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
——基于福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调查
2019-03-20毛馨敏黄森慰王翊嘉
毛馨敏, 黄森慰, 王翊嘉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顺应广大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鼓动各方力量,把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作为主攻方向[2]。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极为重要。近两年来社会资本已成为农户参与意愿重要的分析视角,如参与生态补偿参与意愿[3]、环保投资意愿[4]和碳汇经营意愿[5]等,那么社会资本是否也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本文选取全国首批农村环境治理连片整治示范省福建为研究对象,从福建农户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调研数据,分析社会资本核心自变量对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为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相关研究内容。
二、文献回顾
社会资本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纷纷受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乃至历史学等领域的青睐,不同学者在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不同解释。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不同的一种形式,它是产生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情感和物质的交换[6]。Putnam认为社会资本主要由信任、规范和网络三个维度组成,指个体之间的联系并内嵌于社会中的资源,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7]。
虽然社会资本难以测量,但它强力的解释依旧是学术界重点讨论和研究的内容,而且大多用来解释个体或者集体决策等社会议题[8]。国外诸多学者发现社会资本对行为者意愿及决策有较大影响,Cramb研究发现在那些建立了土地保护小组的社区,联结式社会资本明显很高,同时还提高了人们对一些农业措施的接受意愿[9]。Bisung研究公共水资源管理问题发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农户参与农村集体行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国内方面,许朗等作者在研究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影响中发现,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中信任和社会网络起到明显的正向积极作用[11]。张方圆等基于农户调查资料的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的网络、规范、信任维度均对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颜廷武等作者在研究农民环保投资意愿的影响发现,农民环保投资意愿中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起到明显的正向积极作用[4]。从上述分析,在农户参与各事物的意愿时社会资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经过查询文献已有国外学者在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起着正向影响进行了探讨。国外方面,Anderson等的分析发现,在提高公众参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时,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12]。Petzold和Ratter发现集体行动、互惠规范和信任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对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有影响[13]。Leonard和Pepper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在人们面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14]。国内方面,周玲强等认为在改善旅游者对环境维护的意愿时社会资本有正向的影响作用[15]。杜焱强等认为社会资本对林农参与碳汇经营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刘晓峰等认为,在增强环境治理绩效时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起着显著地影响作用[16]。虽然上述文字中提及到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多方面内容,但是关于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影响的文献仍然较少,本文将重点关注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
三、理论与假设
本文以Putnam的社会资本理论作为概念框架,Putnam认为社会资本之间较好的轮回可以形成“社会均衡”,并且在持续的进化发展中产生更高水平的信任、规范与组织。并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指出,社会资本中至关重要不能缺少的要素就是信任,例如在一个整体中,相互信任程度越大,那么他们在一起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越高。与此同时,社会规范和关系网络是由信任产生的。而模式、社会化和惩罚都是来约束社会规范的。邻里组织、合作社等是用来表述关系网络的。基于Putnam的社会资本理论此篇文章认为:影响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是信任、社会规范、关系网络三个重要的社会资本。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人际信任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在信任维度上,Lewman认为,需将信任划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且人际信任、制度信任的对象和产生机制的差异性较大,不可模糊地统一对待[17],所以本文结合此情况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期望,其中包含口头表达或者书面形式的可信情况等期望[18]。在中国尤其是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生活生产范围相对集中,个体行为和家庭生活使得人们极度重视和依赖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合作。农户在参与环境治理时,需要和周围农户一起合作管理,共同为村庄环境整治出一份力,当人际信任度较高时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户主动性,自发的开展互惠合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环境整治项目上。
假设2:制度信任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制度信任是指个体在人和人交际过程中受到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约束[19]。如果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落实机制等信任度较高,则农户内心会形成一种政策利己的鼓励性认知以及对环境治理规则的服从,良好的环境政策有利于降低参与环境治理的风险和代价,进而增强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假设3:社会规范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社会规范是通过周围社会环境的评价对个体信仰和评估结构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20]。就社会规范论述及表征而言,其范畴宽泛且较复杂,包括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等[21-22]。而在农村地区,诸多学者研究发现道德伦理处于社会规范的核心且发挥重要作用,如不遵守规定的村民要承担失去和睦的邻里关系、个人面子及名誉声望等惩罚[23-24]。如不参与村级集体活动会受到责罚或被议论等,会导致农户参与环境领域成为可能,并且能减少政府监管成本,同时还能引导农户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助于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提高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假设4:关系网络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中国的农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19]。