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用语“小XX”结构的语义及语用情况研究

2019-08-15崔颖坤江汉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观展词缀词频

崔颖坤 江汉大学

“小姐姐”“小哥哥”“小鲜肉”“小奶狗”“小仙女”等网络流行结构热度居高不下。如“小鲜肉”2015年被腾讯娱乐评为年度十大热词之一;又如在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小天使”微博词频达7021次,多领域词频1875次,“小哥哥”微博词频1373次,多领域词频680次,“小姐姐”微博词频859次,多领域词频491次等[1]。“小××”类结构从网络渗透到传统媒体,再到生活中,日益成为常用称谓语。该结构生成性较强,其传播和使用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传播学的“观展/表演”范式,对“小××”结构进行语义考察和语用分析。

一、“小××”结构的语义考察

根据内部结构及来源的不同,“小××”可初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加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构成新的词语,可称为“小+原有词”结构。另一类是“小”加现代汉语中没有的词构成的词语,将其称为“小+舶来词”结构。第一类可分为两小类,一是“小”加称谓词,形成一个新的、与原词意思不同的称谓词,如“小姐姐”“小哥哥”;二是“小”加名词或形容词形成的称谓词,如“小鲜肉”“小奶狗”等。

(一)“小+原有词”结构

1.“小+称谓词”

这一类结构有“小哥哥”“小姐姐”等。

汉语中“小姐姐”并非新称呼,在两广、山东、天津等地区,“小姐姐”均可称呼既不属于小女孩又不是阿姨的女性,虽然现实中早已存在,但与作为网络流行结构的“小姐姐”语义不同,不能算作起源。

网络流行语“小姐姐”最早普遍使用来源于日本,2010年出道的日本的声优偶像组合μ’s中仅有一位成员小于20岁,相对粉丝群体年龄她们不适合被称为妹妹,但称呼姐姐又不够可爱,因此粉丝将“小姐姐”作为对她们的爱称,意指相比其他偶像,她们更亲切可爱。网络流行语“小姐姐”由此而来。

“小姐姐”属派生词,由词缀“小”加重叠词“姐姐”组成。“姐姐”指大致年龄范围,表达其在传统印象中温柔亲切的特性。“小”此处保留“年纪小的人”的理性意义,但词义发生虚化,附加的表示亲昵、喜爱的感情意义体现得更明显。

在已有称谓中,年龄相当、特征类似、性别相对的群体代称通常是对应的,如“帅哥—美女”“男神—女神”“哥哥—姐姐”等,因此“小姐姐”出现后,作为对应,“小哥哥”应运而生。因此,“小姐姐”“小哥哥”诞生之初是形容年龄在20-30岁之间、相貌姣好、有一定才艺、亲切温和的人。

经历传播与扩散后,其语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多年前的“美女”“帅哥”,成为了大规模使用的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十几至三十几岁的人均可称“小哥哥”“小姐姐”,即这类词语义泛化了。

2.“小+名词或形容词”

该结构有“小鲜肉”“小奶狗”“小狼狗”“小透明”“小天使”“小仙女”等。

(1)根据层次分析法,“小鲜肉”“小奶狗”和“小狼狗”第一层是“小”作为前缀的附加式,第二层是修饰成分加中心语的偏正式;“小透明”“小天使”和“小仙女”第一层也是附加式,但第二层凝固性更强,基本不存在修饰关系。

(2)根据“小”的语义,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小”在此结构中是个词缀,但词缀化的结果有差异,分为类词缀、准词缀和纯词缀。“汤志祥将这三类作了比较,认为……纯词缀的特征是语义虚化,原语义已不存在;准词缀语义半虚半实,变得虚灵,有类推作用,构词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而类词缀语义没有虚化,本身为独用的自由的实词缀,但具有能产性、定位性、类化性……”[2]“小透明”相对“大大”而言,指网络上存在感较低或某项技能较弱的人,这里“小”属于类词缀,其理性意义与大相对,语义没有虚化,指程度不及他人。另几个结构中的“小”属于准词缀,保留了“年纪小”的理性意义,但一定程度上虚化,语义半虚半实,可用于指称年纪小的人,也可作为爱称表示亲昵和喜爱。

