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2019-03-20刘子铭

传媒论坛 2019年9期

刘子铭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效用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进行和业界接轨的实践。

但现有的传媒类实验教学,其目标和导向仍然着眼于既定教学内容,学生内化建构技能体系的效用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受限于既定教学内容,在课堂积极性上,也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知识和技能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形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形成的。这种模式,提倡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学习活动也成为了一种自主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运用于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相应任务,达成建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一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学生积极性、技能掌握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传媒类实验教学的现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自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Student-CentredLearning,CarlRansomRogers,1951)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上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是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时的场地、硬件、制度以及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一)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分离

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业界工作技能、流程。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着眼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实践。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加学术化,并不能很好地贴合业界实践。课堂内实验的设计,也是着眼于教材的理论内容,而不是面向实践的。在技能训练上,也着重使学生体会原理、理论,而不注重实践、问题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真正工作岗位时,仍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将所掌握的“理论技能”,内化为“实践技能”。

(二)学生对技能掌握不熟练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技能的训练,止步于“会”,并没有上升到“熟练”的层次。但是实际工作应用当中,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远未达到可用水平。

(三)实验教学课堂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践,在实践内容和环节上学生没有自主性,导致了学生在兴趣上的缺失。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理论实践而非技能学习。

(四)教学内容导向型课堂

传统的传媒类实验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导向的活动,实验内容是既定的,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流程,完成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对技能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的情况,难以把控。这种知识习得模式的结果,很难与实践挂钩。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较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带来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任务导向性

与上文所述的内容导向型课堂相比,任务导向型课堂更为开放,学生的实验目标,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由教师提前设计的任务。当然这种任务,更具开放性。

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摄像课程的实验教学是较为常见的一项实验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进行相应拍摄技巧的练习,或是拍摄一组指定的镜头,以使学生体会并实践相应的知识点。

而在任务导向型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设计好的开放型实验任务,由学生自主规划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可设置一个场景,给学生创作空间,令其运用技巧完成一个作品,并由其对比各种拍摄技巧的异同。

(二)教师职责的转变

在上述任务导向型课堂中,教师的身份由一个指导者,变为一个帮助者、促进者。在一个开放目标被设置后,知识体系就以学生通过传统的理论课堂所获取的知识为基础,进行自主建构。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在学生偏离预定目标太远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其自主设置的任务目标。

在较为典型的传媒类实验课程“电视节目制作”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目标为完成一个节目类型的电视节目制作,如在某些环节学生无法顺利推动任务进展,教师可以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生偏离任务目标较远时,如出现节目类型把握不准、偏离既定形式等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三)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传媒类实验教学课堂,与传统的传媒类实验教学课堂,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有着较大差别。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习得由教师单向传达至学生;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构建。前者是技能、知识点的“灌输”过程;后者则是知识由学生自主内化、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改变,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也应当是团队性的,建构主义强调的建构,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构建,互相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三、建构主义实验教学的条件

(一)前置课程

传媒类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是单一的实验课程,必须由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这就要求了其必须设置相应的前置课程,或在一门课程的前一部分课时进行理论教学。

(二)实验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虽然实验设计为任务导向型,但也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创作,自主发挥,仍然应由教师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融入实验任务的设计中。但这种“设计”,并不是对流程的设计,而是对任务目标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知识。这种模式,实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在任务目标中,更多地考虑可行性和提供更高的开放性。

(三)实验教学效果的监测

实验教学效果的监测,应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验进行过程中,一方面是实验完成后。实验任务过程中的监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提供帮助和支持,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帮助者和支持者的定位。实验完成后的监测,意义在于评估学生建构知识的成效,同时也评估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对后续实验设计改进提供指导。

四、建构主义实验教学的优势

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探索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运用的初衷。建构主义以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自我构建的方式,学生得以更加牢固、熟练地掌握技能,从而满足工作岗位及就业需求。实验教学内容得以真正的贴近实际应用,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一单一技能而设置。

(一)学生积极性高

在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的前提下,学生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这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实验的热情,而不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实验内容。积极性的提高,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掌握更加深入,使冰冷的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运用在鲜活的任务目标中。

(二)高质量的成果产出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的副产物,是学生自主制定的任务目标,在高涨的积极性驱使下,往往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高质量作品,这种高质量的成果,为学生参与竞赛、比赛,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高质量的作品,也反向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传媒类实验教学以其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实验教学,在学生个性化更鲜明、自主性需求更强的大背景下,可以收到相较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真实环境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