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青铜器修复保护前保存状况调查与评估

2019-08-15任晓磊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青铜器器物文物

任晓磊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大部分出土文物在出土后都伴随着残缺损坏,这些病害存在严重影响着文物的生态环境与保存保管。尤其是其中如若存在部分矿化严重并存在有害锈的青铜器,这对于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其它更多珍贵的青铜文物而言,将构成极大的安全保存隐患。因此,需要在文物修复保护前对其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与评估,以待更好的制定相应的修复保护方案,为后期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青铜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如下

(一)破碎残缺

出土青铜器文物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残缺,部分器物甚至有大面积残缺。大量的残缺造成文物完整性及稳定性及其欠缺,给工作人员的日常搬运造成极大的困扰,稍不注意则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器物完整性和稳定性差,也更难以达到展览陈列的要求。此外,器物残缺病害存在容易造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水汽更加容易对文物侵蚀,加速器物的电化学腐蚀速率[1]。器物破碎的状态给器物的研究和有效保管都带来困难。

(二)层状堆积

文物器表的锈蚀产物以及一些瘤状物和硬结无的存在,不仅影响文物价值的体现,而且遮挡覆盖了文物上承载的多种富有价值的信息,如铭文、铸造工艺遗痕等。这些病害的存在给研究者和文博单位对器物的研究分析和展示陈列造成极大的不便与困扰。这样的状态除了妨害器物表面现象的观察和器物研究,也会由于表面堆积物疏松多孔易于吸收水分的状态,而造成文物的保存状况愈来愈差,器物的腐蚀矿化进一步加重。因此亟需对器物表面的锈蚀物进行清理。

(三)开裂

开裂是出土青铜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开裂的存在会给有害锈、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以可乘之机,进一步腐蚀损害文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病灶。

(四)腐蚀

青铜文物出土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有些质地脆弱,一触既碎。有些则长有严重的青铜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害锈,这些有害锈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这些氯化物会不断的腐蚀青铜器,直至器物没有铜基体,简直是青铜器的天敌一般的存在,对青铜器的危害极大,而且有害锈还会传染给其它青铜器,引起连锁反应,必须尽快有效彻底清除。

器物的腐蚀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密切相关,通常相对干燥墓葬的青铜器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腐蚀产物基本都是一些铜的化合物,对器物基本没有损害,有时反而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些青铜器由于长期受到部分埋藏环境中酸性土壤的影响,大部分器物矿化严重,并会伴有大量的有害锈,这将会造成其破碎残缺部位周围的锈蚀更加严重,器物还会呈现出分层腐蚀现象,腐蚀情况更加复杂。

二、器物材质的检测分析

(一)金相分析

金相分析是青铜器材质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金属的化学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在合金内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了解其微观结构和腐蚀情况,进而判断出金属的合金性质和铸造工艺等。金相样品一般使用试样镶嵌机(最高温度130摄氏度)进行镶样,不同目数水砂纸打磨后采用金相试样抛光机,用氧化铝抛光粉的悬浊液抛光后,在电脑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二)X射线成像

通过对X射线成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器物各部位的腐蚀状况,并可以观察到有关器物内部结构的信息。此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不损害文物也就是无损检测的情况下,比较直观的了解到文物的内部结构、腐蚀状况以及病害情况等重要信息等[2]。这将为制定修复方案并采用合理的修复工艺提供参考。

(三)扫描电镜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金相分析的现象,可以进一步使用扫描电镜对器物样品进行观察并使用布鲁克能谱仪对样品进行面扫描分析样品成分,并对样品局部进行成分分析,以便我们了解器物样品材质的锈蚀状态。使研究者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文物的保存状况。

三、修复保护工作目标及预期完成情况

根据前期调研所获知的文物具体病害、保存现况及其表面赋存的现象和信息,我们将采取物理、化学等手段去除可溶性盐及有害腐蚀产物,并对器物进行整形、碎片连接、加固、补配、缓蚀以及封护等处理,保护修复最终要达到减缓该批文物的腐蚀速率,发掘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使文物上更多的信息得以妥善保存及展示,为科学研究文物所处时代的文化面貌和金属器物制作的工艺特征提供完整、稳定的实物资料。