(3)从语义上看,这些结构有相似之处。以“小鲜肉”为例。其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电影《阿凡达》的台词:“Look at this fresh meat.”此处的“fresh meat”指新兵;另一种是网友考证“小鲜肉”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的AV女优片[3]。目前认同度较高的是第一种说法。“小”意指年纪不大,“鲜”指面容英俊而稚嫩,“肉”指肉体健康挺拔,以新鲜、未经长时放置的肉喻指容貌身材出众、年纪较小的人,且主要是男性,有很强的表现力与生动性。它将鲜肉的新鲜、健康等语义特性提取置于人身上,并加入了相关的如容貌出众、身材挺拔等语义。该词第一次作为称谓出现是在2009年台湾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中,小S用其称呼赵又廷,此后逐渐扩散,至2015年被腾讯娱乐评为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其余结构亦如此,如提取奶狗还没断奶的可爱粘人,狼狗的独立、有攻击性,透明物品的不易被察觉,仙女的美丽动人等语义特性,进行不同程度的语义扩大,另一些语义特征被弱化和省略,形成新的对于特定群体的称谓。

图1 用“观展/表演”范式图解“小××”结构的传播过程

(二)“小+舶来词”结构

这类词有“小正太”“小萝莉”“小萌新”等。现代汉语中并无“正太”“萝莉”“萌新”的说法,皆是从日语中舶来的。

1.根据层次分析法,“小正太”“小萝莉”是前缀“小”加音译外来词组成的。“小萌新”第一层是“小”作为前缀的附加式,第二层“萌新”是联合结构。

2.根据“小”的语义,此类结构中,“小”属于准词缀,既保留了“年纪小”的理性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可以用于指称年纪小的人,也可以作为爱称表示亲昵和喜爱。

3.从整体语义上分析,这些结构有相似之处。“正太”原指8-14岁、没有胡子、可爱的男生,“萝莉”原指6-12岁、生理心理未发育完全的、可爱的女生。但在传播过程中,这些词的语义发生了一定的扩大,年龄层面变得较为宽松,看起来年轻、干净、可爱即可称为“正太”“萝莉”。“萌”形容人亲切可爱,是日本人对漫画、动画、游戏等作品中的美少女表达类似恋爱的感情所使用的词。“萌新”首次出现于2012年,是论坛中新人的自称,含有初来乍到、对事物一知半解之意。在传播过程中,“萌新”成为一个联合结构,“萌”指亲切可爱,“新”是资历尚浅,“小萌新”也从一个自称用词成为了称谓语。

综上,“小+舶来词”结构的语义所指扩大了。

二、“小××”结构的语用分析

如前所述,大量网络流行语源自某些小众亚文化圈,而后扩散到全网、传统媒体,甚至线下生活。“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4],“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就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5],人进行语言交流是为了交换信息、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当原有语言体系无法满足信息、思想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或无法达到所需程度时,人们就会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满足表达需求。笔者用问卷方式调查了450位不同年龄与社会背景的人,结合他们的回答与“观展/表演”范式,从信息传递与感情表达方面,对于“小××”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小××”结构的感情色彩

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人对“小××”是积极接受的,38.67%的受访者认为,该结构在较陌生的社交场合中给称呼带来方便,可化解尴尬;61.33%的受访者认为,在与相识的人交往中可以营造更轻松的氛围,46.89%的受访者认为可显得更亲切。

