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内容编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3-20叶兰兰
武 静 叶兰兰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闻网,安徽 合肥 230031)
内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精选内容是编辑的职责,作为内容“把关人”的网络内容编辑这个群体,在处理编发新闻稿件、各种资讯时,除具备基本的业务素养外,更应该充当“排雷兵”的角色,守住“把关人”的责任底线。
一、网络内容编辑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
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时间不算长,但发展速度却最为迅速。当下,以人民网、新华网等为代表的权威专业网络媒体;以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为代表的商业网站,以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资讯平台,已经成为网上资讯传播的几大主要阵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这个“第四媒体”极大可能成为或者说已经成为了“第一媒体”。因此,在各大网络媒体从业的内容编辑群体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一个网络平台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综合而言,网络内容编辑群体的业务能力存在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主要是非专业新闻媒体的内容编辑,如缺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新闻伦理教育严重缺位,传播内容存在泛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一味追求“眼球效应”等等。
(一)编辑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不足
从被普遍认可的伦理学来说,“伦理”和“道德”其实没有根本的区别;从新闻学的角度而言,二者可以等同于一种意思,也即新闻伦理就是新闻道德。这也是专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该长期坚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从业道德、价值观和新闻伦理。同样作为网络内容生产和加工的其他平台资讯编辑,更应该自觉新闻规律、新闻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
但总体而言,这种基本的新闻伦理却并非被很好地遵守。
在专业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面,以本文作者所在省份的网络媒体而言,其从业人员一般新闻科班出身与非科班出身各占一半左右。与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相比,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网络媒体编辑,在接触新闻伦理知识的学习或培训方面要有明显的不足,一些年轻的编辑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编辑业务培训,尤其是网站、微信、微博的编辑,普遍存在短暂实习、培训即上岗的情况。因此,在具体新闻编辑实操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说新闻媒体编辑人员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少的,而商业网站的地方分站、自媒体等平台的编辑,问题则就严重得多了,非专业、年轻、娱乐化和把关失范是这一网络内容编辑的显著特征。
由于各种商业性和自媒体平台更多的是追求流量、粉丝量和网络热度,不少编辑则在吸引受众眼球、提高点击量、提高收视率上下足“功夫”,甚至不顾忌社会道德底线。
以今年发生在的一则社会新闻为例。2019年2月中旬,某名牌大学的在读博士失联15天,后在当地一个水库溺亡。从新闻传播效果而言,此则新闻可谓是当地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一次重大“机遇”。从警方发布失踪消息起,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失踪信息、不间断直播寻找过程,甚至不顾家属感受一次次拨打遇害人家属电话、发微信或现场拦截其家属进行采访。更有甚者,当救援人员在水库芦苇丛中发现这位失踪博士的遗体时,争抢围观拍照并在网络传播,这些行为都引起了失踪博士家属极度反感。
殊不知,即使传播的是新闻事实,但也应慎重考虑新闻伦理、社会道德底线的约束,应谨慎选择传播可以传播的内容,自我屏蔽不适宜传播的内容,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资讯平台,都应承担起传媒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所以,从新闻专业角度而言,新闻伦理除提倡尊重基本事实、不提供假新闻之外,还提倡最大限度减少新闻可能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在各种网络新闻直播大行其道的过程中,难免会侵犯当事人隐私、肖像等权利,更应避免因新闻报道而给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这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责任,也是全体采编人员包括商业性质平台内容资讯编辑的基本责任,更是其从事新闻行业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契约精神。
(二)高校新闻伦理教育的缺位
作为专业新闻人才教育的“出品方”,对高校在加强新闻伦理学教育方面的苛求应该不算过分。
但纵观国内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对于伦理学的重视程度,很难让人乐观。设置有新闻相关专业的高校一般开设有新闻理论教育课程,而没有新闻伦理教育相关课程;诸多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将新闻伦理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是自学课程,而非必修课程来推荐,这是国内高校新闻伦理教育的普遍不足,或者说是缺位。因此,在培养新闻人才的道路上,高等学校还应被期以更多责任。
就网络媒体单位而言,其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与实习、见习也多是倾向于重业务、轻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实操培训;而商业网站的资讯编辑以及自媒体编辑,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新闻伦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
