通过网络接触国外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并沉迷其中。对“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的痴迷使得许多学生对外国文化产生好奇和崇拜,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已经在被包装的异质文化渗透中影响了自身的价值观念。
二、多种网络乱象阻碍高雅文化传播
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网络乱象成为高雅文化传播的现实阻碍。在大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网络乱象主要有: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轻信和传播网络谣言、受网络诱骗误入歧途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今语言的传递增加了网络这样一种新载体。网民通过网上聊天和发帖等方式使用网络语言相互交谈,发表自己的观点。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有违语言和谐和语言美感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喜欢用标新立异的方式,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随意缩写或谐音等方式来进行所谓个性化的交流,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对方注意力。如近年来在网络时兴的“然并卵”“蓝瘦,香菇”等词语都属于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不知其意会引发误读和不明其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极易造成语意不通、语法错误、错别字等问题,在语言不规范的前提下势必会影响文化传播的规范性和高雅性。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学生极容易无视这句古训。轻信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已成为网络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一些学生轻信QQ、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的不实信息,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转发。某些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谣言,曾经在社会引起较大震动,如抢盐风波、地震谣言等。学生由于识别能力不高,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散布谣言传播谣言的主力军。更有甚者,因为对现实的不满,直接编造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由此达到自己泄愤的目的。此外,由于受到网络中的诱骗信息误入歧途,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现象也较多。近期爆出的多名高校大学女生“裸条”借贷,就是利用网络诱骗贷款的方式,使一些无知的学生弥足深陷。以上种种皆为学生在接触网络过程中常见的网络乱象,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塑造、个人品格和文化素养的成型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网络信息技术弱化传统教育文化育人功能
目前,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课程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一些文史哲类选修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学界近年来也出现了网络教学热潮,比如“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开展得如火如荼。诚然,这些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慕课”的课程适用性需要明确,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片段式和网络化的方式授课,“慕课”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但绝不意味着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课堂需要大量师生互动和现场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现场教学的感染力来教化学生。过多依赖网络并不能达到传统课堂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以“慕课”为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典型表现,世界各国名校依托Coursera、Udacity、edX等教育网站,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课程资源。一时之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影响广泛。但每个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文化自信培育相关课程中,学生的过度依赖不仅不能形成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反而演变为对他国文化的认同。正如美国教育学家阿特巴赫所言:“知识与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是普适的规则,因为他们反映出来的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传统。”[3]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应对之策
(一)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文化自信培育载体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开发潜在课程资源,探索更加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理想信念和文化交融能力的教育新模式。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手段,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宣传阵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和报刊传播,而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一种直观和生动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介,借助网络直播电视栏目、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互动娱乐、图文并茂、直观直播的方式成为一种典型的网络文化。因其实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深得年轻人喜爱。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网络形式有效利用,为学生创建更好的文化创作、文化传承和风貌展现平台,在文化传播和培育中提升教育效率。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文化自信培育效率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弱化传统教育文化育人功能,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因其特有的传播便捷和覆盖广泛的优势,无论在文化传播还是在文化培育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促进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网络在知识的获取上更是带来了多样性和便捷性的优势。在知识的生产、更新和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迅捷,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由此拓宽。文化自信培育借助于网络平台,利用各种典型网络资源和案例,对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陶冶文化审美、增强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如“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就是网络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在线学习、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为文化自信培育赋予时代内涵,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的效率。
(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监管和教育是应对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挑战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对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常识有基本认识,提高其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依据现有互联网法规,编制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守则,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他律意识。最后,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建立高校网络信息管控机制。通过上网实名认证、网站监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等方式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防范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以此来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风险与挑战,更好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