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新闻采编技巧体现广播新闻节目特色
2019-03-20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1)
一、前言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新闻广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方式之一。广播新闻应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体现出新闻节目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关注广播新闻节目。影响广播新闻节目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闻采编,研究和利用新闻采编技巧,有助于提升广播新闻的节目效果。
二、广播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
(1) 脱离群众实际生活。人们通过新闻可以获得与生活有关的信息,广播新闻作为事实报道的一种形式,通过记者深入一线,以有声语言和现场音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新闻采编,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动态信息。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贴近国计民生。但一些广播新闻在采编时,常存在内容脱离群众,许多素材无法真实准确全面地呈现出社会动态,导致人们无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将失去受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关注和认可。
(2) 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新闻行业表现出商业化现象,甚至有新闻机构将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广播新闻节目若过于重视商业利益,忽视新闻报道的原则,将会导致节目公信力大大降低。
(3) 采编工作者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采编工作者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对于新闻节目的质量至关重要。但一些采编工作者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工作缺乏灵活性,也严重阻碍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
三、运用采编技巧突出新闻特色的有效方法
(1) 准确定位切入点。听众是新闻报道的接收者和关注者,故而新闻内容关注的焦点应符合大众需求。广播是即时性的,所以大量亲切自然的口语表达,可以缩短新闻节目与听众的距离,距离近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自然也就高了。
比如山西台综合广播新闻录音报道《青春路上追梦人》,记录了80后女大学生宋学琴从城市走进山村,把吕梁荒山荒坡变成扁桃生产基地,带领乡亲走脱贫致富路的创业故事。开头写道:阳光明媚的五月,汾西县核桃丈村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扁桃树开始挂果。扁桃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宋学琴正在林间打理果树。一身工作服早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脚上的布鞋糊满了泥。看到记者要拍照,她赶忙躲闪。
宋学琴:“可别给我拍,感觉挺狼狈的,我都不好意思让人家看到我。”
……
今年4月30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宋学琴被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宋雪琴:“我真的激动得不得了,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特别的荣幸,我是一个农民,只要通过我的奋斗,我的努力,通过我的坚持不懈去做,还有机会到人民大会堂去。一定要鼓足劲头加油干,对得起这个称号。”
采编人员能够抓住初见新闻人物时,她的害羞内敛,给听众一种清新、文静的小姑娘形象。接下来,慢慢呈现出新闻人物艰苦奋斗、勇敢担当的女强人形象。通过前后两种形象的鲜明对比,彰显最美劳动者风采。
(2) 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进行深度挖掘。新闻报道应符合真实性和实时性特征,新闻采编时应保证编辑、播报的新闻素材具备真实性、客观性特点。采编人员切忌将个人主观感受强行植入新闻素材中,在保证采访素材真实性的同时,采编人员应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找到关键的有价值信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记录和呈现能让听众在现场音响和人物对话中,对事件进行想象和判断并产生好奇心,继而引发对事件的关注,突显广播新闻节目的特色和优势。
(3) 重视新闻采访的灵活性。广播新闻是互动式传播的新闻形式,新闻生产者采访与报道一体化可以提升新闻传播优势。按照真实性原则,采编人员应根据人物、内容等采用相应的方法,如采访人物时,详细了解其年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再实施具体采访策略。切忌直入主题,使受访者产生心理戒备,影响采访效果。采访行业专家时,应提前做好相关知识收集工作,向受访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受访者更愿意倾吐表达。
广播新闻内容表达有时可以突破新闻要素的限制或改变新闻要素的排列顺序,突出有新闻点、有情感依托的信息。南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有“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一说,指文学作品应以内容为主、真情实感才有感染力,只注重华美词句是不会有生命力的。采编人员在采访时,应时刻关注受访人员的心理变化,细节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同时应做好素材全程记录,便于后期整理、编辑和提炼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节目应与时俱进,将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融入节目中,通过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采编技巧,使制作的新闻内容满足更多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时代发展特色,推动广播新闻节目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