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广播记者的“出声”

2019-03-20伊未敏

传媒论坛 2019年9期

伊未敏

(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安徽 合肥 230071)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广播记者也要顺势而为,积极做出转变。以往判断一个记者是否称职,我们往往会考核其写作能力和文字功底。但是,在现阶段,作为一个广播记者,单纯考核其文字驾驭能力是不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畴。声音是广播的灵魂,广播记者如果不能在声音元素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其实只能算是只完成了一部作品的一半,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熟练掌握写的能力的同时,娴熟地运用好说的能力,以期在广播中正确地“出声”[1]。

一、广播记者“出声”的必要性

(一)丰富广播节目单一的声音元素

广播以声音作为唯一的传播元素(不考虑由广播人制作的全媒体作品),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对于受众感染力和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同时依靠声音和画面等多种元素传播的电视和新媒体。如果播报时仅仅依靠播音员和主持人,则声音元素更加单一,缺陷也相应地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弥补这种的先天缺陷?让记者“出声”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新闻节目的声音元素,让听众耳朵一亮。比起直播间内主持人一味地播报,不同记者齐齐“出声”,每个人的声音各有特色,使用在广播作品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听众的听觉疲劳,增强节目的跳跃性和可听性。记者尽管叙述时可能口音和语调不如专业主持人标准,但是他们的描述却更具亲和力和可信度,能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更容易让听众接受。

(二)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现如今各大媒体之间竞争激烈,新闻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由于贴近现场,带入感强烈,势必成为广播新闻的一种制胜法宝。现场口头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新闻现场,通过仔细观察和现场采访,边看、边说的一种现场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广播特色和广播优势。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特别是新闻事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现场口头报道已经成为最常使用的报道方式,除了一部分新闻简讯外,几乎所有的新闻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道方式,广播现场口头报道优势明显:①时效性强。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和新媒体报道方式的普及,新闻对于时效性要求更高,哪家媒体能够率先将新闻报道出去,就能抢占先机。广播记者如果赶到新闻现场后,通过仔细的现场观察、精心设计的采访、典型的现场音响和精彩的语言描述,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手机等便捷的通信工具,把新闻事件用现场口头报道的方式递给受众,迅速快捷,能够顺应了现代新闻传播的要求。②可信度高。在现场口头报道中,无论是大量有代表性的现场背景音响,还是没有经过后期剪辑的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都能够增加新闻的说服力和真实可信度,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记者精彩的还原和描述,仿佛把听众直接带到了新闻现场。③感染力强。广播的录音报道是由记者写稿后,对录音素材剪辑,然后配音制作完成,其间经过一次书面化的过程。和这种报道方式相比,记者在现场口头报道中,无论是词汇、句式还是谋篇布局都符合口语化的语言习惯,更加生动自然,新闻感染性更强。

(三)顺应广播全媒体传播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积极地向新媒体靠拢,在使用传统媒体渠道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开设了多种新媒体传播渠道,比如说现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成了很多广播媒体的标配,网络直播、抖音小视频传播也成为其积极尝试的传播途径。可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体竞争的要求,广播必须要进行这方面的融合尝试。为了顺应新媒体传播要求,广播记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要求更高,不仅要学会在现场出声,甚至还要出境,声画合一,对新闻进行报道。

(四)树立广播记者形象的要求

好的主持人应该有其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好的记者也同样如此。记者的基本工作是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但也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个性化。而只有个性化的新闻报道,才能从同质化的新闻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受众眼球,这样的新闻才能有竞争力。如果记者经常用自己的声音来报道新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这种声音形象被受众熟悉、认可和喜爱,对于树立记者形象大有裨益,所谓的名记者效应就形成了。

二、记者“出声”的几个原则

(一)做足准备

做足准备,是记者“出声”必须要遵循的首要原则。首先,对于可预见的新闻事件,比如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等,记者要提前进行资料收集,熟悉新闻事件,拟定现场的采访和报道的大纲,其次,对于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新闻,如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生产、交通事故等等,留给记者的准备事件更少。记者在迅速赶赴现场后,一定要仔细观察新闻现场,全方面了解新闻事实后,再“出声”,切忌为了抢时间盲目开口,传递错误信息。由于突发性新闻事件一般现场混乱,情况复杂,因此现场口头报道中,记者要学会开口的技巧,那就是多一些现场描述,少一些结论判断,采访不同的新闻事件当事人,给他们平等的说话的机会,特别是一些有明显冲突的新闻事件中,不能只采访一方。总之,记者出声一定要事先做足功课,这样才能临场不乱,避免开口后大脑一篇空白,不知所云,才能准确完整精彩地传递信息。

(二)培养新闻现场驾驭能力

在广播的现场口头报道中,记者的现场驾驭能力尤其重要,这种能力包括:现场观察和判断能力、现场描述能力、现场采访能力和现场评述能力。

首先,与一名普通的新闻事件旁观者不同,广播记者赶赴新闻现场后,必须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和判断力,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新闻事实的外在特点和新闻当事人的各种举动,进而找到新闻事件蕴含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眼所在,并以此为焦点迅速地确定报道的角度和思路,更高的要求则是从表面现象能够发现其所反映出的社会本质。

其次,记者要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记者不可能从容地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不可能与采访对象过有多交流。因此,这对于记者现场控制采访局面的能力要求更高。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简短有针对性地抛出核心问题,把控采访节奏,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有效交流,把新闻事实呈现在听众面前。

再次,现场口头报道的最大亮点就是广播记者通过语言描述,第一时间还原新闻现场。因此,对于现场的描述体现了记者的报道水平,记者一定要有很好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新闻事件的描述,要有空间感和时间感,抓重点,有思路,不卡壳、不忘词,用栩栩如生的语言将新闻现场尽量多的情况告知听众,以产生强烈的带入感。

(三)学习播音技巧

与专业的播音员相比,广播记者不可能在开口时字正腔圆,整齐划一,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对于吐字发音毫无要求。记者在平时也必须注意学习播音技巧,注意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专业领域的培训。比如说在停连训练上,要注意停少连多,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在重音训练上,要注意对一些关键词的发音强调;在语气训练上,要注意平民化,气徐声柔,让声音更亲切;在节奏训练时,要简洁明快,语势平稳。总之,记者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播音技巧,语言更符合听众的听觉习惯,才能使传播效果更好。

(四)避免照本宣科和过度情绪化

广播记者在“出声”时容易出现两种不当情况。一是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不少记者事先拟好了新闻稿,照着念,语言表达平淡,口语化色彩不强,更像是小学生读课文。二是记者情绪化明显。在一些新闻口头报道中,记者面对情况复杂的新闻现场,往往容易受到事件影响,过度情绪化,并且将这种情绪不巧当地带入新闻报道中,造成了兴奋、愤怒或悲伤等等夸张的表达。但是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说,记者和媒体应当是新闻事件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只需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还原新闻事件即可,是不应该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因此记者一定要在“开口”时控制好感情表达的度[2]。

三、结语

目前,在广播报道中,记者开口“说新闻”机会越来越多,说得好的新闻也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开口说”作为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广播记者只有把握住诸多原则,好好开口说话,才能让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声音元素更加精彩,更加能够适应全媒体传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