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探究
2019-03-20陈渔涛
□陈渔涛
群众路线是我党一直坚持的重要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妄图消灭我国的野心,激起了中国人民最顽强的反抗意志,这个时候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变成了日本侵略者。而为了彻底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我国,必然要利用这一政策号召最广大的老百姓都来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而这个时候,如何对待以前被视为敌人的一些阶级,究竟是把他们继续像以往一样当作敌人,还是要团结他们一起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要团结,又应当以何种方式团结,这些问题都是我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的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观点探究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并不是单纯地指某项具体的政策,而是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原则,在抗战时期,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根据抗战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体的形势的变化,使群众路线得到了补充和发展。而且在党的各项政策中都坚决贯彻和执行群众路线这一原则。总的来说,群众路线这一原则贯穿于党的政治、经济、军事工作等各个领域。
在抗日战争一开始,毛泽东就清晰地认识到,抗日战争将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的战争。而想要获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方面要坚决给予侵略者军事上的打击;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动起广大的人民群众。而群众路线是建立统一战线必须遵循的重要政策,只是这一时期,群众路线的对象不能像过去的只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有那些同为中华民族同胞,都希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爱国的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群众路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政策也应该发生变化。
(一)政治方面。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呼吁国共双方停止内战,携手对抗日本侵略者。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将枪口对准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既时刻和其他的抗日力量保持紧密的联系,又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不受其他力量的束缚保持自身行动的自由。为了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相适应,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在人员的安排和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左、中、右三派的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并且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民主选举,无论是资产阶级、地主乡绅,还是工人农民、妇孺老人,只要符合选举条件的,都可以参加选举,都可以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不管是识字还是不识字的,都有合适的选举方式来保证他们的选举权。这种全民选举的形式,既有效保证了抗日根据地内各阶级的政治权利,同时也将他们广泛的发动起来。
(二)军事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广泛推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八路军是人民的武装,要随时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游击战其实就是人民战争,游击战能不能“游”的起来,主要看军队和群众的联系够不够紧密,如果军队和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那么就既能“游”得动又能“击”得起,在敌后抗日的游击战中,八路军的武装经常都是神出鬼没的袭击日本侵略者,但是日本侵略者无论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追踪八路军的踪迹,这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帮助,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既能够化整为零藏匿于民间,又能灵活机动地聚拢给敌人造成杀伤。而且在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新奇战法,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结而成的。而反观国民党,只是片面地寄希望于军队和正面战场,只希望依靠军队就能打倒日本侵略者,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而为了反驳国民党顽固对八路军“游而不击”、“不打日军只打友军”的污蔑。1940年8月,八路军主动对华北地区的日军发动了一场大的破袭战,因为战争结束时参战的部队数量达到了105个团,所以又把这场破袭战称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针对日本侵略者修建的基础设施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参加这场大战的不仅有各抗日根据地的正规武装,更有数量巨大的民兵和群众参与进来。他们拆铁路、炸碉堡、毁电线,不仅大规模地破坏了日军的基础设施,使日军的各个据点处于孤立状态,而且还在运动中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参加破袭战的队伍经常是非常迅速地将各种设施破坏之后即销声匿迹,让日本侵略者恨的咬牙切齿却无处可寻。百团大战的胜利,不仅给予日本鬼子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让日本侵略者看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更是四亿的中国人民,他们也许可以打败中国军队,但是他们永远也打不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人民,所以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
(三)经济方面。毛泽东把解放生产力看作是革命的目的之一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在抗日战争中,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经济等方面的困难,毛泽东号召各抗日根据地的部队与机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仅要练兵打仗,还要发展生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上至党政军干部,下至部队里的普通士兵,都要与群众一起劳动。1941年,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仅一年时间,南泥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寸草不生的荒地变成了粮食丰收的“宝地”。大生产运动,不仅使根据地摆脱了物资短缺的困境,根据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更加拉近了群众与我党之间的距离。大生产运动用最原始的方法实现了根据地军民的自给自足,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壮举,为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发展
想要获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联合一切抗日的力量,无论是哪个阶级以前做过什么,只要现在是真心的抗日,都应该团结。而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做出了新的解释,使这个政策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政治方面。我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可以说,“三三制”是一种极富有创新精神的政权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根据地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利,使他们觉得我党不再像原来那样将他们看作敌人,并且使他们在政权建设方面能够为根据地服务。这不仅提升了根据地政权的民主程度,同时也发动起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和我党站在一条战线上。“三三制”政权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三三制”的影响下,原来许多因为害怕共产党而逃跑到敌占区的地主乡绅都纷纷回到根据地,而根据地的资产阶级也能安心地在根据地进行投资经营。特别是一些被选举担任政府要职的人,抗日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同时,把地主乡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在经济方面实行“减租减息”的阻力也变小了。
(二)经济方面。对于根据地的地主,既不是像原来的土地战争时期一味的全部打倒,也不是任由地主继续剥削农民,而是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做出了论述。他指出:“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一方面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规定农民必须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这是因为如果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地主的土地全部没收,农民的积极性确实是可以得到提高,但这样不利于很好地团结数量众多的地主阶级甚至有可能将他们推到日本侵略者那一边去,对于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将他们团结起来,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对于地主和农民来说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实行这个政策,不仅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地主最基本的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两个阶级都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达到了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的目的。而且我党在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以坚决的措施推动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对于农民的减租减息落到实处。
三、结语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我党的许多方面的政策之中。这其中既有我党一贯推行的政策,也有为了打倒日本侵略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实行的政策。事实证明,这些政策都结合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这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重要的保障,而且还使我党在与各阶级的联合与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依旧焕发着生命力,对于当今时代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仍值得去学习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