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9-03-20陈才丁翔
陈才,丁翔
1.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571158;2.海南省茶叶协会,570100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优异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降雨量充足,空气相对湿度大,十分适宜茶叶生长,以盛产红茶而著称,是海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2015年11月“五指山红茶”获批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截至2017年,五指山市茶园面积达到566.7 hm2,茶叶加工厂与茶叶专业社22 家,毛茶年产量83 t,从业人数约4 160 人,年产值达4 150 万元,茶产品商标27 个。红茶产业已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五指山红茶的历史沿革与品质特征
五指山红茶又称水满茶,因产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一带而得名。“水满”在黎族语言里是“古老、至高无上”之意。水满自古产野生茶,制成绿茶后,人称“水满茶”[1]。水满茶历史悠久,是有文字记载开始就被海南岛原住民黎族同胞作为药用植物开始加以利用并延续至今的“千年之茶”,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生产时间超过一个世纪而不曾中断的“百年名茶”。随着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水满茶种植区域已经覆盖了五指山南麓的众多乡镇和农场。
据历史记载,在原始农业渔猎采摘时期,海南岛原住民黎族已经发现了野生茶叶的药理作用,以煮茶制作白茶和熬制茶膏的方式加以利用。宋、元、明之后,随着汉族以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海南岛,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茶类的制茶技艺带入海南岛并传入五指山的黎族地区,与时俱进地改变了“水满茶”制茶技术、工艺和品类。清代晚期,广西提督“护国理琼将军”冯子材进驻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开发建设黎族苗族地区,设立“冯学公馆”兴办教育,开设镇墟,开展农副土特产包括茶叶贸易,行销全岛和两广地区,自此海南岛“水满茶”以炒青茶闻名于世,直至民国时期[2];1939年至1945年,日军入侵五指山,以水满乡为据点,成立了砍伐掠夺五指山热带雨林珍稀木材的株式会社。在此期间,日本的蒸青茶技术工艺传入水满乡。
自上世纪50年代海南岛解放以后,我国在五指山地区建设国家级的外贸红茶出口生产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五指山人民公社水满茶场茶叶种植面积超过200 hm2,主要生产海南大叶种红碎茶[3];自21世纪开始至今,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五指山南麓地区主要生产海南大叶种工夫红茶、部分绿茶以及少量青茶和白茶。
五指山是海南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雨多雾,光、热、水资源丰富,土质微酸、土层深厚肥沃,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山云雾茶叶产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的滋润,成就了五指山茶叶的优良品质。五指山红茶以其“琥珀汤、奶蜜香”的汤色特征,入口回甘,味韵悠长,“甜、醇、爽、滑”是海南五指山红茶的四大标志性特征[4]。在“五指山红茶地理标志”所规定的特级、一级茶标准中,各项理化指标参数如下:茶多酚含量360 mg/kg,咖啡碱含量达到45 mg/kg,茶黄酮含量达到50 mg/kg,茶色素含量达到130 mg/kg,氨基酸含量达5 mg/kg。
二、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五指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后,大大促进了五指山红茶产业的发展,各项统计指标得到了快速增长(表1)。
(1)茶叶种植面积和区域不断扩大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五指山市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200 hm2左右,发展到目前的567.3 hm2,其中生产茶园面积约333.3 hm2。2017年产毛茶83 t,比上年增长27.69%;其中农户种植茶园513.4 hm2,企业、合作社种植茶园53.9 hm2。
表1 五指山红茶产业情况
(2)茶叶加工厂数量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
近5年来,五指山市茶叶加工厂从原来的5家发展到22 家;厂房面积达1 000~2 000 m2的有4家,300~600 m2的有5 家,其他13 家为300 m2以下家庭式小型加工厂房。目前,茶叶加工从原来的传统手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3)茶叶品牌与营销手段不断强化
五指山茶叶产品注册商标数量较少。经过近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五指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来,已经完成注册登记的茶产品商标达到27个,主要有椰仙、水满红、水满润红、什浦红、南海红、山茶谷、苗绿香、妙自然、印象水满等。五指山市茶叶销售渠道较窄,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合作社茶叶基本是散装卖给游客。近年来,政府主导搭平台,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北京第四届世界茶叶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商品推介会、杭州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昆明旅游茶文化展销会,举办了海南早春茶开采节及海南冬交会等一系列推广活动,五指山红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快速提升,销售渠道得到较大拓展。
2.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粗种粗管,技术含量低
目前许多茶园管理粗放,茶农种植茶树后基本不锄草、不灌水、不施有机肥,“靠天吃饭”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多数茶农只注重种和采而忽视后期管理,导致茶树种植后前3年产量低。一些茶农未能严格按照采摘标准采摘茶青,导致茶青长短不一,加工的成品茶外形不好,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多数茶农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规模小,品牌多而不精
五指山茶叶加工企业有22 家,整体规模都不大,茶叶年产量在4 t以上的企业只有7家(表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熟知五指山茶的消费人群少,同时五指山茶品牌多而不精,品牌知名度不高,维护和提升尚有空间。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品牌打造有待进一步提升。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低