同时,新闻信息的采编,首先不应对网新闻当事人进行伤害,这也是应当遵守的底线。如有某地的一位病危患儿的父母在经过慈善机构的劝导后,同意捐献孩子的眼角膜,这本来是件温馨的善举,而少数媒体及网站直播平台的提问却令这对父母感到伤心:“捐献了孩子的眼角膜,您作为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战胜自己内心的?” “孩子的爷爷奶奶同意您二人的捐献决定吗?他们的态度如何呢?” “还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吗?”句句直戳孩子父母的心窝,完全不顾这个残破家庭的父母此时正承受怎样的煎熬与痛楚。
此外,新闻伦理教育的缺失还表现为少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如新闻造假、炒作超出了社会道德的底线,甚至出现利用专业新闻媒体曝光稿件在本平台“删稿” “删帖”需求索取财物等违法乱纪等行为。究其原因,这与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自身新闻伦理养成有关系,也与其所属新闻单位、商业网站或自媒体平台在新闻伦理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上缺位息息相关。
(三)利益导向与把关不严
在因利益导向和把关不严带来的新闻失范情况,商业性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等问题就严重的多了,再加上现有很多商业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的考核机制“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包括网络资讯编辑在内的从业者都有较重的创收任务,使得内容编辑与商业经营相互混杂,客户至上、客户保护,禁止发布和转载监督客户的负面报道,这往往导致其广告经营人员成为新闻的“把关人”,导致问题的产生。
相较而言,党报党刊旗下网络媒体、市场化的都市报、电视台旗下新闻媒体等等,情况虽各不相同,在新闻纪律、行业自律的约束下,相对而言较少出现上述的情况,但也并非就完全杜绝了此类情况的发生。
如少数媒体单位对于编辑、记者的绩效考核也多是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如网络媒体往往对单篇新闻传播效果一味以数据来评判,对超过“10万+”的新闻予以重奖等等,而很少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衡量。这种业务考评导向,往往致使新闻记者和编辑为了收视率、点击量、粉丝数量抢独家新闻,以致新闻的过度消费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无辜伤害。
因此,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及各商业网站及自媒体平台等单位应该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内部结构、约束广告经营与资讯编辑发布的范畴,提高全体“把关人”的职业素养,杜绝网络资讯编辑把关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杜绝违法道德底线和法律情况的发生。
二、如何提升编辑专业素养与把关行为能力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下,与专业新闻媒体的网络媒体相比,商业门户网站、资讯平台等在新闻及消息登载过程中,更大程度上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现象,充斥着低俗内容、标题党、个性化、价值观等问题,其“把关人”角色弱化。
媒体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新闻媒体是,商业媒体也是,而且任何国家的媒体都不例外。这个价值观就是呈现好的内容,引导和带动整体社会价值观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专业新闻媒体的和商业资讯平台的编辑既要懂得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知识,更应该提升综合素养,提升把关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编辑新闻资讯时遵循新闻规律
记者在采集新闻时,由于受时间、空间及现场因素等限制,很难顾全新闻以外的因素,这就要求编辑在后期制作和把关时,尽量考虑周全;在内容上,网络资讯编辑应和传统媒体编辑一样,在校正新闻事实之外,还要综合考虑新闻内容传播的影响和后果;在标题上,编辑还应做到适当而不不滥用网络流行语,不盲目追求标题的“新、异、怪、奇、特”,自觉抵制“三俗”标题,坚决不做“标题党”,这是对新闻媒体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商业资讯平台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
(二)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
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但也往往伴生社会道德、新闻伦理缺失等问题。此种新闻内容不仅误导受众、误导舆论、偏离了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也会形成负面舆情甚至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因此,编辑从业人员应注重对内容的审核与把关,对所编辑资讯涉及的真实性问题、伦理问题等进行正确判断和把关,确保所传播的新闻及各种资讯符合真实、理性、积极、健康的总体要求。
(三)加强编辑政治素养和舆论意识
新闻是有倾向性的,毫无疑问,编辑人员对所要传递的新闻内容、网络信息进行怎样的编辑、加工,也直接体现了编辑及其所属媒体和资讯平台在对传递新闻、沟通受众、引导舆论方面的价值判断。因此,媒体和商业资讯平台在建立健全把关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和提升编辑队伍的政治素养与舆论意识,严格执行“三审制”,对于转载新闻和资讯要“多元求证”、多重把关,带头促进网络空间品质的提升、改善网络环境。
加强政治素养和舆论意识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体现在对编辑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育上,更体现在对信息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上,即使是政府平台也不例外。2018年5月,池州市贵池区官方微信平台“贵池区人民政府发布”就曾因一句“你没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的不负责任回复,而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舆情。这种政务新媒体虽然属于外包性质,但官方在授权留责、监管审查等方面,也必须设置严格的考核与问责体系。
三、结语
综上而言,网络媒体单位及商业资讯平台的采编人员,应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改善行业作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不给不利于社会和谐以及虚假有害信息提供传播平台,不断推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受众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