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19-03-19龚发云冯昭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工科理念改革

□龚发云 吕 栋 冯昭昭 李 俊

自2017年起,由教育部主导的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宣言确定的建设理念,到天大行动划定的路线图、北京指南确定的施工图,再到评审出的612个新工科项目开展的改革推动以及围绕新工科主题召开的1,000多场研讨会,新工科建设已成燎原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其使命、内涵和外延在随着形势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发布,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校改革的新高度。并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划定了路线图,明确了实施举措。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更丰富、任务更紧迫,应与时俱进。那么,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模式、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能有效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认真研究,高效率、高质量融入,同频共振。

一、新工科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与推动

(一)新工科建设重在提高“三型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新工科建设是为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方位作出的战略举措。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发展经验,从专业改革升级这个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学科交叉复合,以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与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明确工科优势高校要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性高校要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从新工科建设需要、总体布局、到高校的分类实施,重中之重是提高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力,根本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的“四大理念”契合并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先要解决价值观以及人才培养的理念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树立四大理念,一是树立以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二是树立以推进学科交叉培养的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三是树立以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CDIO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四是树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四种理念均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相一致,并可有效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纵横双向”发展方位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导航引路”。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以此融入专业教育。新工科建设的专业发展方位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及时适宜“接口”。新工科建设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超前的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引领的教育。为此,在纵向上,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专业过度依附学科的问题,以产业需求建专业,为专业建设开漕建渠,引入产业的源头活水,将彻底激发专业建设的活力,延长专业建设的长度与深度。在横向上,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由条状分割到编织成网,由各自发展到同频共振,拓展了专业的宽度与广度。方向决定成败,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方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相一致,新工科的实施将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护航引路。

(四)新工科建设的“新生产方式”为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提供机制与路径保障。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上以学校为主体、以专业国标为准则,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标杆,把标准明确立起来。整合内外资源,推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建设未来学院、产业学院,把资源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志趣为主导,以先进技术为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而将新工科建设与双创教育的生产方式有机统一起来。从机制与路径上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

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外化于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地位更高、在人才培养的使命更高、在教育教学的份量更重。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服务面向,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注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定位合理、要求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型。特别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学生企业家,而是将创新与创业相互作用与促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开创性特质的个体。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理念、要求,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质模型。应对近4~5届所招学生的分数线、生源地、家庭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对毕业五年后学生的就业去向、所处职位等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从而分析学生的特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外化为“为学生画像”的“形”,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个面向”内化于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之行。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是理清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的重要指引。课堂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围绕第一二三课堂教学要分门别类,做好设计。围绕第一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借鉴新工科的面向未来、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选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材,开好通识教育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适合本校的通识教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养。要根据专业特点,特别是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面向区域发展、产业前景,以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专业导论等形式开设创新创业类专业类课程。面向有兴趣的学生,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学生参与大创计划、学科竞赛、科研课题、虚拟仿真等形式,开展创新实践、创业训练;围绕实践做好规划、设计好指导书、建好教材。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或者有创业前景的项目,开展创业虚拟、实战以及孵化支持工作,实现知识培养、能力训练、素质养成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三)坚持“外通内实”的原则,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明确实施主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要坚持“外通内实、内外兼顾”的原则,在理顺内部管理机制、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实体机构的同时,要兼顾创新创业外部管理和资源拓展的对接与管理。对外确保对上级部门以及对外联络的渠道畅通、业务畅通,保持延续性。对内,进行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设立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形成合力,保障有力,要有效力;要建章立制,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解决好创新学分推进、实施以及认定的管理难题。

(四)建设校内校外融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平台建设贵在设计,重在使用,意在成效。当今处于产业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知识的迭代迅速,受制于经费等因素,一味追求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校外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已远远超出高校变革的速度。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曾经发出“在这样一个剧烈的工业革命到来的浪潮冲击下,作为大学的掌门人,我突然感到有些恐慌。因为现在的很多观点、理念、新的发展方向,甚至很多新的技术成果都不产生于校园之内,而是在校园之外。”为此,对于资源缺乏的高校,要秉承“校内外融通”的平台建设理念,按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训、实验等各类实践平台,提高质量,开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实验项目,开展以项目制为主的创新创业训练,满足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创业训练需要,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校外优质企业,为学生提供可进行真刀真枪的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的实战操作平台。使校内外培养各有侧重,互相贯通。

总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新工科建设的浪潮中,找准发展定位,有效融入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同频共振,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工科理念改革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改革之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