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及应关注的问题
——以榆林为样本的调查
2019-03-20贾静文
□贾静文
一、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性方向
大体而言,可以将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总结为:一是减少普通或劣质农产品供给,增加优质品的供给量;二是通过提质增效,增加高产区,减少低产区,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三是增加特色农业的供给,打区域特色牌和质量安全牌;四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大金融支农创新力度;五是将农业产业扶贫和全市脱贫工作结合起来,推广扶贫模式。
二、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着力服务涉农民生重大工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市场性购销绿豆、大豆、小麻子、红枣收购发放贷款9,400万元。以扶贫、棚户区改造、农村路网、县域城镇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为重点,不断扩容中长期贷款“项目池”。成功向榆林市住房保障公司投放崇文雅苑、驼城家园棚改贷款7.9亿元、神木县城投公司投放神木旧城棚改贷款2亿元,其他涉农中长期贷款投放3.84亿元。二是在粮食收储方面,农发行榆林分行粮油贷款余额达91,550万元,支持全市收储玉米22,958万斤、小麦18,277万斤、成品粮油939万斤。三是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发改委、农业局等部门合作,建立涉农重大项目工程包,大力拓展重大水利工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继续增加计划1,000万元实施“百城千镇”专项行动,积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拓展水利项目2,500万元。
(二)着力加大对农业新主体、新产业和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是各机构加大了对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主体的支持。实施“阳光金融”工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这类主体的评级授信享受相应的信贷优惠政策。建立信贷“绿色通道”,整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主体的资金需求较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而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保障机制缺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农业规模经营申贷获得率较低。为此,有的银行针对规模以上的这类新型主体适度提高授信额度,满足其生产资金需求。同时对符合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合伙创业贷款支持。这类贷款政府贴息、还款周期长,对于正在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资金短缺,利息负担较重,这是一个很好支持政策。二是加强了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启动实施“百优特色农业产区”专项行动,结合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和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围绕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采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重点支持榆阳区、横山白绒山羊养殖,定边马铃薯,靖边无公害蔬菜,佳县、清涧、吴堡红枣,吴堡手工挂面,南部六县小米、杂粮种植、加工等特色农业的发展。例如榆林横山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以“大明绿豆”、“无定河大米”、“双城羊肉”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李界沟村千亩无公害日光温棚基地、响水驼燕沟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园,张家洼万亩葡萄种植园等一系列大中型农产品种植园区。三是尝试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领域的扶持力度。例如农行以“旅游百县”为抓手,以旅游行业重点支持县为支点,重点支持3个4A级旅游景区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农村电商金融服务。加大农行自主产品“e农/e商管家”在农业龙头企业、县域商品流通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重点客户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从“线下”到“线上”的飞跃。
(三)以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为抓手,实现结构调整、农民脱贫两不误。一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双基联动,联系村两委,实现了全辖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拓展信贷投放空间,让农民“足不出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现代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能。为了满足农户小额信贷资金需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优惠利率,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办、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发放贷款。二是推进农村产业扶贫,引导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为脱贫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劳动岗位,增加劳务收入。在定边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种养殖大户贷款67户,1,386万元。家庭农场贷款13户,118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66户,1,363万元。三是多方位探索金融支农新路。各县区开展“政银合作,财政支农”的扶贫新思路,确定的“产业脱贫一批”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对象,执行优惠利率4.35%,其中政府贴息4%,对确定的涉农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对象,执行优惠利率4.35%,其中政府贴息3%。
(四)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领域。一是农商行以家乐卡为载体,推行了“惠农贷”、实行信贷员包片包村责任制度,使信贷服务辐射所有行政村。推进“村村通”特约商户现场注册工作,新增本行扫码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功能。丰富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开发多种信用贷款,引入政府担保基金。二是个别农商行“走出去”,助推西部地区县域金融服务提档升级,实现多赢。如定边农商行作为主发起行,陆续在陕西、宁夏两地发起设立或收购了9家村镇银行均已顺利开业,各项业务发展迅速,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三、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新型劳动者的培育。目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农村生产力问题。现在榆林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尤其是山区地区,青壮劳动力严重缺失,多数移居城镇,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基本以老、弱、贫为主。极少数农民靠农业为生,但受本地环境制约,山大沟深,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耕种模式,无法实现现代化农机具普及,金融支持难度较大。因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培育新的劳动者,将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必将改进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扎根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金融从业人员年纪较轻、二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有利于在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农村生产关系的改进。一是个别农产品的供给侧调整不能顺利实施。按照“镰刀湾”地区调减玉米要求,逐年调减籽粒玉米的种植规模,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榆林市受种植结构单一,没有好的替代作物,比较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即使去年至今的玉米价格较低,但比起种植其他作物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还是要好些,所以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还是很高。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阻力较大。一方面群众热情不高。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集体资产99%都是以土地资源为主的资产,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群众对集体组织不报什么希望,对改革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够。一怕难;二怕烦;三怕乱;四怕失败。三是产业扶贫资金存在整合问题。省产业扶贫资金切块下达后,部分县区将资金整合,农业部门无法利用资金,对接困难,任务指标难以完成,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决策者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目前,金融机构一方面受市场环境和自身主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实体贷款增长乏力。部分银行在前期精准营销调研发现,辖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贷款需求较少,精准营销难度较大,投放缓慢;另一方面,目前榆林辖区的不良贷款反弹较为严重,影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截至2017年末,榆林12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3.8亿元,较年初上升6.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2.3%,较年初增加0.59个百分点。所以各法人机构现在主要精力放在不良贷款的清降上,对金融扶贫的投入不论在人力和财力上都捉襟见肘。中央提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优化,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解决的是眼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为的就是让农民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尽管当前部分支农金融机构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从长远看,随着三农效率和公平关系的优化,通过社会的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最终都会迎刃而解。
四、金融助农的政策选择
(一)创新增信方式,做好政策兜底,不断增加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占有全国70%人口的生存、发展、奔小康的问题。但涉农机构大多是商业性机构,必须考虑生存、发展和盈利,所以在目前三农信贷业务的担保方式匮乏、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大多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物的情况下,创新增信方式,做好政策兜底是对借贷双方都有利的选择。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用经济的手段指明政策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促进涉农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更加主动地服务于三农。
(二)改进金融扶贫方式。一是加强农业试点示范,要发现典型,树立标杆,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相结合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农业转型工作。二是涉农机构要加强与政府农业部门的对接,落实配套资金,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根据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在财政性存款分配、政策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扩大农商行的经营范围,以适当的方式参与银行业资金市场,开办理财业务,让更多的资金产生效益,以丰补欠。四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选拨一批懂农业、懂技术的骨干力量深入到农村,落实产业精准扶贫,科学选择产业,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五是引入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各类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增信措施,解决客户融资难问题。
(三)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一是切实落实尽职免责的实施办法,放开一线信贷人员的手脚,提升农业贷款投放积极性。二是要抓住重点,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有利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改进,促进农民增收的方向上来。三是要更注重机制创新,强化银行间在项目规划、项目评审评级、授信额度核定、还款安排、贷款管理及风险化解等方面的合作协调,建立资源共享、运作顺畅、服务高效的同业合作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