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凤兰教授运用“升提法”治疗内科杂症举偶

2019-03-20王凤兰

光明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升麻益气汤补气

魏 群 王凤兰

“升提法”主要针对气虚下陷证而设立。中气下陷证乃是由中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故而气陷证不仅可见气虚证,更以气机下陷,无力升举之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选方遣药之时,尤需注意在补气药物中寓以升提之意。重用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黄芪,与具有升气举陷功能的升麻、柴胡相配伍,是升提法的基本组合,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是其代表方剂。

1 “升提法”源流概述

“升提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虚宜【制牛】引之。”王冰认为,“【制牛】,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张介宾则认为,“【制牛】,《甲乙经》作‘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1]李东垣于《脾胃论·卷中》首创补中益气汤以治疗气陷证,是为“气陷证”的代表方剂,至金元以后,“升提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并且在临床治疗中每获疗效。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释义曰:“提其上升,如手掣物也”[2]。笔者认为,针对气虚证以及气虚下陷证而言,气虚则宜恢复其气机畅达之状,单纯补气则会使气机壅滞,运行不畅。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曾言:“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1],认为不同部位的气虚证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于《景岳全书》中列益气升提之举元煎。明末清初医家陈士铎将“升提法”推而广之,于《本草新编》中言:“夫升即宣之义,降即泻之义也。况通之中未尝无升,通则气自升矣;补之中未尝无升,补则气自升矣。推而轻重滑涩燥湿,无不有升之义在也”[3]。清末民国初期的张锡纯提出了大气下陷证,他认为“大气”即《黄帝内经》中所言之宗气,并创升陷汤等,进一步补充了“升提法”的临床应用。

2 王凤兰教授治验2则

2.1 病案1:失眠伴肛门下坠患者王某,女,47岁。2016年3月6日就诊。主诉:失眠2月余,加重1周。刻下症见:多梦,易惊醒。夜间流涎,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体倦肢软,肛门下坠,虽有便意,但不能便出,口干喜饮。月经量少,质稀,味腥,色黯。饮食可。查体:右脉数;舌尖红,苔薄白,边有齿痕。拟以补益脾胃,交通心肾之治法。予补中益气汤合交泰丸加味。方药组成: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陈皮5 g,升麻10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川芎10 g,生地黄15 g,莲子心5 g,黄连5 g,肉桂5 g。7剂。3月13日复诊,肛门下坠感消失,仍觉气短。时值行经。手足干。查体:右脉沉细,苔腻。上方加炒酸枣仁30 g,桂枝10 g,石菖蒲5 g。7剂。3月20日三诊,夜间流涎缓解,失眠症状改善,余证皆有缓解,仍有气短。自觉午后双下肢胀,无水肿。查体:脉沉细;舌尖红,苔白腻。上方加佛手5 g,7剂。3月27日四诊,上述症状皆缓解。上方去石菖蒲、佛手。7剂,巩固调理。嘱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注意休息。

按:该患者以失眠为主诉就诊,肛门下坠为主要兼证。患者虽以失眠为主诉,而全身症状则是以气虚下陷为病机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中气下陷乃脾气亏虚,中气不能维持正常运化而致升降功能减弱,多表现为只降不升,临床则见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脏腑不能保持在原有的位置或产生下坠等系列症状。王教授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之升阳举陷加减以补益中气。患者口干喜饮,用生脉散以益气生津;脉沉细,经期月经量少、质稀,则以当归、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通达气血,使补而不滞。另患者以失眠为主诉,舌尖红,乃心有余火之象,中气下陷之人多见下位肾虚,故用交泰丸之黄连、肉桂加莲子心,以清心火,温肾阳,水火既济则可安眠,且肉桂于补益气血方中,亦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三诊时,患者自觉双下肢胀,且舌苔白腻,故加佛手以燥湿行气。

