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2019-03-20潘晓旭
□潘晓旭 季 芳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来源不断增多,信息服务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越发普遍,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面变动越来越来广泛。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便变得越来越重要,由此诞生了信息检索学科和信息素养教育以及针对大学生所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对课程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建议将该课程纳入大学必修课程体系,由图书馆组织教学[1]。1992年5月国家教委再次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做了更细致、规范的要求,1996年成立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检索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其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便捷地获取资源,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更明显,即学生无法辨别这些信息资源的真伪,因此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献检索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检索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学生对文献资源的获取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提升辨别虚假错误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检索能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检索手段、检索工具不断发生变化,专业数据库越来越多,检索手段也越来越精细。而学生接触最多的检索工具却一直是网络搜索引擎,即使在检索专业资料依旧如此,对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缺乏认知,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资料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缺乏认识,对检索技巧、逻辑表达式等更是无从谈起。
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检索能力,比如通过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等多渠道检索信息的能力,了解专业电子数据库和网络搜索的区别,掌握各种检索技巧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学会区分并综合运用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从而高效获取准确的所需信息。
二、文献检索课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不足。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处于边缘学科,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此门课程,但基本只占1学分,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因此在教室分配、排课时间、辅助设备等都不占优势,往往是大班上课,甚至多达120~150人的超大班级,同时由于学时较少,使得教学只能依靠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单向讲授为主,检索实践、课堂讨论等都无法开展,因此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性不强。文献检索课应该同专业教学相结合,因为学科不同,所需要的资源系统和利用方法就有较大区别,因此应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学科讲授不同的内容。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没有区分专业,在教材方面除“医学信息检索”有专业的教材外,其余学科基本都采用通用教材,这样就无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专业的讲解。
(三)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文献检索课的课程一般以图书馆馆员为主,部分学校由二级学院教师承担课程,这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利弊。图书馆馆员具备较强的检索理论和检索实际操作,对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都比较熟悉[3],在教学中可以较好地指导学生获取检索能力,但图书馆馆员在教学经验上有欠缺,缺乏大多数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具有本专业的学科背景,可以结合专业进行深入教学,教学经验一般都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检索知识和检索能力比较欠缺,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不熟悉,无法引导学生去顺利获取资源。
三、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加强学校和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以学生对文献的需求视角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专业需求为导向,扩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毕业论文撰写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检索技能。
(一)重新定位课程,重视学科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课应当与学生所在学科和专业相结合,如针对计算机、软件学科授课时,检索技能、数据库介绍、案例分析等都应该偏重其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文献资源进行学习。这就要求课程开设单位图书馆和学生所在学院互相配合,学院专业教师授课前需要经图书馆培训文献数据库,而图书馆上课则需要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检索技能去获取专业知识,对文献做系统分析与切实利用。
(二)改革教学内容,重视文献管理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检索内容和信息来源的变革,搜索引擎因其获取资源的简易性得到学生的青睐,虽然获取资源的质量不高,但这一模式不得不引起重视。这就要求检索课在以往常规授课内容外,针对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投入更多的精力,引导读者合理使用搜索引擎和专业检索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专业数据库资源。
此外,随着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他们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和利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检索获取文献。因此在授课时要有所改变,增加文献管理、数据分析等管理工具的内容,如中国知网的E-Study集文献检索和下载、研读、笔记、知识管理、写作排版、在线投稿等为一体,并支持浏览器插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文献管理服务;万方创新助手则是侧重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科技创新的分析工具,可以让读者了解关注主题的研究状况、专业学科和科技项目的状况以及研究成果的统计和分析。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检索的实践操作。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比较常用的课堂教授、分组讨论、案例演示、上机检索实践、图书馆参观、MOOC学习、毕业论文模拟撰写等,基本可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但文献检索课性质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和操作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因此常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上述教学方法外,该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文献检索和分析的实际操作性很强,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无论在课时安排或考核占比上都要体现出来。教学讲授、讨论、案例演示等都以教师为主,学生从中不能理解信息检索的实际技能,更不可能掌握文献整理和分析能力。因此要更加重视检索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可通过组织信息检索比赛的形式,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多层面检索,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再根据检索结果进行信息分析,最后进行点评和分析,真正提升学生文件检索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四)改进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式并行。文献检索课的考核方式均比较简单,主要根据撰写文献综述的情况作为最终成绩,或辅助课堂考勤作为参考,这样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起不到考核的效果。
1.重视检索实践,设置不低于30%的考核比重。教师应积极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针对专业知识、信息素养、人文社科等题目进行多次检索,并生成检索报告或分析报告,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信息的检索技能和分析能力。
2.重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设置不低于20%的考核比重。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对大学学生而言,相比网络搜索引擎,馆藏资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准确性。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传统检索的讲授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平台、移动图书馆等途径,进行纸质资源的检索;在讲授现代检索方式时引导学生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并同网络搜索引擎的结果做对比。这些检索都可以生成检索报告,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
3.重视毕业论文撰写环节,加强论文模拟撰写环节,设置不低于20%的考核比重。毕业论文撰写中,论文选课和资源搜索非常重要,是精力和时间都占比较多的环节。从这个角度而言,文献检索课可视为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环节可指导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环节,从选题、文献检索、文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论文修改等各个环节进行学习和模拟撰写,为毕业论文做好充分准备。
四、结语
文献检索课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技能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也需要进行调整,从知识的讲授转为检索技能的培训,从课堂理论讲授转变为检索实践为主,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教师的双重素质和技能,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及以后的科研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