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2019-03-20金典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专业

金典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指出,“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面振兴本科的第一要务”。美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抓手。办好艺术教育,将审美素质培养贯穿本科学历教育全过程,对美育目标的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提升人们审美水平的主要手段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狭义的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艺术类学科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学校美育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席勒[1]在《美育书简》一书中认为,美育的目的所在,在于培养人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豪恩[2]认为:“美育的意思是培养美的趣味,发展一切存在美的感觉,结果到美的享受、批判的赏鉴,有时还能创造美,为艺术的制造者”。杨鸿烈[3]认为,美育是“以美的理论、方法、制作品,用来陶冶美的情操”。

美育的一大重要功能和任务就是塑造人们的审美观,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人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教育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一个囊括了多门学科的教育体系,学科众多。根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科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人的审美观,提升人的审美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乐音的组合和表达,音乐直接通过听觉进入大脑,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让人们感知美。舞蹈是用规范化、有节奏、有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抒情的视觉艺术。通过与旋律、节拍的结合,舞蹈形成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体审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对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抽象里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人们的抽象审美的培养益处良多。戏剧和影视教学强调在表演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真听、真看、真感受。不仅有助于人们进行沉浸式体验型审美,也有助于人们基于自己的积累和感知积极创造个性美。

(二)艺术教育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重要载体

“人格”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健康人“人格”是一种完整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和情感性,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王世德[4]认为,“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健康、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审美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席勒指出,艺术是塑造人格的一种和谐手段。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5]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根据审美规律影响人的意识,即不是影响人某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影响高级能力的总和,影响人的整个个性,影响他的感觉、情感、理智、意志和想象”。

人格教育属于心灵教育,和其他的知识性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单纯的说教,尤其是空洞的说教,只能形成人们的人格知识,而不能形成人的人格素质。从人格教育的规律来看,合适的教育原则应该符合生动性,自觉性以及实践性。艺术教育的首要特点就是生动性,通过这种形式上的活泼性,艺术教育更容易营造人格教育的浸入式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者的沉浸式学习,不断的唤起学习者的良知,激发学习者的思考。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艺术欣赏,同时还需要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的过程是技能和悟性相结合的过程,在从事艺术实践时,学习者不仅需要坚强的毅力,去攻破艺术技能的难关,同时还需要将自身置于艺术作品中,感受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并将此种情感传递给自己,内化而形成自己的人格部分。

(三)艺术教育是推动思想启蒙、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抓手

美育的一大目的是思想启蒙和塑造国民精神;王国维认为,美育是拯救国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认为,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改造国民性”。[6]

艺术教育对思想启蒙和塑造国民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鲁迅[7]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可以提高人民素质,激发社会理想,美化人民心灵,振奋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些作品有对陈规陋习和丑恶现象的批判,也有对时代精神和英雄事迹的讴歌和赞颂,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也有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纷纷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启蒙人们的思想。而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亿万中华儿女。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一首《东方红》给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信心。徐悲鸿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愚公移山》,寓意以愚公精神鼓励全国军民不畏艰苦、坚持抗日,夺取最后胜利。《负伤之狮》以一头负伤的雄狮来比喻当时的中国,寄以极深的寓意,不仅影响着抗战时期的人们,也时刻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怀。《八骏图》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这都是艺术对国民精神的激励。

二、高校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对本科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陶冶情操、端正审美、激励创新、树立正确的三观都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高校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如耶鲁大学学科分配必修课包括三组,艺术和人文就是其中一组。哈佛的七个模块的核心课程就包括文学与艺术模块。而达到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也是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够,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很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都是选修课,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艺术教育的机构和艺术教育的专门教师,公共艺术教育只能通过大学生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进行。王鹂(2018)[8]对北京34所高校展开的调研发现,其中的13所重点高校有半数学校没有具有正教授职称的艺术教师共识公共艺术课教学。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编制人数。大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职称、专业结构都不够合理,没有形成比较好的梯队,并且不够稳定。其中比较多的艺术专业类年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艺术类活动,并且以此替代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开展远远不够。