研究表明,亲戚朋友关系网络在整个关系网络处于核心层位置,且信息资源是农户生存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亲戚朋友在求职就业、婚姻嫁娶和谋求财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25]。若农户能够通过关系网络(或亲戚朋友有参与环境治理)快捷低成本获取信息资源,则十分有利于对农村环境治理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因而带动自身参与环境治理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四、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福建省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污染整治的问卷调查获得。根据农村人口数量、开展环境整治项目情况,选取福州市闽清、宁德古田、三名沙县、南平延平和武夷山、龙岩新罗和永定共7个县区,每个县区选取4~5个乡镇(共2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6个村。课题组于2017年7月—2017年10月对22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此次问卷调查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信息、环境治理工程及满意度调查、社会资本情况和农户参与意愿等部分。共获得284份问卷,除去无效问卷,最终获得168份有效问卷。进一步分析,无效问卷比例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当前老龄化比较严重,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群体多为老人,语言沟通障碍及对“农村环境治理”和“社会资本”等专业词汇理解方面偏差较大所导致。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三)变量设计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变量分为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赋值具体如表2所示。
1.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是否党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环境权利认知情况、风险感知情况,可直接从问卷中获取,样本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自变量
自变量包括人际信任、制度信任、社会规范、关系网络。其中,人际信任方面,问卷中的问题项是“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邻居帮我保管钥匙”,将“非常不信任”赋值为1,“较不信任”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比较信任”赋值为4,“非常信任”赋值为5;制度信任方面,问卷中的问题项是“我相信政府是为群众服务的”,将“非常不信任”赋值为1,“较不信任”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比较信任”赋值为4,“非常信任”赋值为5;社会规范方面,问卷中的问题项“如果因为不保护环境受到批评,我会进行改正”,将“肯定不会”赋值为1,“可能不会”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可能会”赋值为4,“肯定会”赋值为5;关系网络方面,问卷中的问题选项“亲友很少保护环境情况”,将“是”赋值为0,“否”赋值为1。
3.因变量
因变量为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问卷中的选项是“您是否愿意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被访农户在“1=愿意”“0=不愿意”之间选择,是个二分变量。
表2 变量定义与统计
五、结果分析
(一)研究区域农户的社会资本情况
表3反映了调查区域农户的社会资本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的农村地区,社会资本也略有不同,但是差异并没有特别大。从信任维度上看,人际信任均值为2.63,制度信任的均值为3.62,表明各地区制度信任水平普遍高于人际信任水平。从社会规范维度上看,每个地区的社会规范都略有不同,社会规范较强的是永定(其值为4.77),而相对较弱的则是沙县,其值为3.93;调查发现,在永定地区有90%的农户认为在自己不保护环境受到别人指责批评时会改正。从关系网络上看,各个研究区域关系网络的数值都不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户身边亲戚朋友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没有很强烈,其中沙县和新罗地区关系网络最大,其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农户相对其他地区比较多。
表3 研究区域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及其参与意愿
(二)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户对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表现的较为强烈,有74.73%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从所调查的数据分布来看,农户参与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最高的是新罗地区,占地区样本数的90%,而沙县的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低,仅占31.18%,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别。根据更深入的分析了解到,新罗地区早在2010年就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当地政府也积极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并且大力宣传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可能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认知有所帮助,除此之外该地区的天宫山古庙、典常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建筑较为重视。
(三)Logistic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模型对比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其方式如下:首先,将控制变量放入Logistic模型中得到基础模型1;其次,将可能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人力资本特征、物力资本特征等变量纳入模型1中,得到模型2;最后,在模型2的基础上放入社会资本的4个核心变量,来观察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得到模型3。
从表4的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当模型2放入社会资本变量后,Pseudo R2显著提高,Log likelihood也有明显改善,此外,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社会资本在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影响因素中的贡献程度,此篇文章做了边际效应进行分析,观察到社会资本的边际效应普遍较高,因此可认为社会资本在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人际信任、社会规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根据表3的边际效应大小,可以看出,农户在参与环境治理时,社会规范变量的贡献度是最大的(4.384%),其次是制度信任(3.498%)、人际信任(2.824%),最小的是关系网络(0.831%),具体分析如下:
表4 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通过90%、95%和99%置信区间的检验;括号内数值表示标准误差;所有数字均为四舍五入后的结果。