2.2 病案2:哮喘马某,男,50岁,于2017年3月20日就诊。患者哮喘近20余年,患者自诉由于90年代反复感冒所致。之后哮喘每年均发作,春季较明显,一般持续70~80 d左右。现症:吸气时乏力,咳嗽,气管痒痛,喉部有黏痰,不易咳出,痰黄,多为干咳。哮喘发作时易疲劳,伴腹泻。饮食可,喜甜食、冷饮,食后易致腹泻,大便不成型。寐差,记忆力减退。体胖,约100 k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左脉滑数,右关脉细弦;苔净,边有齿痕。拟以健脾益气,化痰,养心肺之阴治法。予升陷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组成:白芥子6 g,桔梗9 g,枳壳6 g,柴胡3 g,紫苏子9 g,牡丹皮9 g,法半夏10 g,僵蚕10 g,沙参10 g,麦冬15 g,茯神10 g,炒白术10 g,大枣6 g,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牛膝10 g,生地黄15 g。5剂。3月27日复诊,症状改善显著。上方加生晒参15 g,五味子6 g,黄芩3 g,山萸肉10 g,山药10 g,石菖蒲3 g。5剂。4月12号三诊,自述喘证已经好9成,又索取一方剂。上方加肉桂3 g,贝母9 g。此次嘱患者,再进1个周期后即可以停药。

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江涵暾《笔花医镜》记载曰:“脾气虚者,右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泄泻、为肢软、为自汗、为喘、为饮食化痰”[4]。脾气虚,则气机升降失常,气逆则有哮喘。患者早年曾反复外感,表邪虽解,然正气与邪气交争则多有耗伤,且患者病程日久,脾肺气虚,以致宗气虚陷,故作哮喘;脾气虚弱,生化无源,则易疲劳、腹泻;患者喜食甘甜,易生痰湿,上贮于肺,中困脾土;津不上呈,故干咳;气陷不能上达于脑,故健忘。如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于肺气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以司肺脏之呼吸。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5]。欲治此证,当先宣通其肺,使气道通行无碍后,再投以滋阴培气、脾肾双补之剂以拔除病根。故以白芥子、紫苏子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以升陷汤去知母以举胸中阳气;以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加沙参、生地黄更助其养阴生津,加僵蚕以助法半夏化痰,且可祛风以止痒咳;另加茯苓以健脾,加枳壳、牡丹皮以行气活血,补而不滞。二诊时,症状改善明显,此邪去而正未复,应用治本之法,故加人参、五味子合麦冬以补气生津,加山萸肉、山药合地黄以养阴,且人参可“培气之本”[5],山萸肉可“防气之涣”而获良效。

3 “升提法”中的常用方药

金元时期,张元素提出了“风升生”的理论,将防风、麻黄、升麻、柴胡、羌活、细辛等20味气轻味薄、发散上升的药归入其中。认为风药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的作用。其中,升麻为脾胃引经药,“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柴胡“能引胃气上升”[6]。而李东垣在继承其师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下,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创立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补中益气,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共奏益气升提之效。李东垣认为黄芪可补脾胃气虚,亦可“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7];而“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7]。而张景岳的举元煎,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共起益气升阳之法。《景岳全书》中用举元煎“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8]等危重症,病情较补中益气汤证重,这一点也可以从药量上体现。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白术、升麻、柴胡各三分;而举元煎,人参、炙黄芪各三五钱,炙甘草、炒白术一二钱,升麻五七分;药量均重于补中益气汤,且偏重于补气。正如张景岳认为“气固而陷自除”[8]。而张锡纯的升陷汤,用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以升提胸中大气。张锡纯认为,“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且其质轻松,中含氧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5];而“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5]。

清代名医陈士铎也非常重视药性升降,他指出性升的药物有羌活、柴胡、升麻、川芎、防风、白芷、细辛等,而且他认为“升麻与柴胡,同是升提之药,然一提气而一提血”[9]。他认为性升的药物配伍益气药以提气,如用人参提气时配合升麻和柴胡,“盖人参乃君药,宜同诸药共用,始易成功。如提气也,必加升麻、柴胡”[3]。又如补中益气汤中人参与黄芪配伍,“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升举。”[10]。且陈士铎认为,“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而“补中益气之妙,全在用柴胡……得柴胡同用以疏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11]。

此外,也有实验研究显示,单独使用益气药物(黄芪)或者升提药物(升麻、柴胡、桔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不如益气升提配伍药对[11]。

4 讨论

升提法除了可以应用于中气下陷证及大气下陷证之外,亦可应用于肾气下陷证、肝气下陷证[12]等以气机下陷为主要病机的病症。升提法中常用黄芪益气升提,柴胡、升麻升阳举陷。而长期使用黄芪、柴胡、升麻补气升气,难免温燥易伤阴液,阴阳失调或可以加重病情,正如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因此可根据病情加入知母等养阴润燥药,防止阳热过盛或燥热伤津。临证中,各种因气下陷之病机所引发的疾病,均可详参。

猜你喜欢

升麻益气汤补气
升麻的品种考证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