从艺术教育的效果和学生评价来说,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不乐观。豆军红[9](2014)的调查指出:“90%的大学生喜欢音乐但不识谱,75%的大学生没有认真欣赏过古典音乐,95%的大学生不会演奏乐器”。易晓明[10](2012)的调查指出,“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不高,对课程教学形式与资源评价较低,对教育效果评价较差”。

(二)专业艺术教育忽视和文化课教育的均衡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足和人才缺乏,需要专业艺术教育提升水平作为基础。专业艺术教育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艺术感悟,一个层次是艺术表达。艺术感悟属于价值层面,是艺术家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和评价,属于认识世界的理论范畴。而艺术表达属于技艺层面,是艺术家从技艺层面对自己感悟的表达。《毛诗序》里谈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欧洲著名哲学家黑格尔[11]也认为,“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可见,艺术的真正内核是文化,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各个文化学科,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自然界和社会运行规律的阐释,只有深入学习文化学科、深刻理解这些规律,才能使艺术创作者形成深刻的社会认知,才能形成良好的艺术感悟。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学识渊博,不仅是著名画家,他在数学、天文学、光学等领域都有显著成就。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和其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各专业中对包括人文素质、情感素质、逻辑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专业,天然要求艺术专业学生在文化课水平上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专业类学生。但是,目前,我国艺术教育在艺术本科生的文化培养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将艺术教育定位为技艺教育,而非价值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哲学修养培育,片面重视艺术技能培养。在文化考核方面标准要求不够高,导致艺术类考生选择艺术专业不是来自于兴趣而是“文化课”容易过关;进入大学后,有些学校在与艺术类专业培养中转中雨专业技能培养不够重视文化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艺术类学生的发展。

(三)专业艺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世俗化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学习艺术,能够促进人的觉醒,让人更加深刻的体悟人生,体悟社会。因此,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是价值教育,是哲学教育。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亦或是专业艺术教育,其基本的立足点并不是传授艺术技能,而是形成学生的艺术底蕴。但是,近年来,伴随着艺术行业平均收入的提升,尤其是艺术明星高调奢侈生活的示范性影响。高校艺术专业,尤其是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再加上艺术院校在招生时对文化课考核的要求,使得大量艺术类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精神的感悟去步入艺术专业。取而代之的是“获得高薪”或者是“低分好考”等极端功利化、世俗化的目的。学习艺术也不再是为了洞察社会、感悟人生、提高审美,而是为了就业,赚钱。因此,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就更偏重于艺术技能的学习,将艺术工具化。而在艺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世俗化推动之下的艺术“繁荣”,实质却没有真正推动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大发展。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一)加大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公共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校中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较为薄弱的情况,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化公共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对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置和运转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要多引进艺术技能较好,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技能较为熟练的教师。第三,参照发达国家著名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经验,改革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一定的公共艺术必修课,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公共艺术选修课。

(二)进一步提高本科专业艺术教育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有人提出,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应该在招生上特殊照顾。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的天赋和兴趣都是第一位的,数学、物理也是如此,如果所谓的特殊照顾就是放松文化课要求,这就会使得大量的考生,尤其是文化课较差的考生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选择艺术专业,就会使得艺术专业变成“水专业”,艺术队伍充斥“水生”。

艺术类专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必要的文化积淀是形成艺术感悟的首要前提,缺失了文化的艺术表演,就是空壳,有形而无神。改变目前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的现状,提高对艺术生文化课的要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2019年,艺考文化线提高,不得低于二批分数线75%,这体现了国家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要求,最终将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文化课要求持平。在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中要加大理论和文化素养类课程。

(三)提升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水平要求

高校是生产知识、传递知识的场所。高校的两大核心任务——教学和科研,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科研是发现真知、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学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脱离科研过程,片面谈教学,教学的内容就会趋于僵化、保守、不与时俱进。当前,“重实践,轻科研”,“重育人,轻成果”的现象依然在艺术院校和高校艺术院系中普遍存在,艺术院校、艺术院系的整体科研能力较弱[12]。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艺术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本科高校和艺术剧团的本质区别是,本科高校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求得真知、教书育人,表演实践次之。因此,应该端正艺术院校和本科高校艺术院系对艺术类科学研究的态度,提升科研水平要求,进而进一步推动教学发展。

艺术教育是本科高校美育的重要依托,做好包括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在内的各项工作,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提升高校德育水平,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专业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