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状况及教育培养策略
2019-03-20□黄波
□黄 波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幼儿园中常发现被拒绝幼儿,这类幼儿表现出自私、暴力及破坏行为,欺负同伴等。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对其今后的成长和社会性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和分析被拒绝幼儿表现和交往状况,结合家庭和幼儿园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同伴交往。“同伴”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指一起工作、生活或从事某项活动的人。同伴交往是同伴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的庞丽娟教授认为,幼儿的同伴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他人”。虽然大家对同伴交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其实质都是一致的,强调了同伴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同伴交往是指在一定的领域有相似年龄的人通过从事某项活动或者接触而互相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方式。
(二)被拒绝幼儿。被拒绝幼儿是指在群体中受到排挤和拒绝的幼儿。从行为角度描述,被拒绝幼儿被界定为在同伴交往情境中受到同伴的排挤和拒斥,被同伴排斥于群体之外,且被拒绝幼儿交往性质比较消极,交往质量相对较低。我国学者庞丽娟使用了同伴提名法对幼儿进行社交地位调查,根据全班幼儿提名,得出正题名最低,负提名最高,说明这类幼儿在群体最受排挤和拒绝。
二、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状况
(一)幼儿个人基本情况。小沫,男,六岁,幼儿园大班。身体强壮,性格活泼、外向、个性强,喜欢领导别人,如果幼儿不愿接受他的领导,他更喜欢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在日常活动中纪律表现差,不受约束,没有规矩。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沫一直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他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工作都比较忙,所以小沫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抚养。爸爸妈妈只有周末有时间回来陪孩子,难得相聚,所以都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小沫在家也很调皮,爷爷奶奶也很宠他,舍不得体罚,口头教育居多。
通过同伴现场提名法,让班里52名幼儿每人分别提名三位,最喜欢一起玩的小朋友和最讨厌一起玩的小朋友?根据提名顺序进行计分,最后得出正题名最低,负提名最高的幼儿,小沫正题名总分1分,负提名总分90分,只有一名幼儿在第三正题名提到了他,是因为“昨天他给我零食了”,多数幼儿表示:太调皮、脾气太大、喜欢打人、就是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以此可以看出小沫是被其他幼儿拒绝和排斥的。
(二)被拒幼儿的同伴交往状况。故事一:小沫早上到了幼儿园后,很有礼貌的说:“老师,早上好!”说完就跑到结构区玩去了。过了一会儿,小诺哭着出来说:“老师,小沫咬我。”教师赶紧放下抹布一看他的手上留有四个牙印,教师把小沫叫过来说:“好孩子是不咬人的。”他说:“我没有。”说完就跑了。教师刚转身准备把抹布放下,就听到“哇”的一声,教师连忙跑过去,只见小涵的手上也留下了四个牙印,教师大声说:“小沫,你过来。”一看到他那满不在意的表情,教师生气地说:“为什么咬人?”他说:“我没有。”教师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对小沫说:“即使别人抢了你的东西,也要跟人家讲道理,不能咬人,记住了吗?”小沫点了点头。
故事二:今天的午饭是米饭、配菜有胡萝卜炒肉丝和青菜豆腐。教师盛好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起勺子津津有味地吃起饭来。突然,小格大声说:“小沫把菜里的胡萝卜挑出来,还放到我碗里。”小沫一听就生气了,反手将小格的碗打到了地上。三位教师连忙分工合作,一位教师先给小格重新打了饭,一位教师拿扫帚把地面收拾干净,还有一位教师把小沫叫到了跟前,耐心地说:“胡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可以预防近视,提高人体免疫力,我们的身体需要胡萝卜。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少吃一点,剩下的留在碗里,不能放到其他小朋友的碗里,更不能打翻其他小朋友的碗。”小沫说:“奶奶说了,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不吃。而且是小格不让我把胡萝卜放到她碗里,我才打翻她的碗的。”教师接着说:“那你觉得不吃胡萝卜对吗?你为什么要把你不吃的东西放到别人的碗里呢?别人也这样对你可以吗?”小沫低下了头,似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三、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特征。小沫在同伴交往中,他是一个比较主动的人,但在交往中不考虑他人意愿和感受;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更多采取的是动作互动,并且是一种消极互动,虽然想和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但由于没有表达清楚,其他幼儿对他表示拒绝。他便用暴力手段来“惩罚”其他幼儿,使得其他幼儿更讨厌他。小沫的主要问题是自我中心,攻击性强,缺乏交往技巧。
(二)影响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中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在家庭中形成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影响到他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从小沫的家庭环境调查中可以发现,小沫的日常教育是由爷爷奶奶进行的隔代教育。因此小沫与他的父母并没有建立起稳固且健康的依恋关系。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幼儿在人际交往中采取消极行为。还有,小沫是独生子女,会得到祖辈更多的关爱,家中老人表示对小沫比较溺爱,在家像小皇帝一样,当小沫犯错误时,会责骂而不会惩罚;当不能满足他要求时,他会对爷爷奶奶动手打骂。因此,小沫会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像爷爷奶奶一样满足他所有合理或不合理要求,否则就会采取对抗态度和方式。这种不合理教养方式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同伴交往。
