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动机、个人背景与职业承诺的关系探究
2019-03-20卢永嘉张凯丽
□卢永嘉 张凯丽
2017年9月教育部43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能力素质的专业性、引领与服务学生的理念、态度都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开展,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新形势下,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要求不断提高,期望辅导员队伍每位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职业承诺度,在岗位上尽心竭力,为学校的育人工作作出有益贡献。已有研究表明,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承诺度不高、工作热情衰退、职业倦怠感提前和转岗意向显著等问题。事实上,拥有较高职业承诺的教师会更加积极投入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也是本文的逻辑起点[1]。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
(一)辅导员的职业动机。职业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选择辅导员职业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心理状态。辅导员的职业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最本质、最深厚、最根植于职业态度与行为的动机,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初心等;外在动机则相对易被激励与影响,例如安逸的工作环境、不错的物质报酬、重要他人的支持等。辅导员的职业动机体现了自身对于辅导员职业的看法与态度,折射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方式[2]。
(二)辅导员的个人背景。从本文的研究角度出发,个人背景包括人口统计学背景和专业背景[3]。辅导员的人口统计学背景涵盖性别(男、女)、年龄(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学历(硕士、博士)、婚姻(已婚、未婚、其他)、收入等要素(除五险一金外,每月纯收入5,000以下、5,000~7,000、7,000以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是指职称(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工作单位属性(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分工情况(团委与学工明确分开、分工不明)、目前所带学生规模(200人及以下、200~300人、300人以上)。
(三)辅导员的职业承诺。职业承诺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反映出个体对职业的认知与态度,是助推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工作的成效与满意度。职业承诺包含三个主要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4]。从这三个维度解析辅导员的职业承诺,情感承诺是指个体成为辅导员的过程中所积累、锤炼、展现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刻画辅导员保持着对职业本身的执着与热爱的程度;继续承诺是指,随着辅导员对家庭承诺的增长,会对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实际利益更加重视,对职业的认可度呈下降趋势;规范承诺是指在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下,辅导员深化对责任与使命的认识,往往在这一阶段,辅导员的职业承诺会出现分水岭。
二、辅导员职业动机与职业承诺的关系
一方面,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父母、好友、教师)与外在环境的影响(辅导员的职业美誉度、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对教师的个人崇拜等)而选择辅导员职业的个体,很可能也是受社会规范与舆论影响较大、更加执着于权力地位的人,因此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其职业规范承诺更高,轻易离开辅导员队伍的可能性更小。另一方面,怀揣以自己的力量成就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等强内在动机的辅导员,一般情况下他们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无论是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还是规范承诺,都明显高于被外在动机驱动的辅导员。
三、辅导员个人背景与职业承诺的关系
从人口统计学背景对职业承诺的影响来看,原生家庭经济较好的女性会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于可自由支配时间更多、更加体面的职业,辅导员是选项之一,但这一职业的可替代性和中断性较强。中年已婚的辅导员承担的家庭负担更重,因此会对工作的投入成本考虑更多,相应的,其职业承诺会下滑。学历越高,职业选择时空间更大,众多拥有博士学位的辅导员在其职业规划中,将辅导员作为通向高校教学科研岗位的敲门砖,或日后转岗至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跳板[5];仅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职业承诺度高于其他学历,当学历上升后,职业承诺反而降低。物价上涨的背景下,辅导员的收入将极大地决定生活品质,因此,当其他变量控制不变,收入上与其他高校同行或本校专业教师的差距较大,辅导员的相对公平感和职业承诺均会降低。从专业背景来分析,职称越高的辅导员对职业选择的余地越大,职业承诺度低,而职称低的辅导员转岗、离岗的成本较高,职业承诺度高。“985”、“211”高校的辅导员具有平台和资源优势,而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发展空间狭隘、职业规范性低,相应的职业承诺度低。辅导员兼具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如果分工不明、职责模糊,出现职业再选择的问题时,辅导员的职业承诺会大打折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规定,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得高于1∶200,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足额配备到位,辅导员长期出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下,加上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辅导员的职业承诺必然不尽人意。
四、基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思路
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可以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对理论框架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问卷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信息、职业动机与职业承诺三个部分。职业动机与承诺以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设计,从1~5表示极不符合、不符合、符合、较为符合、非常符合。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动机越强,职业承诺越高。在实证分析中,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对两个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用数据解析职业动机与职业承诺的内在结构。将个人背景、职业动机、职业承诺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验证,深度分析不同维度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差异。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道德保障。职业承诺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选择、职业维持和职业实践[6]。无论是理论假设还是实证分析,都是服务于实践,造福于广大师生。个人背景对职业承诺的影响差异是辅导员选拔的参考依据,以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对策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动机,促使辅导员深化价值认同、强化情感依赖和加大主动投入,是辅导员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