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产业语境下城市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成都市为例
2019-03-20张勇李雪
张 勇 李 雪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引领方向。我们在学思践悟中,更加深刻领会到这一事关政治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重要战略部署中蕴含的深远政治考量,更加充分认识到成都作为全国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和重要媒体城市、第三大网络舆论重镇,在国家传媒格局和社会舆论场中的承担应有担当,同样增强了应对全媒体时代挑战、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更加坚定自觉落实中央重大要求,强化顶层设计、要素保障,纵深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二、主动作为,媒体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融媒体“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功能的媒体,在内容、人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从而达到资源互融的新型媒体。”放眼国际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有类似建立文字、图片、音频资料的全媒体数据库的融媒体模式,其方式通过传真机为客户代发新闻稿。就我国而言,融媒体的构建上有着更为突出的新时代的崭新内涵和外延,抛开中央传媒行业飞速发展,各个地方融媒发展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近年来,成都市围绕中宣部和四川省委宣传部“理念契合、组织聚合、业务整合、功能融合”要求,全面改革了城市新闻传播工作的组织方式。
(一)媒体自身的深度融合
当今融媒体发展存在两大趋势,一是传统媒介结合新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传统媒体自身与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其二则是新媒体占据采访报道权、强互动性先天性的长处,以求摆脱传统媒介内容控制,获得内容上制作的主动权,业界将两个趋势都称为“媒介的结构性融合,这种组织结构性融合的实质,将是将不同的媒体之间所有权进行整合,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二元体”,在这方面,成都具有较强的意识,在2006年成都广电和成都报业便合并成立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汇集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初具了融合媒体发展的优势,发展至今,成都整个传媒环境融通了媒体内部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重构策采编发流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网络跨媒体共享信息、选题策划、采编力量、稿件资源。积极培育新媒体品牌,已构建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形态为基础,内含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多个集团,培育了每日经济新闻、成都全搜索、每日小强、红星新闻、“锦观” “YOU成都” “微成都”客户端等,“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成都传媒集团总体经济规模连续5年位列全国报刊出版集团前三名,副省级城市第一名”。其中覆盖2亿用户的移动媒体矩阵,推动新思想始终成为成都大地最强音,充分彰显新理念照耀下的成都奋进故事,去年推出重磅报道1400多篇。在促进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多个举措,比如“媒体融合发展‘4311’战略,以围绕打造时政新闻、财经资讯、生活服务、数字娱乐等‘4+N产品矩形’,统筹建设新媒体发展、数字采编和拥护数据‘三个中心’,打造全国领先、西部第一的新媒体产业园区”,成都融媒体从简单地相加到逐步迈向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新媒体生产格局和新媒体产品运营都显示其自身发展的成熟度。
(二)传播议题和舆情感知的双向融合
贯通了新闻宣传与舆论反制的融合路径,建成先进的城市舆情态势感知平台、网络视听审核播控平台,组织市级主流新媒体“问议题于网络”,在市民关切、社会热点中发权威之声,传主流价值,导流舆论,引导预期,引领属地14万网站自媒体画好了“同心圆”。市级主流新媒体在倾听呼声、回应关切中,做强了自身功能,扩大了影响,以线上舆论的有效引导助推了线下问题解决,促进了城市治理和行业监管向网络空间延伸。如“成都发布”对成都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重大信息全方位报道,不仅针对成都市民,采集本地市民意见,还收集注重来蓉游客的建议,就目前而言,“成都发布”影响力长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YOU成都”则是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依托,拥护优选生活资讯,注重本地群众消费乐趣和文创活动宣传,比如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亚洲书店论坛等,提供市级媒体贴近性优势,提供符合本区域的群众消息及服务,进而成为本地社会舆论的“蓄水池”和情绪的“泄洪坝”以及文化熏陶的“培养棚”,深入源头打通媒体与群众两个舆论场,保证主流媒体声音的同步与同调。
(三)市和区(市)县两级媒体的垂直融合
加快建设区(市)县级媒体融合服务中心,并以成都市广电台牵头,创新建设垂直化、纵向型融媒体平台,实现市和区(市)县两级的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政务服务等聚合共享,报信息、发点球、把方向、防风险,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成为了便民服务的好帮手、民意采集的直通车,初步具备“传播、服务、政务、社交”功能。如成都市媒体融合服务中心组建“橙视融媒学院”,构建了“3+N”核心产品体系,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培育更多专业人才,实现市县级资源共享,在这一基础上,成都金牛区和青羊区两大县级融媒体发展成绩令人瞩目,金牛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借助成都市融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构建了内部融合、上下线复合、场景融合、区域融合的“四维融合”场景,支撑起其本县内多平台的传播矩形,“仅在2017年到2018年间,金牛融媒体平台单条的新闻阅读量已从原来的3182增长到7460”①。
三、再添措施,纵深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一)在做强传播平台上下功夫
