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03-20□栾双
□栾 双
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通的出发点,即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二者结合路径做出深入的探索,从而促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独立。如今,高校教育者认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德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言行符合社会公众的道德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才。另外,德育教育多数是教育者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由学生描述心理上的难题,由教师帮忙解决。从这些方面来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很大,难以相互联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模糊。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设置了针对这项教育工作的机构,但由于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足,因此在机构的设立方面也缺乏科学性。不同的高校,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某一专门的学科,有些则是将其列为社科部的工作,也有可能让团委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交托给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模糊,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避免地向着某个方向倾斜,难以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目前高校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德育教师负责,但德育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难以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心理教育专业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对学生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心理辅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三是心理医生,他们的专业工作是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解决问题,在教学工作方面并不合适。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难以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开展的目标。
(四)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淆。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清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德育教育中,过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看作是思想问题。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又过度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在日常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认为是心理问题,强行用心理教育的办法去解决,甚至出现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教育的情况。
(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如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难以适应新环境,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择业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问题等。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系统性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改善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优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一,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心理上的难题,积极地寻求心理辅导是最佳的解决途径。高校积极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教育。在高校中的众多大学生之间,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其心理素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通过统一安排课程教学来开展,更应当注重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能够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能够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第三,以加强情感心理教育推动大学生德育教育。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进行评价认识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和态度。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推己及人,自觉地用思想道德来约束自己。同时,情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心理有关,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将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
(二)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第一,教师应当同时具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由于以往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分开的,德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样的,心理健康教师也不具备德育专业知识,但在如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开展相互促进的教育要求之下,两者必须进行融合,因此,德育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而心理健康教师也应当提高德育教育能力。第二,让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依赖于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应当是长久的、持续的,因此,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融入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中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德育和心理教育知识,使其融入到文化课程教学中,另外,高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也应当融入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增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由于目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成熟,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课题讨论和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在这方面的学术造诣。另外,也要加强学校内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研讨相互促进,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分享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共同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进步。
(三)转变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要想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应当正确地认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与地位,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的推动下顺利开展。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才能相互促进。第二,加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单独的德育教育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而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能够在正确的指导下健康发展。第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难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心灵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德育教育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多,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必须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甄别社会信息的良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向上思想,拒绝消极错误的思想。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良好的校园氛围,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创作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营造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心理成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高校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做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共同完成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另外,学校应当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室友之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住宿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独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模糊、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淆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都制约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成效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协同提升,为此,高校有必要优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转变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密结合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