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滨区高山蔬菜发展现状与思路

2019-03-20

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山辣椒蔬菜

(汉滨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汉滨 725000)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夏季炎热,月平均温度常在28 ℃以上,最高超过35 ℃,许多喜温而不耐热的蔬菜和喜冷凉的秋冬菜在七、八月间均不能正常生长,致使8—9月蔬菜市场供应不足,出现菜少价高的淡季。汉滨区蔬菜市场供应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成2个生产“淡季”:一个是“春淡”,出现在3—4月;一个是“秋淡”,出现在8—9月。设施蔬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春淡”蔬菜市场的供应,但“秋淡”蔬菜市场的供应矛盾仍然突出。在海拔6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夏季气候凉爽,与平原、浅山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度差,利用这个温差,合理安排茬口,把采收期安排在8—9月,可获得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发展高山蔬菜,不仅化解了高山区劣势,又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且保证了蔬菜市场淡季不淡,可满足市场对各种蔬菜的需求。

1 汉滨区地理优势

1.1 地理条件优越

汉滨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地处汉中西部,南与四川广元、旺苍毗邻,西接甘肃,自北而东依次与略阳、勉县、南郑等八县相毗邻,地跨三省。南北都有2 000 m以上的高大山峰,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特点,垂直高度差达1 900 m,境内地形起伏,群山叠障,沟壑纵横,最高点为叶坪佛爷岭,海拔2 141 m[2]。

汉滨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降水量799.3 mm,60%集中在7、8、9月,最低值540.3 mm(1966年),最大值1 109.2 mm(1983年),相差568.9 mm;无霜期263 d,年日照时数1 811.5 h,年≥10 ℃积温为4 000~4 400 ℃,历时220 d;年太阳总辐射量450.10 KJ/cm2;年平均气温15.7 ℃。

1.2 土壤条件适宜

境内土壤全部含硒,其中60%的土壤含硒量较高,被誉为“中国硒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汉滨成为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绝佳地域。

1.3 环境理想

汉滨区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整县环评认定,有关蔬菜地理标志正在申报中,种植的蔬菜品质细嫩,堪称“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宝地。

2 高山蔬菜发展现状

蔬菜产业是一个短平项目,汉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把蔬菜产业列为全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区农业局多次召开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会和高山蔬菜产销专题座谈会等,安排、宣传、督促、协调解决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展高山蔬菜对于进一步调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7年汉滨区早阳镇赵山村和寨垭村依托高山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种植高山蔬菜13万m2,于8—10月上市,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其中辣椒种植面积为10万m2,667 m2平均产量2 200 kg,收入5 600元;2018年种植面积扩大,在17个镇办37个村种植辣椒1 334 hm2,总产量达到4万t,总产值达到1亿元(订单生产,表1)。高山蔬菜优势凸显,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所产辣椒经市区农产品安全检测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

3 存在问题

3.1 “靠天吃白饭”思想严重

大多数乡镇基地重建设轻管理,甚至存在只建不管的现象,导致有的蔬菜基地杂草丛生、育苗成苗率低、移栽后成活率低,长势不良。有些基地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雨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心存侥幸、“靠天吃饭”、放任自流,规模种植和自留地的传统种植采取同样的管理措施,导致蔬菜规模种植难以实现预期效益。

表1 汉滨区2018年高山蔬菜辣椒种植面积及效益

3.2 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乡镇不能严格按照蔬菜技术人员的要求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如要求高垄栽培可以排水防涝、高温天气要求小水勤浇、结果期增施磷钾肥和预防病虫害等,致使蔬菜基地病害高发、产量受损、品质不高。有的蔬菜基地未按技术员要求进行覆膜种植,达不到保水、保肥、除草的效果,增加了后期生产成本。

3.3 产销对接不够主动

自辣椒种植以来,区农业局技术干部在指导好种植的同时,系统各部门也积极行动,寻找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努力帮助解决规模种植后的产品销售问题。从目前看,辣椒销售困难不大,但有的种植业主还不能够承担和适应市场风险,过分依赖政府部门,坐等客商,不能够主动出击解决销售问题,致使自身信息不通、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明显。

