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建议

2019-03-19姚从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教育者心理学

□姚从明

高职学生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的信息获取、通信、交友、娱乐等行为上呈现出群体特征。有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高职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如果一天不用手机,有不适感觉的比例达到73.66%。有研究者专门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网络使用上较多存在依赖现象。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人正向、积极的品质进行挖掘,使得个体充分展示优势特征,增强自信心,从而以个体内在的积极思想因素来引导外部行为。教育者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通过引导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使用网络上做到主动控制,合理有度。

一、引导高职学生建立起合理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其主动关注自身发展

不少高职学生在自我认知上不够客观理性,大多认为自己是学业上的失败者。自我定位的偏低让他们认为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用,因此他们对学业没有过高要求,对未来发展充满困惑。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退缩回避。因此,他们沉浸在虚拟的游戏里,或者聊天、购物、煲剧,进而发展到逐渐离不开手机,甚至出现不少学生只带一部手机就去上课的现象。

对自我全面合理的评估可以使他们跳出个人的主观局限,尽可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并愿意在行为上做出接纳和调整。一个有自尊需求、并愿意通过付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个体心理上的自尊感、自我价值感得到重视,从而体验到积极肯定,自然愿意主动关注其所处的现实世界并为之付出行动。因此在教育和管理中,教育者需要多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认识自已的途径和方法。相较于所谓的“手机袋”管理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认知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节制上网的行为,在合适自我定位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更为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设的通识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关注的意识;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教会学生自我认识的方法;通过优秀学生的成长典型事迹、发展路径等让他们看到个人发展的希望;开展多种特色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体验自我价值感,逐渐改变原有的非理性评价,获得肯定正向评价的积极体验,从而产生自我改变的愿望。在恰当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放下手机,转而寻求个人发展的希望并落实到行动上。在意识到高职阶段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情况下,他们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会慢慢被充实的学习取代,比如更愿意将网络作为学习的手段而非单纯的娱乐。

二、强化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利于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关注积极情感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人的主观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重在研究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感体验,希望个体对过去的成绩表示满足,对现在拥有的感到幸福,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憧憬和快乐。这个逻辑和人的本质需求相一致。事实上,对高职学生来说,长时间的网络行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绪情感。相反,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网络购物、交友、游戏等行为带来的快乐和放松只能维持较短时间,之后他们更易陷于内疚、自责、焦虑等负面情绪中。且在长期的不良情绪体验中,他们极易出现网络示范行为,比如在虚拟网络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网络行为并不能带给他们主观上的幸福和满足感。在积极心理学的思路下,这种负性循环可以通过体验积极的情绪来替代和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早已证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并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同时,积极情绪还可以对个体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怎么使学生能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并帮助其寻找能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行为上来。当个体有了当下满足和充实感后,能带来这种感受的行为将得到强化,同时,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会使得个体更愿意付出努力在相应的行为上。既然长时间的网络行为并不能让人长期愉悦,且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积极肯定情绪的体验,他们自然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教育者在新生入校的目标“空窗期”就帮助他们寻找并确定发展目标,分析发展路径,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调整回避、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的做法,能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主动关心并帮助其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其正确应对人际冲突和矛盾,让他们体验现实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积极体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获得积极情绪的有效途径,不仅能促使其情绪的稳定,更能让学生从活动中释放“多余能量”,舒缓紧张心理,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肯定。对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态度可以使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自我觉察上,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三、塑造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增强网络行为的控制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并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其中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智慧等。具体到网络行为上,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更能抵御住网络世界多样信息的干扰和诱惑,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并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用和正确的信息。优秀的个性品质如自律、希望、勇敢、坚强意志等对高职学生在网络行为上起到正向作用并投射到其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教育者通过塑造积极的个性品质,可以增强学生在使用网络上体验自我管理带来的主动控制感,从而更好地减少其在网络行为上的失控,和控制其上网时间、断网断电等方式相比,教育者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品质更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对高职学生来说,在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他们更需要潜在能力的挖掘和发现。教育者为其提供有助于发挥其潜力的平台,对其探索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并不断强化其展现出来的行为,可以逐步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对网络积极的态度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性,主要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在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产生积极情感需要发挥的影响。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大。网络本是积极消极并存的“双刃剑”,合理使用网络意味着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面,尽可能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品行优良的师生能影响与感染他人,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得到更多效仿;同时,学校主动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利用线上和线下,创新教学过程,将学习延续到课堂外,使学生在网络娱乐外有更多的选择,真正将网络作为拓宽学习方式的途径;教会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如有效寻找资源而不是直接复制粘贴,如何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如何利用各种功能软件提升专业技能等,培养起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实现思想交流和资源共享。这种使用网络的积极态度可以有效缓解沉迷于网络带来的负性体验,使网络使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采取“放任不管”或“简单围堵”的方式都过于消极和被动。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发现其主动管理自己的力量,增强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其合理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是对高职学生成长更有利的途径,也更有利于其合理使用网络。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教育者心理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