五指山茶叶以零售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缺乏市场话语权。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等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基本拘于省内市场,鲜有销往省外,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通过网络调查发现五指山市名优茶在国内各大购物平台上架销售的只有“椰仙”品牌。
三、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府领导重视。五指山市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茶树野生资源多、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茶产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在相关职能单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茶产业,负责全市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和管理等工作。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应出台发展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种植上, 种植面积达0.067 hm2以上(含0.067 hm2)的茶农,按面积给予一定奖励;茶企、合作社(有生产许可证)年干茶产量达1.5 t以上(含1.5 t)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种植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先进管理技术,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三是加大扶持。五指山红茶已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是国家级保护品牌,市财政、扶贫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优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表2 五指山市茶叶加工企业一览表
2.发展龙头企业
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产业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培育一个有带动、示范作用的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茶旅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保护公共品牌
公共品牌是无形的资产,具有资产价值。公共品牌经营得好,整个地区的茶企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销售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公共品牌带来的公共利益,从而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目前,五指山市茶叶品牌较多,厂家多,企业间各自为政,茶青收购和茶叶销售市场混乱。因此,应用好“五指山红茶”公共品牌,保证茶产业持续发展。
4.强化生产标准
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实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树修剪、采摘、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青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四是建立茶叶(茶青、干茶)统销市场体系。茶青采摘后统一经过检查、分级、定价等,杜绝农残超标,确保茶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红黑榜”,茶青不合格及茶园管理不善的给予“黑榜”公布,茶青合格及茶园管理较好的给予“红榜”公布。
5.强化科技创新
茶产业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抓带有全局性的重点茶叶科技研究,抓面上微量化的茶叶科技进步,抓茶叶应用基础研究,抓茶叶科技推广应用。注重茶树品种、茶园建设、安全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深加工、产品功能化、茶与相关产业等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依靠茶叶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科技的原创力。同时,要构筑茶学科学术交流高地,既要茶学科内交流促进,也要与茶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交流;既要有茶学科国内交流平台,也要茶学科国际交流平台,特别是要构筑茶科技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提升茶叶技术的国际化水平。
6.挖掘“茶文化”并延伸茶产业链
茶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横跨“特色种植、深加工、旅游观光、健康产业”等关联产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显著。五指山市是黎苗族同胞聚居地,依托山、水、茶等特色生态资源营造静谧、舒心、养生的旅游环境,将茶园规划建设成以黎苗族文化为根基,茶文化为主题,集休闲、娱乐、茶园观光、茶叶烹饪、茶熏理疗、茶园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打造聚茶产业、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式茶园。在保留山头原植被的情况下种植茶叶,不修剪不施肥,让其自然生长,同时在茶林里因地制宜利用原生态材料建设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让游客体验在森林里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品尝绿色环保的名优茶,体验远离城市喧嚣,寄情山水,放空心灵,享受与众不同的茶林旅游。
7.运用“互联网+茶+茶相关产品”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常态
提高互联网对茶产业作用的重要性认识,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常态。互联网让国内、国际没有了距离,它对茶产业的影响,是一种产业思维的革新,产业模式的重构,商业模式甚至消费模式的重构。茶产业刻不容缓、不能落伍,“互联网+茶+茶相关产品”的时代来临,抓好茶与茶相关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运用互联网,线上订购,线下送达,这种线上线下互动式新模式,它能够把茶与茶相关产品省时、方便、省费用地送到国内和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将在未来茶产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要加快茶叶生产、加工、营销、饮用等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打造茶产业发展的知识化、智慧化、科学化;打造茶产品地球行线上订购,产品“国内三日到,国际一周到”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