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2019-03-20陆生芹
□陆生芹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价值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需克服的问题。基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对高职开展社会培训成本和权益的分析结果来看,高职开展社会培训无论是对劳动者整体素质,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多年来都是针对社会需求制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队伍培养,在社会培训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培养出的学生都是社会的专用人力资本,社会培训则是旨在培养通用人力资本,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也是人力资本专用化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高职教育角度,还是从校企合作角度,要展开社会培训,都需要克服以下问题:高职校企合作中不同专业专用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合作对象选取中,是否是依据不同专业人力资本专用性大小进行合作对象确定?学校专业投入能不能改变企业合作水平?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要求。社会培训的目的,是要进行人力资源投资,这种资本是无形的,展现在人个体身上,包含了个体素养、知识以及技能等总和,除却正规教育以外,还有健康投资和职业教育。依据T·舒尔茨、G·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入手,面向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现状,针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进而优化成本与收益配比。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投资时,需要处理好成本、市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使社会培训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是一项多赢的举措,但是成本以及市场响应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人力资本的种类和高职教育方向,确定以适合职业教育展开社会培训,和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的投资策略,以保证高职教育符合实际要求,切实保证高职院校的利益。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高职教育开展社会培训,主要面向专用性人才资本,其单招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公式如下:MPt+G[=Σ(MPt-Wt)/(1+i)t]=W0+C[=K+MP1-MP0],其中ΣMP0是员工期初边际生产力,G则是多用于明确职工培训获取的利益,指的是培训后员工边际生产力与工资差额。
(一)通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分析。高职院校目前多是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培养,但是通用性人力资本,需要与多家企业合作,是这类资本毕竟适合所有的企业,企业在投资中会出现捆绑的情况,企业投资时会出现很多不良的情况,员工会在培训中得到边际生产能力,但要是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员工会在培训中要求获取与边际生产力相等的工资,如果无法满足要求则会出现跳槽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前期投资成本失去价值,所以企业不得不按照边际生产力支付工资,如果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则员工可能会出现偷懒的情况,直到自身边际生产能力与工资水平相等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处于被动状态,风险大于收益吸引力。所以,在培训后,MPt一定等于W0即G=0,此时上式变为:MP1=W0+C[=K+MP1-MP0],可得MP0=W0+K。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很少会进行培训投资。
(二)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但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不同,其获取的技术和知识只会对特定企业有用,则是不可转移的,所以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在同等收益及投资下,企业不需要担心员工跳槽或者是偷懒,愿意进行投资或者是与高职合作。因此,在人力资本投资中企业和员工都会在未来较长时间中,博弈最终要么是相互锁定,达成长期的雇佣契约,要么是两者无法合作,退出培训。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可以在提升企业与员工收益同时,实现两者需求对接,降低不稳定因素影响,得到了职业培训的欢迎。在高职开展社会培训中,需要以专业性人力资本为主,进行专业定向协议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求,保证高职教育开展社会培训收益和保证符合实际要求。
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策略与建议
(一)面向投资主体问题,构建培训资助体系。高职开展社会培训,不能仅向企业和培训对象获取投资资金,为面向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实现大规模和专业化培训,需要从多个社会组织和个体寻求有效资金投入。面向弱势群体重新构建职业培训资助体系,需要将多个政府资金、慈善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工会以及企业社团组织获取培训资金,并且依据各行业的专用性人才需求,确定培训项目或者是与培训机构共享培训项目,从而提升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就业和改善生活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社会培训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将社会培训也作为高职社会服务职责之一,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科学分配,按照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同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面向不同的教育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增强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制定有效策略,树立品牌形象。高职开展社会培训中,应从需求以及供给角度确定培训方向,注重策略。基于职业属性和国内外培训经验来看,当前社会对通用性人力资本培训有需求,高职社会培训中应该以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为主,以经济发展和高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方向。从需求来看,社会对通用性人力资本需求量大,可选择空间更大,容易形成规模和获取规模效益。从供给方面来看,高职师资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专用性人力资本达标。故而,高职院校应先构建通用性人力资本培训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后,再与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专用性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培训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需要科学性、客观性地认识风险与机遇。因此,需从人力资源理论角度分析社会培训资本,明确社会培训应该采用的策略和路线,如何利用要社会培训的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实现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