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9-03-20□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产学研校企

□杨 帆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逐渐旺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大幅度的革新,在此背景下产学研协同成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所谓产学研协同指的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先进的人才培养平台,将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一做法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给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给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缺乏创新文化氛围。创新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周围环境缺乏包容的文化氛围,就会让学生陷入到自我怀疑中无法自拔,学生将不敢尝试创新,一味地遵循传统,将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但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从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建立健全,缺乏创新文化氛围,没有对那些勇于创新的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致使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薄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养成。

(二)创新型师资队伍匮乏。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他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学生在其影响下就很难形成创新思维,而我国高校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通常是照本宣科,没有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让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还有些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很少关心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学生的创新潜力迟迟无法开发出来,因而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可以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不高的关键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匮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有力支撑,但是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比如说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尚未开设,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设置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意识将很难萌发。除此之外,高校的实践课程大多是拿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却没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的思维被牢牢桎梏,所学理论知识不知该如何运用,在此情况下很难产生新想法、新思路,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资金方面的强力支持,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的问题,第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过于依赖政府拨款,将绝大多数资金用于完善教学设施和建设师资队伍,没有充裕的资金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二,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有所偏颇,不愿意在此方面投入过多资金,使得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三,企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过于被动,目光过于短浅,没有看到该项工作的长期效益,只是与高校进行浅层次的合作,高校获得的资金较少,难以维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日常开销,这种情况也亟待加以解决。

二、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高校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最为基础的,需要在学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进行场景布置,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企业工作流程,产生对该专业的深刻认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随之而成。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耗费成本相对较少,无需学生走出校园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深受广大高校的青睐。但是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受到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较大,如果高校师资队伍不健全,或者实训设备较为落后,亦或者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无法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需要产学研的高度协同,这也是高校应该不懈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提供项目,高校负责研究,双方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成果,称之为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都是短期的,企业投入的资金和资源都十分有限,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这一弊端,企业需要最大程度地为高校提供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协助高校完成科研任务,致力于企业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改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企业在市场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校企双方在项目实施阶段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争取早日攻克各种难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还会迸发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极有可能成为项目攻克的关键。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不拘泥于特定一种,如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具体选择何种形式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主要是根据市场及企业的变化和需求适时改变学校人才的培养方法,并对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制定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依据。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要携起手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实训指导等形式直接参与一线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科研基金等形式鼓励高校教师或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而对于一些人才紧缺且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运用订单式培养策略,这既可以减少企业外部招聘人才的成本,又可以促进高校学科的健全和发展。

(四)成果孵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孵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导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风险投资,采用组建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等形式直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成果孵化模式的运用能够促进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产业化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但是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教师或学生为主体建立的独立法人为依托,企业的运作模式、前期科研的资金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政府对企业的优惠待遇等方面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选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也要格外慎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多重优势,不但彻底解决了高校的资金短缺问题,企业也可以改良技术和产品,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可以得到最为优秀的人才,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紧张形势,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给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需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能够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运营保障机制,选择合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从而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学研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