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依不饶”的精神做教育
2019-03-20□沈玲
□沈 玲
一、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指的是说话或者写文章没有停留在某一事情的层面上,而是在事情的基础之上向外围延展,借以表达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在写文章的时候不停留在某一记叙或者描写的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行升华和拔高,从感性向理性层面升华这么个过程。在王安石的文章《游褒禅山记》中没有停留在对游览华山洞的记叙上,而是通过对华山洞探访因随怠者出未尽兴而悔恨一事,进而升华到对如何做事的理性思考上来。对成功的条件以及对“尽吾志与力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思考,这与游览时间本身是有距离的,但却是在游览一事基础上的发挥,是为吴楚材和沈德潜等人评价其“借题发意”之意。
二、借题发挥的妙处
借题发挥究竟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妙处呢?第一,文章由对游览一事的感性记叙到理性的思考,此一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认识论的要求,也是人的理性知识之所以得以丰富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二,对大学生提出的逐渐培养其理性思考的思维习惯的要求。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思维品质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而此时对他们理性思考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而借题发挥正适合了这一需要。第三,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正是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理性思维的培养,顺应了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第四,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技能、学术、综合性人才的摇篮。第五,符合我国社会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的社会需要。传统的农业国家更多地靠经验就可以做好事情,但是工业型国家需要更多的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而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更偏重于理性思维,所以这也适应社会转型的社会需要。第六,也适应了新时期选拔人才的需要。作为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综合能力能达到的级别和档次,而大学作为选拔综合性人才的圣地。语言能力要求在基础等级的前提下,向发展等级发展,而能否达到发展等级也是衡量大学生水平高低的一个硬性指标,显然理性思维的培养有益于学生更顺利地向发展等级发展。
三、读相关作品思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借记游华山洞“力尚足、火未尽”、却随怠者出“未尽游之乐”之事作叹,生发出“尽吾志与力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人生感慨。
本来就是一件游览之事,游过也就罢了,过了也就忘了,但是王安石却耿耿于怀,在此基础之上不依不饶,追问、求索,而这正是宋人的好处,就是能在游览的感性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向理性靠拢。
自然这么做的不止王安石一人,人们熟知的苏轼也很擅长于此道,比如他的《赤壁赋》,本来在清风明月的晚上文人喜欢相邀赏月饮酒做赋,这都是常事,也是文人雅事、美事,是文人们自以为最配得上他们清高身份的事情,苏轼也不例外,在《赤壁赋》中也不例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子鱼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已经是文人雅事了,但是苏轼没有停留于一般的文人雅事(游山玩水饮酒做赋)上,而是在前面良辰美景的基础上忽然陡转——“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不仅是文章的转换处更是情感的转换处,苏轼多么希望良辰美景能让他忘却仕途的坎坷在内心留下的深深悲凉感,但是不经意间却悲不可遏!此时苏轼借吹洞箫者客的箫声来传达内心的悲凉,其实这在今天看来,更多的只是文人的借题发挥罢了,理智来说,此吹箫者客未必存在,只是他是苏轼内心另一个悲凉的自己;也更是赋体主客问答的需要,所以苏轼就在文中平白转出一名洞箫者客,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倾述这另一层面的忧伤。进而苏轼借助与客的对话,安慰客人悲凉的内心实则安抚自己受伤的灵魂,而这只是借助一种文学的手法巧妙带出。文中借对水与月的感悟,进而参悟人生的得失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等问题。全篇实际上是苏轼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借助时空的交错和虚实交错来展开,写得诗意盎然,有传达出苏子豪迈的胸怀;是给饱受人世沧桑者开的一副安慰剂。苏子没有停留在良辰美景诗酒唱和的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不依不饶,揪出一客,生发感慨;这也是宋人不依不饶的精神。
另苏子在《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尽管短小,但是却也体现着宋人对理趣的不懈追求。前两句写的是站在不同视角看山所得,只是文人游山玩水而已,但是三四句却没有停留在看山的层面,而是推进一步,把看山的感性向抽象的理性过度、升华,得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普泛性的道理,这就是宋人的理趣,不管是文还是诗,宋人都在追逐其中的理趣,这反映了宋人对理趣的推崇。
四、宋朝文风的形成根源
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天下安定、疆域辽阔,尽管在世界上是强国,然而外患却一直不断。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断骚扰边境,但是宋王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边关守将调动频繁,导致兵不知将的尴尬局面经常发生,而对战争而言,没有赢得人心是很难有很强战斗力的,以至于在边关老是吃败仗,即使不败也是割地求和,而长此以往,宋代士大夫内心深处就不像唐人那样满怀激情,因为唐代国势声威无人可及,唐人内心充满自信,满怀豪情,而宋人心理一直有种缺憾,尤其到南宋,半壁江山,是有责任的士大夫永远的痛,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化作一种趋于内敛的理志,在文化领域就变成对理趣的追求,因为当人们述诸于外的不得实现就要转而求诸于内。不仅如此,在宋代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在斗争,政治的斗争尚且如此,文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
陆游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诗句,出身行伍却无处施展的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伤;抗金名将岳飞也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恨。主战和主和的斗争也像宋人的内心一样,激情和理志一直纠结缠绕,所以宋人的激情也带着牵绊,而这些都最终熔铸于宋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读宋人的文字,你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纠结的情绪在字里行间蠢蠢欲动。
五、当代高校如何运用宋人“不依不饶”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要有不依不饶精神。人们学习不能停留在字面或者肤浅的层面,要发挥宋人不依不饶的精神,在字面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适合自己在何种场合使用?只要坚持思考和写作实践,久而久之,就能积少成多,大学生的语言境界也会由浅而深的提升。
教育运用宋人“不依不饶”精神。最近看了一部“老师,好”的电影,剧中的教师的“智慧”和“不依不饶”的教育精神,值得所有人思考。例如,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理科的大学生在家修坏了的马桶,结果夸下海口但是没有成果,爸爸拿块砖往马桶水阀上一放,解决问题了,而这就是生活中灵机一动的智慧。评论一致给予爸爸智慧的肯定,这就是笔者对智慧进行了升华,也就是像宋人的文章一样,没有停留在修好马桶一事本身,要不依不饶的提炼升华。
而大学生的时间比较自由分配,学习更加提倡自主性。这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不依不饶”的精神,培养出综合性高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