(1)人际信任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人际信任变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假设1得到了验证,且边际效应为2.824%。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每提升一个单位的人际信任,农户愿意参与环境治理的概率就增加2.824%。这说明,与人际信任相对较低的农户相比,人际信任度高的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更强。在经济比较不发达地区,人际信任高低是促进合作的重要因素,农户与邻居和亲朋好友长期的“串门”、与邻居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等交流形成了比较强烈情感认同的人际信任,若这种人际信任越高则越能降低行动成本。来自邻居和亲朋好友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如增强农户自发的社会行为并开展互惠合作,降低环境治理所导致的管理成本,进而提高农户的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2)制度信任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制度信任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假设2得到了验证,且边际效应为3.498%。这表明以“对政府的信任度”表征的制度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每提升一个单位的制度信任,农户愿意参与环境治理概率就增加3.498%。可能的解释是农村环境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物品,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若农户对环境治理政策的信任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内心认同,提高农户获取政策支持的信心,从而增强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3)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社会规范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假设3得到了验证,且边际效应为4.384%。这表明以“因不参与环境保护受批评的情况”表征的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规范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愿意参与环境治理的概率就提升4.384%。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社会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规范,在当今农村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传统规范等道德伦理能较好约束和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农村环境更多具有公共属性,如果不参与集体活动约束力越强,那么对公共领域的自治约束力就较大,进而更有助于增强农户环境治理参与意识。
2.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其中仅有受教育程度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这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农村环境治理。可能的解释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户思想更能与时俱进,有更好的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本身会更主动地关注环境治理方面信息从而对其更加了解,因此体现了较积极的参与意愿。
物力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物力资本变量中家庭纯收入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这表明家庭纯收入越高,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就越强,可能的解释是,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长时期的投入,如果较贫穷的家庭,没办法长时期的进行投入,进而导致农户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
3.控制变量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分析
对“环境权利的认知情况”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可能的解释是,农户自身愿意去了解所拥有的环境权利,说明思想上认为环境治理很重要,农户充分发挥参与环境治理自身的能动性,进而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意愿。
六、结论
本文研究利用福建农户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调研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越早的地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越高。
(2)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变量对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贡献程度依次为,社会规范>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关系网络。
(3)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大小、家庭纯收入、环境权利的认知情况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其中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家庭纯收入和环境权利认知情况都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
七、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来看,社会资本通过人际信任、制度信任、社会规范、关系网络等方面影响农户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实际上,社会资本被称为“穷人的资本”[9],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功能推进小规模农户的参与环境治理值得重视。从该视角来看,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及利用其功能相对其他手段有更好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政策启示如下:
首先,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进农户的人际信任。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组织,建立起农户之间互惠合作功能,促使农户与农户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机制。同时,彰显农村合作组织的模范功能,在遵守村规民约、村落习俗等起到领导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高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农户之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规范制约作用,进而减少环境治理过程中交易成本。
其次,考虑环境治理中农户的利益需求,提高农户的制度信任。良好的法律制度与政策环境是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保障,政府在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利益需求。从政策层面建立起系统的环境保障体系,制定合理的环境补贴标准,明晰环境治理补偿对象和补偿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户的制度信任及调动其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从法律上看,要完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规定,从法律上明确公民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同时政策执行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可缺少,改变民众对法规持有的“法不责众”的态度。
最后,构建多层次环境治理信息渠道,拓宽农户的关系网络。结合农村合作组织、村委会等载体,利用电话、网络、电视和广播、报纸、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途径构建多层次环境治理信息渠道,尤其是通过环境治理的集体活动,增进农民的交往并形成情感交流与经营互动,拓宽林农关系网络;而农户要善于利用关系网络渠道获取资源,从而提高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除以上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启示之外,农户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等,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为参与环境治理奠定人力资本基础;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改善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同时完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来提高农户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