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9-03-19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行动中,深圳率先加大改革力度,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率先破题,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
强有力的营商新政,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深圳市统计数据显示,商事主体已增至311万户,其中企业187万户、增长11.6%,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财经界》记者专访时表示,下一步,深圳将深入落实营商环境改革“20条”,持续深化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税费缴纳、市场监管、跨境贸易等领域改革,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 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为认真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经过近5个月的调研,深圳市政府于2018年1月17日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政务环境、绿色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20条改革举措、126个政策点。
据介绍,《若干措施》突出三個特点:一是突出改革举措,如率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率先构建新产品地方标准认证体系等;二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用地用房难、经营成本高、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难点痛点,推出一批“硬”措施;三是突出对标一流,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以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地区为标杆,瞄准全球最优标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深圳还将优化政务服务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牛鼻子”,努力为企业创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办事体验。
如在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上线“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实现商事登记、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系统的信息共享、并联审批,企业开办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比全国快4.5天。
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方面,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从267个工作日减少到90个工作日以内、压缩2/3,社会投资项目控制在33个工作日以内。
着力打造一流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方面,上线“i深圳”统一政务服务APP,推出“不见面审批”、“全城通办”事项各300项,率先推行秒批模式,应届毕业生落户、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等40多个事项实现“秒批”。此外,出口通关、外商登记备案时长均压缩60%以上,企业出口退税时间缩短20%以上,抵押权注销等12项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一小时办结。
智慧政务机器人正在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
积极降低市场运行成本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困难、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深圳迅速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促进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降低工商业电价等四大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设立150亿元的政策性纾困资金,组建30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设立50亿元的银行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
深圳还率先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构建面向2035年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着力构建普通商品房占40%、政策性支持住房占40%、公共租赁住房占20%的供应结构,着力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破解高房价对实体经济和人才的挤压影响。2018年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房8.9万套,供应4.6万套。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在持续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也不断发力,发展新动能得到持续增强。具体包括:出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制定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设立了首期5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链。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审制”,出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20条,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改革科研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等使用机制,形成事前竞争立项、事后奖励等多元化支持方式。
多维度优化营商环境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政策领航,深圳在知识产权保护、信用管理监督等方面也不断发力,努力从各个维度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难题,深圳构建了知识产权快速受理、授权、确权和维权的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
一号走遍深圳 深圳政务服务APP“i 深圳”上线
一是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知识产权立法,制定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建立合规性承诺制度、设立行政执法技术调查官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运行,完善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推行“三快”工作法(即采取行动快、固定证据快、制止侵权快),2018年查办侵权案件1224宗,同比增长36.6%。公正知识产权司法,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正式运行,两级法院2018年前11个月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5万件。
二是大力支持知识产权创造。深圳商标受理窗口正式运作,2018年1-11月受理商标注册申请近1.2万件,全国154个窗口名列第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助力科技型企业“知产”变“资产”,前三季度专利权质押金额91.5亿元,占广东省的60.3%。在全国首推专利侵权损失险,运用市场机制破解知识产权案件维权难、成本高问题,全市911家企业的7068件专利投保,保障总额30亿元。
三是鼓励加大知识产权运用。高水平建成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承担国家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等重要任务,构建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探索发明专利所有权、运营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置、托管运营、收益分享”的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而在信用管理方面,深圳则大力推进监管方式创新,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
具体路径包括:建设覆盖全社会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信用监管从企业“穿透”到个人,以信息技术推动智慧监管。
据了解,目前深圳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大主体,集成信用动态、红黑名单、双公示异议处理、信用承诺等面向社会查询的功能,共归集入库商事主体信息6.5亿项,归集人口数据13.2亿条。
同时,深圳构建了“法人+自然人”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企业违规与个人信用相关联的机制,强化对法人、股东等硬约束。并运用大数据建立企业信用合规度评价模型,搭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及预警平台,开展企业“信用画像”评级,累计完成305万家商事主体的信用画像评级,并将结果成功应用于全市企业年报抽查等事中事后监管,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