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心理探究
2019-03-19董亚楠
□董亚楠
《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作品,一经产生就在英国文学界产生巨大反响,一方面该作品开拓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它为心理学探析提供了现实作品写照。劳伦斯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重要的暗示和象征意义,对该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是理解劳伦斯创作初衷、感受劳伦斯内心的重要方式。
一、《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分析
《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赋予心理学以血肉之躯的作品。它以劳伦斯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洞悉展现了自己的恋母情节。
(一)以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心理为理论基础。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和女孩的生长初期被称之俄狄浦斯初期,他们对外界无意识,有乱伦的冲动,男孩在这一时期渴望与母亲在性上实现身体结合,并且将父亲当做自己的假想敌,男孩是否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和解并且摆脱对母亲的渴望和过度依赖,从而克服俄狄浦斯,是决定男孩是否可以走向成人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劳伦斯的作品创作完成之后,被文学界惊叹,因为小说中的保罗正是这种心理的映照,为文学界进行心理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创作素材。劳伦斯一家人的矿工生活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劳伦斯父亲母亲之间阶级的差异导致争吵不断,劳伦斯和母亲共同抵制父亲,他还曾经和杰西·昌博斯订婚,也曾经同费瑞达·威克莱私奔到德国,这些在《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都有表现。劳伦斯的这部作品实际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的自传体,情节安排和故事开展都以劳伦斯的成长背景为依托,通过细腻的手法和心理刻画展现出劳伦斯对工业社会下资本压迫的批判及对自己恋母情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探析。
二、关于《儿子与情人》的内容及主题简介
《儿子与情人》中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实际上是自己同母亲及其他女性之间的关系的艺术化体现。这部小说在情感探索过程中所揭示的主题具有多样性。
(一)《儿子与情人》内容简介。《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保罗的母亲莫雷尔夫人和自己的丈夫因在教育、阶层方面的差异而陷入婚姻困境,使莫雷尔夫人将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大儿子去世以后,莫雷尔夫人的精神寄托完全搁置在了保罗的身上。保罗因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母亲产生畸形的爱恋,这种情感深刻折磨着保罗,莫雷尔夫人同时对保罗产生绝对的占有欲,她抵制儿子身边女性的出现,同时又期望儿子成名,摆脱下层社会的生活,在儿子成年之后莫雷尔夫人更是加深了对保罗“爱的禁锢”,母亲的爱使保罗丧失了和其他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在故事的结局,莫雷尔夫人患上癌症,保罗为使母亲减少痛苦而在母亲的食物中放入毒药,在母亲去世之后,保罗也没有摆脱这种畸形关系的影响,感觉孤独而绝望,内心饱受摧残。
(二)《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索。通过这部作品的内容分析,劳伦斯借《儿子与情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内涵涵盖两个层面:第一,通过对19世纪末英国下层矿工家庭生活的描写,批判英国工业化物质文明及资本主义压迫。第二,通过心理分析的写作手法,揭示下层人民在饱受摧残的社会环境中的天性压迫,企图探究底层人民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关于母子两性关系畸形、复杂化的成因。
三、《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心理探析
《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深刻的心理手法展现保罗与三位女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劳伦斯通过人物心理探索,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从而达到对压抑底层人民的社会环境的批判。
(一)保罗的心理探析。保罗作为劳伦斯的人物映照,其整个成长历程是对劳伦斯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展现。整部作品中,保罗和兄弟姐妹都和自己的母亲站在同一阵营,而将父亲沃尔特排斥在外。父亲从事最底层的矿工工作,酗酒、暴力、讲话粗俗,并没有在保罗的心中树立起父亲的形象,这一切都无形中成为保罗同母亲之间畸形关系的心理诱因。在沃尔特做工出事故身亡时,保罗并没有一丝的难过,反而高呼自己成了一家之主,这就是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心理的印证。保罗绘画技巧的努力提升也是为了博取母亲的肯定,保罗外出总会给母亲带回美丽的花束,而母亲也像情人接受礼物一般开心。保罗对母亲的依恋心理也可以从同与女友米丽安的柏拉图式恋爱中展现出来,母亲对米丽安的厌恶使保罗不解,但是保罗随之思考:“如果米丽安让母亲感到不快乐,他就恨她”,这种母子之间的扭曲情感在保罗的内心深深扎根。保罗心理防线的最终崩溃是在母亲离世时,他亲吻着母亲的躯体喊着“我的爱人,哦,我的爱人啊!”在母亲去世之后,保罗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昭示了畸形爱恋的悲剧性结尾。
(二)莫雷尔夫人的心理探析。莫雷尔夫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导致她清高、倔强、偏执。在与丈夫的结合后,她和丈夫由于教育水平及阶级差异而不能实现精神层面的沟通,丈夫的酗酒和家暴使莫雷尔夫人的心理产生根本转变,她不再对丈夫抱有任何希望,将感情完全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是畸形关系的开始。莫雷尔夫人最初的目标是大儿子威廉姆,威廉姆在追求正常爱的过程中急切希望摆脱这种扭曲的关系枷锁,在威廉姆因病去世时,莫雷尔夫人呼喊道:“我的儿子,我最爱的儿子啊”,这是莫雷尔夫人畸形心理的初现。在之后与保罗的畸形关系中,她的占有欲到达了巅峰,在保罗质问她为何不能接受米丽安时,她哭喊道:“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我敢肯定,我做过努力,想喜欢她。我试过,试过多次,可我不能!不能!”莫雷尔夫人一方面期望儿子成名,从而使自己摆脱下层社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企图在保罗身上寻求婚姻的缺失,这种心理导致莫雷尔夫人产生对保罗畸形的占有欲。
(三)米丽安和克拉拉的人物探析。作为和保罗有着不同情感纠缠的女性人物,米丽安和克拉拉的心理探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米丽安是忠诚的基督教的信仰者,她是母亲朋友家的小女儿,她对世界和男人有着极端的看法。在和保罗的爱情中,米丽安却被学识不多的保罗不断吸引,但是米丽安不健康的爱情观是两人之间感情的阻碍。米丽安将自己作为上帝,她认为自己与保罗的感情是一种宗教式的牺牲,米丽安受到宗教影响下的爱情观,便注定了两人爱情的悲剧式结局,米丽安扭曲的爱情观揭示了英国19世纪宗教思想对人性的破坏。作为与保罗有密切关系的克克拉是在米丽安的介绍下相识,二人相识时,克拉拉与丈夫处于分开状态,情欲让两人激情燃烧,妄图在性欲中追求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基于内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保罗最终选择和克拉拉结束这段不正常关系,而克拉拉最终和丈夫复合。保罗和克拉拉之间关系的心理演变表现为人类本性欲望的自我满足和社会道德和责任支配下的自我调节。对于克拉拉而言,这场婚外情促使她对男人产生新的认知,也督促她重新投入于令自己厌烦的传统婚姻生活。
四、结语
综上,《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对理解作品内涵和探究作者内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保罗和母亲之间的畸形爱恋关系、同米丽安之间的柏拉图式恋爱、与克拉拉之间的肉欲关系,都使保罗陷入疲惫和痛苦,由此,劳伦斯企图通过《儿子与情人》中复杂的情感纠葛描写,对英国底层社会生活环境、资本主义压迫、宗教禁锢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