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环境中“大风小嚎”的哲学观
2019-03-20□王佳
□王 佳
从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中观察,伦理哲学更加倾向重视人的问题而并非重视实物,因此可以看作是重视人自身的生存和身心的发展。在哲学视角下所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用生命中存在的现象来阐述世界的发展。例如《易经》中提到的,天和地是万物,天和地所代表的是世间万物的循环发展。在《中庸》里也提到了天与地可以创造生命。
一、哲学的研究方向
哲学家将哲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一种生命体征,是对于生命的探讨,例如儒家学者在对于哲学的研究过程中,最根本的讨论方向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究,而哲学的本质奥秘就在于生命的不断延续与发展,哲学家的本质任务就是探求其发展的源泉,因而怎样才能更加更好的发展并得以完善生命,这是哲学家所要做出的理性思考。牟宗三认为哲学中心的发展是集中在生命上,体现一切思想的构建是构建在以生命为永恒话题的核心之上。正如上述所言,哲学家讨论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是寻求其发展中生命的主导现象,动物有生命,植被有生命,万事万物皆有生命,但是最终能够不断进行演变得以迅速发展的是人类的生命,人类经过不断地自我调节,并肩负着依据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的使命,作为主导者,发挥着主导的力量。因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伦理哲学都具有一定的狭隘性,都是在对于人的片面的理解与剖析,但是中国哲学也与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在关注人的同时,更加注重自然本身,比如泰勒斯的水本源问题,认为水的存在是对宇宙间不断生成和演变的本源。赫拉克利特提出过这样的思考“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观念,与此同时表现出的是在对自然界的思考。不仅如此,还有像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对自然内在联系的探究,更有很多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一些与自然有关的哲学研究。然而,伦理哲学研究的对象更倾向于人和万物生命。
二、伦理哲学的认知方式
哲学是构成一个文化系统的基本成分,文化的范围远比人们如今所认知的范围大得多,它具有深远性。无论从哪种角度去探索,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哲学。哲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它统率着所有的文化观念,无论伦理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史中,当然存在有悠久的人性活动和创造,甚至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人类行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整理出符合人类发展的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中,慢慢演化为哲学。当然,从新儒学的发展中,人们开始不断凸显出伦理哲学精神特质,以牟宗三为首,开始尝试在伦理哲学领域,人类哲学在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伦理哲学在先秦诸子就有对人的认识,在新儒家的思想里把伦理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了比较。中西哲学,无论是在地理环境、民族气质以及社会形态上都呈现出不同,因此在意识形态等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在经过各自后来的发展,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第一,在中国哲学里更多的是在于生命与生命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在伦理思想里,中国文化的开端就在于对生命的侧重点,伦理哲学将伦理道德视为思想的发展,并提出“仁义礼智信”,讲求礼仪尊卑。并认为人的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传统的礼仪道德思想,因而,生命不仅是生物学家所指出的物种生存,它同时也是具有社会道德实践的生命,是一种对于思想的研究。第二,对于伦理哲学的本质形态的研究,可以从内在的道德进行研究,内在的道德形态是主体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法的思想中都对伦理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主体性,所以,生命是伦理哲学内在化必须要强调和发展的道路。从而在内在化的道路上,更加要落实到内在人格视野中,不断开拓人格品德,然而在西方哲学里,更多展现的是人们对于自然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形成的是关注自然的外在化观念。
简而言之,哲学的根本是能够构成一个文化系统的基本成分,在各个角度、不同视野和不同程度上都能够归结到哲学的思考中。在有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在有悠长的人性活动与创造中,伦理哲学展现更倾向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研究者立足于生命的内容,产生和自然相呼应的哲学思想,也是其具有直接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形成。
三、伦理哲学的学术立学旨趣
从传统的哲学思想范畴中,人们推崇更多的在于日常伦理思想,强调与现实社会的相结合,在哲学特质中,将研究对象同生命和人的关注等同。因而,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无论是本质内在性的发展还是外在属性的构建,都是对人发展最初的揭示,更是将实践价值与建功立业看作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有孔子哲学里“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的本质内容等同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要求自我应该是帮助他人的人,立足行动,把所学到的只是通过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同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孔子的主张,并且具有实行品质的鲜明性。
因而从理论上,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现代的哲学大家还是古代的哲学思辨者,都会对伦理学具有其自己的探究。因此,伦理思想的发展重点在于实践发展。伦理哲学的发展是要从实践生活中进行检验的。哲学家张岱年提出,伦理哲学是生活实践与生活经验共同发展而得来的,更加注重从日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对哲学的验证,而不仅是一些理论上的说明和逻辑关系的论证。其实哲学是一种对活动的解释,以此来解释自然、社会、人类发展乃至历史的活动现象,在不同时期哲学的主张和学说对人类发展和宇宙世界的理解和诠释都有所不同。伦理哲学在对人类发展和自然宇宙的循环上所做出的解释是具有生命形态的,简而言之是对世间万物的有机体的整体概括。伦理哲学的特质包含着对生命对象的研究,对万物的理解,从生命的基础发展演化形成,是生命孕育的有机载体。例如《老子》在“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指出应该对事物的认识从统一和有机的观点来分析。“二程”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并强调整体性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联系之间。伦理哲学在万物生命的发展里存在运行着生机的原理特质,是当代哲学领域也赞同的观点。作家梁漱溟就曾提出儒家作为传统思想的代表,在探讨宇宙万物生存的原理上,蕴含的是东方的唯美,对于生命的探究更是体现出来浩然之气。面对关乎于生死问题时,提到生死问题是人类无法去回避的客观性本质存在,因而面对死亡人类无需恐惧,而是要做到坦然若是,人们虽寄存希望永葆青春,却始终要知晓人固有一死的道理。因此,伦理思想的发展中也提出了对有机主体的诠释性,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完善伦理思想使其得到更好的延续。
在哲学文化的思辨热潮中,伦理哲学可谓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是它却贯穿于整个哲学思想的脉络之中,是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伦理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依旧需要进行不断探究,依靠伦理哲学来不断阐释哲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