2.幼儿园因素。在幼儿园,为了维持日常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更多关注幼儿的消极行为,这样做能够保证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但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也缺乏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引导,也没有对幼儿进行交往技巧的指导,甚至是很少关注到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缺乏有效指导的幼儿同伴交往中,就会出现幼儿很希望加入到同伴交往中,但是未能采取适宜的交往策略,经常出现有的幼儿采用打人、大声吼叫、抢夺物品等方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在幼儿阶段,他们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被看作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发言权和评价权力的人。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会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在同伴提名中,有的幼儿对于“为什么不喜欢小沫”做出了回答,“老师不喜欢小沫,他表现不好,老师都管不住他。”这说明了,幼儿会以教师的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依据。
3.自身因素。通过故事一、二可以看出,小沫在同伴交往中多采取动作互动,而大班幼儿在同伴互动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语言互动和综合互动,这会造成其他幼儿对他的互动方式的不理解和不认同,甚至发生冲突。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小沫有几次想要邀请其他幼儿和他一起玩,但由于动作过激导致其他幼儿的排斥,甚至是反感。可以看出,缺乏交往的技巧是被拒绝幼儿受到排斥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这就导致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分享。那么,这一类幼儿进入幼儿园,往往不能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缺乏分享、合作、友好等积极的交往行为,并且经常表现出不合作、敌意、攻击性等消极行为。
四、改善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教育培养策略
(一)家长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今,大多数父母较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特长,而较少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为交往能力是在成长中逐步形成的,不必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幼儿缺乏基本的交往经验和社交策略,自我中心,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友谊。还有,父母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比如,父母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经常苛责孩子,孩子就会形成冲动,克制能力差,易于攻击他人的特点。
(二)教师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小沫在交往中表现出攻击性强,要想改变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教师需要对其行为习惯加以纠正。当小沫表现出的良好行为,比如团结友爱、礼貌用语、帮助他人等,应立即予以奖励;对于他的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惩罚。尽量避免口头批评,而应该将惩罚变成一件具体可行的事,如打扫卫生、协助教师工作等,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其他幼儿评价的引导性,从而间接提高他在同伴中的地位。
(三)加强家园之间的合作。要促进小沫的良好行为和交往技能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通力配合。第一,要提高自控能力与纪律意识,教给小沫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出自我控制的要求和强调纪律的同时,家长配合教师工作,针对小沫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行为改善。第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培养积极的交往策略,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作为家长,应提醒幼儿多用礼貌语言,指导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如:谢谢,对不起,请,等,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用微笑点头来称赞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解决矛盾的有效策略等。第三,培养同情心,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阅读绘本、情境剧表演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受攻击幼儿的痛苦,清楚自己的攻击给他人带来的疼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