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土民居特色与发展问题研究

2019-03-20宋晶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生土样式黄河流域

□宋晶莹 孔 敬

内蒙古黄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中段的黄土高原北缘,历史上曾为多个游牧民族活动领地,在明清时期始有大量的汉族民众迁入,有赖于黄河冲刷产生的肥沃土地,内蒙古黄河流域衍生出了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蒙汉文化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形成了以土木结构汉式民居为主体的固定式民居样式。由于历史条件影响,内蒙古黄河流域所建民居样式多取自晋陕地区生土民居,由于土壤类型、黄土覆盖率的不同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黄河流域民居衍生出了独特样式。然而受到建造技术、经济条件等现实条件的制约,生土民居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诸多问题。在当代建造行业发展迅速、信息快速传播、人们的选择范围扩张的大环境下,乡村原有的稳定住居模式受到管理者、潜在消费者甚至居住者本身的质疑,生土民居在当代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汉式生土民居建筑特色

(一)亲水式与自由式分布。为了满足生活与牲畜用水需要内蒙古黄河流域民众通常选择临近水源的位置建房,选址方式根据地形可以大致分为山地与平原两类。

1.山地。山地又根据建筑分布分为沿坡式与沿沟式,沿坡建造需要在坡地上修整出一块平地,居民常采用的是挖填式,挖出的土方正好可以用于建房,当开挖的平台面积难以满足使用时就以别处土方进行填埋;沿沟式则是选择靠近冲沟的位置建屋而居,冲沟通常是山洪造成的山体中间的沟壑,民众在冲沟两侧山坡上择地建房,两种布局方式均是为了能获取沟内季节性河水,满足人畜的生活用水需要。

2.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对于住宅选址影响小,民众可沿河建造住房也可在临近水源处挖渠引水居于两旁,民居沿河道走势排布,满足早期民众生活用水的需求。民居自由分散的分布形式一方面是由于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的民居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加之地广人稀的特点,一个村域内各家为照顾自家耕地方便以及隐私的考虑在选址时相距较远,呈现无规律式的布局。另一方面是蒙族民众在定居之初保留着放牧的习惯,需要圈养牲畜以及可以小范围放牧的场所,部分采取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民众同样需要较大的生活空间,因此各家之间相距较远,也呈现出自由式布局。

(二)院落平面狭长。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土民居生活空间可以分为室外的院落空间和室内的生活起居空间,院落空间做为仓储、牲畜饲养、种植、打谷等生活辅助及日常劳作空间,院布局遵循正房坐北朝南,院东西两侧用于修建厢房储藏农具、牧草或留空用于农用机械停放。住宅院门依卦象选址的习惯,院门开于东南侧兑卦或西北侧艮卦,位于南侧时常与倒座建为一体,西南角为巽卦位于正房的下风向,用于放置厕所,布置方式与晋陕地区风俗相似。当地院落东西略长,长宽比在1.3∶1~1.4∶1,有着纵深短、东西狭长的特点,源于当地民众大多生活贫困无法在一次建造中完成所有用房的搭建,而是在条件允许时或家庭人口增加不得不分房而居式再行建造,同时内蒙古黄河流域多风沙,房屋东西向一字形排列有助于抵御冬季西北风的侵扰,因此院落建造时通常在东西向留出足够空间方便日后加建。

(三)围绕炕灶而设的室内生活空间。传统土木结构民居室内平面源自早期窑居形式,一室之内以炕灶所占空间面积最大,房间有一进一开、一进两开式,最多时为一进三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独立的灶台和炕,关上房间的隔门均可以独立使用,室内娱乐、劳作、交友待客的等活动均在炕上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生活的丰富,对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增多,空间划分也更趋细致,首先分离出来的是灶台,灶与炕一墙相隔通过墙上的烟道相连,厨房被独立出来可作为从外部进入主要家庭生活区的过渡空间,也可在一进三开的平面中作为连接左右房间的枢纽空间。在民居发展中虽然炕上承担的职能逐渐被分化开来,如起居空间产生承担起休闲娱乐等活动,然而室内活动仍旧围绕炕所在位置展开,炕依然是室内生活的核心。

二、生土民居建造方式与当代民居建造方式的不适应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建造技术的提升,迎合了年轻一代追逐新颖、追求变化的心理,也对传统的文化模式造成了冲击。受此影响建造者与使用者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进而也影响了传统住居的继续发展。

在生土民居建造中居民是建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主要建造者,工匠会在民居建造过程中提供指导处理问题,带领一家老少、亲属邻里共同搭建房屋。由于没有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居民就是自己生活居所的创造者,会下意识地将文化需求以及愿望、梦想和人的情感转化为物质形式,建造习惯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建造手法代代相传,带来了生土民居样式的稳定发展。

而当代乡村民居建造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由县乡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二是由个人聘请施工队施工。两种方式都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照着统一的图纸由施工队建造施工,全程无需村民参与。由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均非本地区人员组成,在不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且与无居民参与交流的情况下,这种统一作业呈现了千屋一面的效果。然而这种建造方式让民众产生了可以脱离以往自己辛劳建房而可以住上经过“专业”设计、建造住居的优越感,是像城镇化、现代化生活靠拢的标志。当代乡村民居建造方式的改变既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民众自身缺乏文化自信、主动抛弃传统的结果,直接阻断了生土民居的发展之路。

三、生土民居样式与居住需求的不适应

马斯洛的层级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阶段,从低到高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会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在民居发展过程中人们也经历了从早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经济物质条件均得到满足后寻求精神上的表达与享受的过程。

在当下的内蒙古黄河流域,社会发展迅速,从前制约房屋建造样式的材料、技术等问题都可被现代方式解决,而信息的快速传播也让居住文化相互传播影响,民众可从各种资讯中了解其他地区居住空间的面貌、样式,并期望自身的居住环境可以向城镇地区住房样式靠拢。在居民心中砖墙、瓦顶、大开窗、铝合金门满足他们对于“新”住宅的期待,是现代化生活的样貌,是脱离贫困生活的象征,促使了生土民居样式被民众迅速抛弃。

四、生土民居空间与新兴生产方式的不适应

在乡村建设加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在乡村地区的民众也在积极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乡村环境的一大变化就是更多的商人、游客、写生、摄影的学生、作家涌入乡村,为乡村带来了大量人流,促使了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条件的村民盖起了砖房在自家做起了餐饮、旅社等服务项目,在调研中遇见的一户村民就是将原本靠近农田地势低矮的土房转做仓储、饲养牲畜,而在土房背面地势较高临街处另建房屋做起餐饮生意,屋北临街处作为餐厅,南向两间作为卧室与厨房。然而依然住在土房里的居民碍于原本的居住空间的局促,也无法在室内打通房间建造宽敞明亮的适于待客的场所,而难以进行生产方式转型,阻碍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空间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传统生土民居样式难以继续发展。

五、结语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土民居是民众在多年生活中研习出的最为经济的可以有效抵御恶劣气候条件的居所,民居形式是当地民居文化、信仰、习惯的物质表现,也是民众多年生活中积累的运用自然、应对气候的经验下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性与地域特点,然而其在时代发展中所显露出的不适应性同样值得注意。生土民居的传承发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原样复制,也不应是全部采用新的材料技术统一的设计图纸,仅在外表模仿生土民居的样式。发展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土民居应在挖掘学习生土民居中文化性、风俗习惯,营建中展现的智慧手段同时积极应对外部变革、适应时代发展、满足民众当代生活需求和价值取向,成为具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民居。

猜你喜欢

生土样式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