调查中有部分男性受访者对“小××”指称的群体如“小鲜肉”“小奶狗”等持不认可态度,认为其缺乏阳刚之气,但“小鲜肉”“小奶狗”结构生动地表现了所指群体的特点。

从上文对“小××”结构的语义考察中已知,该流行结构出现并被广泛传播有其理据性,从语用色彩来说,这些词原本含有亲昵可爱的褒义色彩,但广泛使用后引起一部分人对其所指称群体的不认可。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认知世界的工具[6]。“小鲜肉”“小奶狗”等结构不仅是人们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其意义的精确化和生动性,体现出“男色”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从表面看,这些词的出现是女性地位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实则不然。老舍先生描述20世纪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小说《骆驼祥子》中,被卖进妓院的小福子被称为“小嫩肉”,意指她是新来的、年轻的,这是对于女性的一种物化。如今的“小鲜肉”“小奶狗”也是一种物化男性的行为。这并非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胜利,这是消费主义的胜利,物化男性不是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正确的女性主体意识应该是男女平等、互相尊重。

受访者所不认可的,正是某些群体满足于出卖“男色”的行为。一种文化越是流行,就越具有商业价值。“小鲜肉”“小奶狗”这些称谓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后成为一种文化资本,会有更多的资本为进入这种流行文化,对一些本不属于“小鲜肉”“小奶狗”之类的人进行包装,使其成为流行文化喜闻乐见的样子。

另一方面,“小姐姐”“小哥哥”的出现,与“小鲜肉”“小奶狗”在语言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背离。

当今社会流行着“媚青”心理,人们不喜欢被说“老”,都喜欢自己显得年轻。显得年轻的第一个主要方式是主动了解真正的年轻人在做什么事情、使用什么语言,而后群起效仿,以显得自己也很年轻。第二个主要方式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的认知中更年轻,这种心态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明显,男性相对不那么敏感。在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使用最多的“小××”类结构就是“小姐姐”。这种情况反映出女性群体对于自己的性价值和生殖价值更为看重,这是传统社会对女性集体心理的塑造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一种物化。

在这种语境中,“小××”含有贬义色彩。

(二)“小××”结构的信息传递效果

上世纪“文本代表编码、接受者群体代表解码”的模式已不能解释当今的信息传播现状。从前的信息接受者,由于传播媒介的变迁,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即编码与解码合为一体,二者边界愈发模糊甚至消除。

因此,英国学者Abercombie与Long hurst于1998年提出“观展/表演”范式。所谓观展,台湾学者张玉佩将其解释为“看/被看”与“观展凝视/公开展示”双重意涵[7]。人们已经从直接观看特定事件、表演的受众,或者是借由媒介观看表演的受众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受众,无时无刻直接或间接地观看别人的表演,而与此同时自己也成为被观看的对象[8]。

由此观之,“观展/表演”理论阐述的是某种行为的社会认同过程。在语言的传播与使用中也体现着这样的社会认同。如图1。

当今社会,许多人使用网络进行分享生活、消遣或对生活问题的提问。“小××”这类称谓语凭借其简洁的形式、鲜明的含义,让人感到新鲜并乐于使用,受众在接触中不断地观看别人的表演,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去表演给另外的人看,由此,所形成的观展/表演范围越来越大,“小××”类结构的传递范围更为广泛,效果也愈发突出。

三、结论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小××”结构是一种语言求新、求异心理的体现。从语义特征上考察,“小××”结构在“小+称谓词”和“小+舶来词”进行了语义所指的扩大,在“小+名词或形容词”中,着重提取了原有名词或形容词语义的某一侧重点进行语义泛化,弱化其他义素。从语用上考察,“小××”作为网络流行结构出现时,在感情色彩方面原本偏于褒义,但会随着不同的语境变换褒贬情况,“小鲜肉”“小奶狗”等称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男性的物化,“小姐姐”“小仙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女性的物化;从信息传递的效果看,该结构从一个网络亚文化圈逐步扩散至全网,再发展到线下生活中,符合“观展/表演理论”。

猜你喜欢

观展词缀词频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观展指南针
参观美术馆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释西夏语词缀wji2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观展攻略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