笔者深切体会,新媒体用户大多掌握在大的互联网平台手中,阅读数、互动数对于平台更有意义,要将推动市级主流媒体以平台功能建设为牵引,加快全市媒体改革。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互联网的开放式发展逻辑正在迫使媒介拆除彼此间的藩篱,在共生中寻求发展。在平台战略成为互联网主流发展模式以后,大平台嵌套小平台的模式正在成为主流。”大平台带领小平台、小平台嵌入大平台,以此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结做强成都融媒体招牌。
重建与用户的关系,围绕社交与互动功能重塑机制,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吸引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优质自媒体、第三方平台等入驻,汇聚话题,提升活跃度。强调立足成都本地,走出去与本地用户交流,突出其个人存在价值,做“冰箱新闻”—与居民贴得最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文关怀。如“YOU成都”冠名全国首款美学地图,内容打造上以成都本地用户需求为打造点,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文化活动资讯;除开生活文化方面,在财经资讯、时政新闻上,“红星新闻” “锦观”等都建立微信、微博、客户端,与本地受众建立及时有效丰富的交流渠道,受众可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对新闻进行评论点赞回踩。
升级“中央厨房”功能,持续优化“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格局,紧密链接内容、平台和用户。全面建强市和区(市)县两级垂直纵向型融媒体平台,形成主流舆论阵地、信息枢纽、服务基层的更大聚合。其一总体上以锦观客户端、成都全搜索为龙头,联动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所属时政类新媒体建立,在重大新闻、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集团统一指挥调度,进行新闻线索汇总、新闻宣传协调和宣传效果监测。其二协助县级融媒体发展,如“锦绣青羊”是青羊区依托成都市融媒体技术,在平台设置上,针对其区域的学生、游客、学生家长、居民等设立了多个个性化板块,以“媒体+问政”的特点,围绕民意打造舆论监督场、民意的互动场。
(二)在打造内容优势上下功夫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而信息的本身才是一切传播活动的主体和灵魂。这就要围绕影响力竞争,实施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死死扭住内容为王,狠抓融媒体精品内容创作,强化主流思想价值传播的影响力。要做贴合本土的新闻模式,以高质量的内容做担保,掌握自身的话语权,凭借出色的内容建立起粉丝壁垒,就成都融媒体发展而言,“成都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 “红星新闻” “YOU成都”等各个新媒体分工明确,专注于各自领域内容的极致打造,带动成都市媒体群在时政新闻、生活服务等媒体矩形的建设,加强各自受众黏性。
改革内容品种,顺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加强内容的精炼化、可视化、个性化表达,提高智能化、互动化传播水平。如各个区县融媒相继开展媒体服务类、公共服务类、增值服务类等功能,加入微信、微博、抖音空间,在新媒体APP上都有点评、意见反馈等多项功能,新闻报道方式加入直播现场,力图与社会公众直接形成面对面的沟通关系和服务关系。
(三)在运用先进技术上下功夫
加快市级主流媒体的信息化专业化步伐。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尤其要加强数据的开发运用,并贯穿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过程,提高生产传播效率,重塑与用户的连接。始终以主流价值引领商业运用,横向打通报台网与网络营运商技术应用,支持市级媒体与移动、电信深度合作,在共同打造全国首条5G公交环线基础上,继续探索运用5G技术的内容传播和应用场景。
首先如“每日经济新闻”在AI写作领域开发了“每日小强”,一个专业写作财经领域的机器人,“每日小强”不但可以实时跟踪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最新的股市交易情况,在股市行情动态播报、A股大宗交易情况、其他城市股情播报等不同领域都能自动生成稿件;自2017年11月上线以来,“每日小强”完成稿件2206篇,全网累计阅读超过1亿人次②;其次,成都融媒体众所周知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早在2000年,作为国产技术前沿集团之一的华为集团就在成都成立了华为成都研究所,经过十九年漫长的发展壮大,成都研究所显然已经是华为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重要基地之一了,而成都作为华为今年实验部署的5G商用首批城市之一。
(四)是在加快媒体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推进市级媒体一马当先,勇担文创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生力军,在文化赋能城市经济的进程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增长。加快建设媒体产业生态圈,提速由市级主流媒体担纲建设的“网络视听产业园” “新媒体产业园”,以及5G+8K、网络安全等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扩大与国内外科技企业和主流媒体的技术与产业合作,全面参与书店、博物馆、音乐、会展产业,以及文创街区建设,构建多元阅读空间等生活美学和文化体验新场景,发展版权交易、文创金融服务,以更强的产业实力反哺媒体主业。
在新经济媒体产业链发展规划上,强调走“项目化、公司化、资本化”的整体方向,鼓励报业单位采取“部门动议—报社孵化—资本接入—公司化运营的全新发展模式,吸纳人才、资本,走在全国媒体前列”。如成都商报“四川名医”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专门公司,以求整合省内医疗资源,打造围绕“四川名医”的媒体产业链,可以包括病友圈服务、医疗救助站、医疗信息站等多个附加衍生的行业;再者在文创产业上,成都市格外重视“文化+媒体”的发展策略,以影响力最大的“YOU成都”为例,其定位便是“哪里有成都生活美学,哪里就有YOU成都”,其内容便注重深度参与报道大型城市文创活动,把成都的悠闲与文化古韵杂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推送把成都日常的文化活动,还有预定支付、个性定制等成套体系,同样集结成都特色古镇、民宿客栈、文创园区等文商旅游资源。
四、结语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融媒体的发展背后要求官媒自身不仅要勇于跻身技术潮流,同样也包含了其掌握舆论主动权的愿望,而成都融媒体取得至今的成就正在于其敢于融入新技术的潮流,掌握了新技术无疑便是掌握了融媒体发展的方向,也便是掌握了舆论的方向,为自己的融媒体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注释:
①根据成都传媒微博客户端得来。
②根据成都传媒微博客户端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