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
2019-03-19□徐卉
□徐 卉
急救中心是在发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参与处置的院前急救机构。最早获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基础信息的是“120”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中心,需要在第一时间准确获得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信息,在第一时间调派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形成绿色通道快速有序分流转送伤病员,是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各地急救中心都在通过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建设来高效应对处置意外事故和灾害救援,淮安市急救中心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急救中心定位
以淮安市急救中心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为例,淮安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有轨电车高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工具和住宅呈指数型的扩展,这些都在酝酿着增加城市内居住人群发生灾害事件的可能。而且,灾害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程度与既往相比可能要大得多。
淮安市急救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淮安市唯一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承担市区及周边地区120万人口的危、急、重病的院前急救、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医疗救援及大型活动和集会的医疗保障任务。需要因地、因时、因势来不断加强自身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呼救需求,满足政府机构卫生应急处置需求。
二、急救中心发展战略和目标
淮安市急救中心依托综合性医院建成1个中心、9个急救站点、1个转运站点、1个新生儿转运急救站点的院前急救网络,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市中心密集、市郊稀疏的特点,主城区急救半径2~3公里;中心结合卫生应急工作需要对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即“体系完善,机制明确;业务扎实,储备充足;应急联动,稳步提升”。具体就是要在网络布局、区域管控、队伍培养等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均衡急救资源分布,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培养卫生应急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效性,保障日常出诊及应急处置任务的高效有序进行,以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服务赢得社会认可和群众满意[1]。
三、急救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举措
(一)强化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确保卫生应急保障有力。
1.卫生应急体系完善。
(1)上下联动,构建应急救援网络新格局。目前淮安市“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省、市、县(区)、乡(镇)三级联网,并与省级平台联网。通过突发事件预警报告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联网调度,实现急救资源整合、统一调动等功能,形成应急救援网络“平时一呼一答,战时一呼百应”的新格局。中心加强新城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市区急救网络体系。主城区急救反应时间5~7分钟,1分钟内出车率达90%,急救反应时间全国领先。指挥调度系统关联健康档案,提升应急救护个性化、人性化预处置能力。
(2)与时俱进,提升应急信息平台新高度。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提供GPS定位监控、GIS实时地图、视频会议、医院远程终端等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及急救医疗设备远程传输等应用实现了院前院内救治信息共享、专科绿色通道无缝衔接。
(3)着眼未来,探索“互联网+急救”新模式。中心以微信平台为依托,打造“120‘救’在您身边”微急救项目。利用微网站、微急救等模块,网上拓展微信呼救、普及常识、志愿服务、应急培训、医患沟通等急救工作新内涵。
2.卫生应急机制明确。一是管理到位。中心实行卫生应急工作一把手负责制,高度重视分级管理,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涵盖物资储备、车辆设备维护、应急值守、队伍建设、预警监测、信息报告、通讯指挥、体系运转、联动协调、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等全方位工作。二是预案完善。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预案,相关科室根据预案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方案、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转运方案等,注重卫生应急实际执行效果。三是督查有力。积极参与市卫生计生委应急办组织的全市卫生应急规范化乡镇考核验收以及应急救护培训、督查等工作。
3.卫生应急储备充足。一是院前急救单元化配置。整体医疗设备的配置已基本符合现代化医疗急救需求。二是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有力。根据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要求,建立物资储备库。
4.卫生应急业务扎实。一是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已培养10名高级职称医学人才;落实“请进来,走出去”,邀请省专家来中心授课,安排急救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扎实开展培训,实行人员准入制;强化急救质量考核,规范急救内涵管理。二是以赛促练,强化岗位练兵[2]。通过组织技能竞赛,有力推动急救专业规范化发展。连续九年承办全市二、三级医院急救技能竞赛以及全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同时,积极参加行业内竞赛活动,获得了全省第一届卫生应急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三是明确机制,落实应急保障。中心承担着市区各种大型活动的卫生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为此专门制订了《淮安市急救中心医疗保障工作方案》,运行规范。
5.卫生应急联动运行。
(1)统筹协调,构建联动格局。中心立足卫生应急实战需要,积极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卫生应急联动新格局。主要做法:加强与公安、消防、安监、交通、电信、电力等应急联动单位的业务合作,增强卫生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加强与市卫计委应急办、市疾控中心、各二、三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卫生计生单位的业务对接,通过卫生应急预警、疾控险情监测、院前紧急处置、院内专科监护一体化运行,救治更及时有效;加强与航空救援、上海等域外急救中心、部队野战医院、县(区)急救站等院前急救行业内的业务协作,增强卫生应急救援业务整合能力;加强与红十字会、企业、社区等社会应急救护单位的培训合作,增强卫生应急初级响应和救治能力。
(2)实战演练,夯实应急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中心卫生应急演练常态化,并实时进行针对性应急演练。先后与交通局、地震局、公安、消防、供电、环保、机场等联动单位和部门开展联合演练,2017年3月21日中心牵头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组织大型交通事故联合应急救援演练。2018年1月20日中心成功承办了淮安市危化品事故卫生应急救援综合演练,20多个部门单位参与,充分体现了水、陆、空立体救援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医疗保险为保障的良好运行机制。通过以上举措大幅提升了淮安市卫生应急救援整体能力。
(二)自救互救素养工程稳步提升。
1.应急救护师资培训落实到位。中心开展对全市医护人员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积极筹措100余万元添置培训设备。统一培训教材,举办师资培训。为推动全市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卫生应急“六进”如火如荼。开展卫生应急“六进”活动,是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宣传普及卫生应急知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手段。2017年12月份中心组织人员赴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开展战地救护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六进”活动。
(1)“进社区”活动。组织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竞赛、住宅小区应急救援演练等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和自救互救能力。受到了市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2)“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应急预案,应急培训、事故警示教育等,提高企业员工自救互救能力。
(3)“进学校”活动。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卫生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文件,把卫生应急救护知识送进校园和邀请学生来中心观摩学习相结合。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4)“进农村”活动。利用农村集市、庙会等时间长、人员密集的特点,发放资料、现场演示、讲座、趣味培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提升农村群众的综合应急素质。按照省卫计委工作部署,2017年11月3日在洪泽区岔河镇完成了“2017江苏省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淮安专场暨‘卫生应急进农村’主题宣传”活动,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
(5)“进机关”活动。把卫生应急知识融入机关应急文化,提高机关干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以及自救互救的能力。
(6)“进家庭”活动。从急救人员自己的家庭开始进行普及培训。
3.为民办实事公共场所投放“AED”。在江苏省卫计委的指导支持下,在淮安市主城区汽车站、大学城、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免费投放15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了被投放单位的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