四、对于青铜器的修复保护,通常按照如下路线进行处理

图1

现状记录一般指的是修复保护前文物保存现状的一整套记录流程,包括文物的重量、尺寸、残损情况以及各类病害状况的描述和影响资料等。信息采集主要的对文物样品以及各类腐蚀产物的采集,以备后续的分析检测,还有文物上残存铸造工艺遗痕的观察及影响资料采集,并做好各类记录。待所有信息采集完后,首先对采集的样品及器物做科学的检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修复保护方案,充分了解器物的整体状况。然后对每件文物分别建立档案,档案要详细具体,在之后开展文物修复保护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详细记录并归纳入档。确保每一件文物都有档可查,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见图1)

五、风险评估与知识产权

在文物的保护处理中均采用成熟的材料和工艺,现场由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工作人员负责并进行技术把关,保护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经大家共同研究确定,因此可以确保文物在保护处理中的安全问题。然而,由于每类文物的特殊情况,修复保护方案无法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见,修复过程中或许会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但是应该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将风险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中各个步骤所用的材料和技术均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六、环境安全控制

修复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使用一些化学试剂,为了将这些试剂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小,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对于已经废弃的试剂要经过专业特殊处理后再排放。修复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要经过专业的排风系统排放,从而减少对实验室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修复保护实验室场地以及工作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等都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保护实验室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实验内进行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参与修复保护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素养,同时确保修复保护工作中文物与人员的安全。

文物需要展陈时,则需使用不含有紫外线的灯具以及光源,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可在现有灯具或光源上涂一层紫外线吸收剂以过滤掉紫外光,展厅内紫外光的含量要低于75μw/lm。此外,展厅内的光线也不宜太强。照度一般控制在30-50Lux。文物库房和展厅应该安装空气净化系统,从而减少和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水汽、有害气体等对文物造成损害,定期做好文物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七、修复保护过程中注意事项及预期目标

依据现行文物修复保护原则,以最小干预原则为主,不做过度修复,不主观想象修复,不能损害文物上保存的信息,尽可能保存文物上赋存的信息,除了不得不去除的有害锈等,其它不随意去除。对在文物修复保护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修复保护材料,都要确定其具有可再处理性,以便于今后再处理。充分做好修复保护前期的调查与评估,对文物有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之后再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对于一些较为新颖的修复保护技术方法以及一些新材料,前期要先做大量的实验,经过科学的评估验证,确保这些新方法和新材料对文物没有损害,万无一失才能在文物上使用。

在遵循以上注意事项及原则的基础上,修复保护的预期目标是:在进度安排的时间内,对文物进行保存现状调查评估、保存状况改善,以及保护修复处理。对保存状况较为稳定的文物,将进行简单的拍照、清洗,以及改善保存环境等工作;对存在病害且可能发展的文物,将查找病害发生原因,杜绝病害发生源,并处理已发生病害;对病害严重已威胁保存的文物,将立刻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稳定。

八、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

文物修复保护前做好文物原始信息的采集工作,包括器物修复前的尺寸、重量、器型、编号,通过文物病害图来表现器物病害类型和病害部位以及修复前文物的影像资料等。修复过程中通过文字与图片影响等结合的方式记录操作流程、修复保护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等。修复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类信息,也应做好文字和影像记录,并尽可能在修复过程中重视对器物各个方面的研究,以免相关现象、信息等在修复后被掩饰起来,无法再被观察到。文物修复后再次进行文物摄影,保存影响资料。文物修复档案应与馆藏器物账本一同存放,一方面便于后人研究或再修复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未来提取、使用、运输文物时,有助于获知文物的保存状态,确保器物安全[3]。该档案将与文物一同保存,为以后的进一步处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

九、结语

在文物修复保护前对文物的保存现状和保藏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评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修复保护对策,在制定文物修复保护方案时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对各个类型的病害有针对性的修复保护技术方法,延缓器物腐蚀速率,更好的维持器物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延长器物的保存寿命。同时,为器物的保存及展陈环境尽可能提供青铜器适宜的温湿度,使其更好的安全长久保存。此外,做好每件的器物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文物修复保护前的保存状况调查与评估是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为后来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青铜器器物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文物掉包案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