3.4 产业发展的信息缺失

信息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目前汉滨区没有关于蔬菜产业的统一有效信息平台,更无接收信息的终端,蔬菜产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同时,收储、交易、加工、物流等各环节点关联协调、资源要素整合尚存在诸多问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3.5 产品商品性不够高

好的商品是卖上好价钱的关键。商品性蔬菜要严格按照采收标准进行采收挑选,产品要求无伤果、烂果和畸形果。有些基地在采收蔬菜产品时不注意挑选,存在采摘未成熟产品或畸形果等情况,甚至不进行挑选和分类就统一装袋或装箱销售,严重影响了蔬菜的整体商品性,致使蔬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

3.6 抗风险能力不强

生产基地设施基础薄弱,特别是水利排灌设施不足,不能有效解决灌溉问题,遇到高温或持续干旱,严重影响露地蔬菜生产。高山菜地多为山坡地,蔬菜生产周期短,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大,菜苗移栽后要及时浇灌定植水,才能保证成活。在小苗移栽期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浇定植水,导致缺苗严重。在生长前期需浇水时无水可灌,限制了菜苗的正常生长,菜苗缓苗慢、生长迟缓、死苗严重,严重影响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成熟期不一和品质低下。整体来看,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效益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4 发展建议

发挥高山生态、季节优势,积极拓展市场,发展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产品品质,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高山蔬菜健康持续发展。由于高山蔬菜的产出时间刚好是低海拔区域蔬菜的收获末期,属于蔬菜产出淡季,此时利用汉滨区高山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既丰富了城镇“菜篮子”,同时又为发展山区经济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增加了山区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

4.1 合理规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以各乡镇附近社区为中心,逐步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各村。利用3年时间,使村民逐步掌握高山蔬菜种植技术,并总结市场规律,争取在2019年建成66 700 hm2高山蔬菜基地,实现年产商品蔬菜20万t,产值5亿元,纯收入3亿元以上。

4.2 拓宽销售渠道,主动联系产销对接

主动出击,灵活掌握市场信息,积极寻找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3]。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做好蔬菜产品销售工作。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用信息贯穿引导全产业链的发展。建立蔬菜产业联盟,建设收储、交易、加工、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中心,强化信息的引领作用,从田间地头的溯源系统、品种的来源信息,到全国市场的销售联接,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经加工甄别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到种植户,用信息指导生产,在线互动、把握行情、跟踪物流、决策生产经营。同时,积极开展蔬菜“三品一标”申报,打造汉滨富硒蔬菜品牌,创建品牌价值,做大做强汉滨蔬菜产业。

4.3 严格采收标准,切实保证蔬菜商品性

严格按照收购标准和要求做好商品性蔬菜的采摘、分拣、装箱等工作[4]。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商品蔬菜的质量,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争取市场价格话语权。

由于高山蔬菜的特殊性,采收成熟度应根据不同蔬菜种类,不同季节贮运期长短和贮运条件而定。番茄以果实顶部有一点红时采收为宜,若贮运期长,则可在变色期采收;白菜、甘蓝等应在叶球充实后采收,选择上午露水干后、气温还较低时进行,采后放在阴凉处。对不同产品、不同市场或消费群体,应用不同的产品包装,包装前预冷,包装场所力求通风,以利于产品呼吸热的散发。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

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5],保障蔬菜基地正常生产能力。适当推广应用适宜的灌溉技术,如微蓄微灌技术,利用山区自然地势高度差获得输水压力进行自流灌溉,能在不用电和泵的情况下使用,可有效增加山区水资源的容量与作用,从而提高高山蔬菜生产能力。此外,要建设保鲜或烘干设备设施,缓解蔬菜集中上市销售压力,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延长货架期,增加蔬菜产品效益[6-7]。

4.5 增加种植茬口,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种植的品种单一,经济效益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然优势。通过试验和示范,摸索出将单一品种的种植模式改为多品种多元化模式,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改1年种植1茬为1年2茬,如:早春萝卜—露地辣椒模式;露地辣椒—秋冬花菜或露地辣椒—秋冬莴笋模式,使基地不空闲,增加产出,为农民创收。

猜你喜欢

高山辣椒蔬菜
辣椒也疯狂
奇怪的蔬菜
辣椒之争
拣辣椒
蔬菜
高山从何而来?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蔬菜也“疯狂”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飞过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