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研究
2019-03-19马小建
马小建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通常而言,单位实行内部控制主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全面性原则。即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涵盖其经济活动从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以及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以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其次,重要性原则。即单位内部控制在注重全面的前提下,要着重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以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这一方面的安全;再次,制衡性原则。制衡性原则主要指单位在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权责分明;最后,适应性原则。指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与单位性质、业务范围和经济活动特点相适应,同时要与单位所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更新。
二、新常态下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重科研、轻管理是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即便建立了内控制度,也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且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缺乏以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疏忽,严重限制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以,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并增强内控意识。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都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单位内部在处理日常业务时,仍然将财务制度作为各项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没有加以重视。相关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并没有内部控制的理念,单位内部也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控制环境。内控体系的不健全使内部控制在单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
科学事业单位因其单位的特殊性,在财务预算方面比较笼统。财务预算往往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和具体项目,这就导致了单位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会结合实际业务情况不断地调整单位预算,而导致最初制定的预算计划难以执行,使预算失去约束的效力。部分单位虽然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但仍存在实报实销的情况,设置的标准并未产生作用与约束,使内部控制也失去了效力。
三、新常态下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制度保障
新常态下科学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就要不断强化制度保障,而强化制度保障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首先,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方面必須职权分离、权责分明;其次,要进行实时监督与定期评价。要对重点岗位和高风险事项进行实时的监督,并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定期的核查与评价,并将监督与评价的结果定期进行公示,这要求单位要设立独立的部门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督与评价工作;最后,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单位要对每一项业务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并实时关注单位内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科研环境和单位的管理模式等,从而对当前的内控制度存在的风险和漏洞进行调整、改进,以尽可能地减少单位的经济风险。
(二)加强预算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的预算编制并建立预算管控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预算。对每一个项目的预算申报以及审核、执行、监督等过程都要严格地控制并由不同的人来进行处理。同时,项目各个流程以及涉及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应该做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在项目完成后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优化财务管理
财务部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影响内控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限于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而更多地涉及到财务管理以及参与单位决策等方面。因此,更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整体不断地提高,从而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实现内控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鸿飞.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究[J].财经界,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