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9-03-20朱梦娣
□朱梦娣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外部要求——证券市场变动对教学工作的挑战。证券市场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复杂多变,信息量大且时效性极强,充斥着机会与风险。一方面,证券市场政策的变动和新规要求任课教师时时关注证券市场动态,例如2018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新修改了集合竞价的时间,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14:57~15:00的收盘集合竞价,现有的教材仍然沿用了旧规则,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财经网页每天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如何筛选有效的、和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证券市场的动态性要求教师要摒弃仅仅围绕教材讲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时效性极强的证券市场。
(二)内部要求——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具有鲜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决定了《证券投资学》的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应用型为导向。传统的理论教学只是单方面地灌输证券理论知识,例如目前许多证券投资的教材仍然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证券工具的特征、分类及相关计算,而对于交易流程和投资方法涉及较少,更难以将动态鲜明的证券市场信息、灵活多变的图形和数据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因此,沿用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满足证券市场的实际需求。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证券市场是一个极具动态的、充满机会与风险、纷繁复杂的市场,然而《证券投资学》的理论课堂却显得较为平淡。由于市场上高水平的偏应用型的教材较少,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采用的仍是研究性大学编制的《证券投资学》理论教材,而这类教材的内容偏向深入地介绍证券投资理论,应用性的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需要。例如:理论教材对于债券的介绍有十余种分类方式,且没有案例作支撑,学生听得如坠入云里雾里,教学效果较差。如何应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具体的证券案例结合起来,化抽象于具体、置情境于课堂、化主动为被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考核方式单一。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都是通过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的方式,且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加之平时考核的形式往往通过出勤、作业、课堂提问而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学生普遍注重期末成绩而忽视平时成绩。学生通常应付平时的考勤和作业,而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突击学习来通过课程考核,这种轻平时重期末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短暂而浅显的。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丰富平时考核方式、细化过程考核,增强学生对平时成绩的重视程度。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安排合适的师资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很多应用型高校中,《证券投资学》的任课教师缺乏证券投资的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虽然也交易股票、债券、基金,但实际投资能力较弱,投资业绩往往也并不理想,在证券市场中表现平平,像大多数散户一样,只是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投机者而已。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任课教师所掌握的不过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衍生品市场的实操经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只能照本宣科,脱离市场,把原本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课程讲成枯燥的理论课,学生也难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只有富有投资经验和较好投资业绩的授课教师,才能清晰地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把自身丰富的投资案例融入教学,把这门课讲授的深入浅出,体现出应用和实践价值。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以应用型为导向,理论紧密联系实践。《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应当以应用型为导向,兼顾理论和实践,理论是做好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当前的证券投资学教材都是先介绍股票、债券、基金和衍生品,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当突出股票的重点位置,股票是投资者交易最多的有价证券,也是学生就业后最有可能从事的领域。学生如果牢固掌握了股票的知识和投资技能,对于债券、基金投资的学习更加轻松,例如K线理论,不仅是股票投资中重要的分析方法,对外汇、黄金市场也同样适用。另外,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分析方法,能够对股票的投资价值作出评估,更应该结合技术分析对个股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该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给学生灌输重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模式,比如通过视频、纪录片等向学生介绍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理查.芒格等公认的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投资理念,拓展学生投资视野。
(二)创新考核方式,细化过程考核。在原有的平时加期末考核方式基础上,创新具体的考核方式,细化考核过程,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过程考核,在原有的考勤、作业基础上,可进行如下几种平时考核方式:第一,增加课前证券新闻分享环节,每次课前选一个小组的同学用5~10分钟的时间通过PPT、视频、音频的方式展示近期证券市场的动态,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第二,对于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可尝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深入学习完股票的基础知识之后,让学生分组讲解债券、基金的基础知识。第三,通过模拟炒股比赛增强学生投资兴趣,在期初为每个学生开设一个模拟账号,给定初始资金,在期末根据学生的收益率、周转率给出平时成绩。对于期末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也应当考核学生对于所学投资方法、投资理念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试卷配合论文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对个股进行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形成股票价值投资报告,构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三)选择合适的任课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应用型高校在排课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选用合适的《证券投资学》任课教师。第一,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证券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的综合专业知识,比如股票基本面分析中的宏观分析大量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公司分析则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基础。第二,任课教师应具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实战经验,任课教师应当是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教师只有实时参与证券市场,才能带着更多的投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技巧。第三,教学单位可以密切联系校企合作的证券公司,聘请证券公司专业人员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证券公司的投资经理投资实践经验丰富,授课内容应用型更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证券投资学》的课程特点,从内部要求和外部要求两方面分析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自身教学案例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