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合作研究

2019-03-20刘晓静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大别山共生老区

□刘晓静

一、相关理论

(一)共生理论。“共生”原属于生态学的一个概念,19世纪由真菌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共生是两个个体在一定的界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二者的联系有利于双方的发展[1]。众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共生在现实中广泛存在,两个或多个共生个体由于一定的联系或者利益关系形成共生单位,这种联系就是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路径[2]。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不同的经济共生体之间,存在着稳定持久的物质性联系[3]。

(二)旅游共生。在20世纪初,学者们就开始探讨旅游共生的概念,认为旅游共生就是指特定区域的不同旅游主体之间寻求双方或者多方在旅游市场的共享、共存,最终实现互惠互赢,本质是旅游合作向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共生条件一旦成熟,借助一定的共生机制保障措施,可以在区域内部实现整体发展效应,经过资源整合与相关保障机制的构建,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由合作向一体化发展[4]。

二、大别山革命老区概况

(一)区域概况。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行政区域上,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个行政省区。具体范围包括:湖北黄冈、随州、孝感市孝南区、安陆市、大悟县、云梦县、孝昌县、应城市,襄阳的枣阳市、武汉的黄陂区、新洲区,河南信阳、驻马店,南阳桐柏县、唐河县,安徽六安、安庆。

(二)旅游资源特征。

1.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大别山革命老区是我国革命发源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著名的黄麻起义发生于此,在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后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经过革命的洗礼,该区域留存了大量的革命遗迹、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红色实物资源,同时,红色歌谣、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标语等红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5]。

2.其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大别山革命老区不仅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红、绿、古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特殊的山地地质构造,塑造了众多山水奇观,如麻城的龟峰山、孝感的双峰山、信阳的鸡公山、固始九华山、大悟五峰山、金安皖西大裂谷、确山的薄山湖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皖西文化、湖湘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大别山交汇,如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平桥楚王城遗址、蕲春李时珍纪念馆、黄州苏东坡故居遗址等。

三、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共生条件分析

(一)文缘相近,文化认同感强。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我国重要革命基地,在这里发生的革命起义,涌现的革命人物,流传的革命故事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这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最大的文缘。该区的人民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荣,具有极强的荣誉感和红色文化认同感,除了共同的红色文化外,中原文化、皖西文化、湖湘文化也是属于这个区域的共同文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别山革命老区相近的文缘,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可以满足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条件,即共生单元具备兼容性和相关性。

(二)地缘相近,区域交通一体化进展顺利。大别山革命老区虽然跨鄂豫皖三省,但在地理上,同属大别山山脉,且三省接壤区域较大,地缘具有极强的相近性。早在2009年,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就开始动工,2011年全线竣工,途径5个国家级贫困县,连通38个景点。2015年,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就已经开始了省际间规划对接,合力推进三省省际通道的建设,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地缘相近,交通一体化推进可以满足共生理论的共生界面条件。

(三)旅游资源同质组合,异质互补。大别山革命老区地缘、文缘的相近,旅游资源具有同质的特点,但是同质的同时,又各具特点和优势,表现出异质互补的特点。同质表现红色革命文化是该地区的“魂”,与重大的革命运动、重要战役、历史事件、革命领袖、英雄人物有关的革命文物实体及承载的红色革命精神。另外,区域各地还表现出旅游资源的异质性特点,如生态旅游资源鸡公山景区、淮滨淮南湿地、金安皖西大裂谷等;如历史文化景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平桥楚王城遗址、商城观音山、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等。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同质组合、异质互补满足共生理论的共生关系条件。

(四)具备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重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国务院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215号)等文件。其中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满足共生理论的共生环境条件。

四、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旅游共生机制构建

(一)资源整合机制。通过梳理大别山革命老区各地旅游资源赋存情况,可以制定“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圈、伴生资源联动互补发展”的资源整合思路,选择红色旅游资源级别最高的红安、新县、金寨作为核心发展层,联动发展随州、确山、新县、罗山、岳西县等红色旅游资源级别相对较高的县为红色旅游圈的重要结点,从而形成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构建大别山革命老区多功能、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结构。为了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内同类型的景区可以强强联合,如红色旅游景区,产生区域集群综合效应与规模经济,不同类型的景区联动开发,发挥旅游产品的互补作用,丰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

(二)品牌共建机制。大别山革命老区要打造区域优势品牌,进一步扩大资源优势,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现有影响力,重点塑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随州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合力打造大别山核心旅游品牌,积极推进跨省协作。在开发“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提升区域内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同质和互补。如信阳可打造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品牌、六安可打造休闲旅游品牌、驻马店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安庆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三)利益均衡机制。共生的理想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利益均衡机制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共生系统中,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收益则来源于区域范围各方对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构成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共生单元之间的基本关系,这种共享必须是多方面的,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优惠政策等多方面,只有构建了利益均衡机制,各方才能获得成本优势,并最终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成本。通过以上共享,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结盟效应,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极大地整合资源,从而提高本区域在整体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最终实现互惠共生。

(四)决策共商机制。第一,成立跨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该委员会负责该区域的旅游合作、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旅游监督,并负责制定和完善整个区域的旅游政策。通过决策与制度规定的方式打通区域旅游合作的各个障碍环节,主要包括资源开发问题、资金流动问题、旅游服务问题,促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的形成。第二,成立旅游企业联盟。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合作的二级决策机构,由老区内参与旅游合作的企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过程。旅游企业联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合作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推进的关键。

猜你喜欢

大别山共生老区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老区在努力奔跑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再见了,大别山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