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检修》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19□吕娜
□吕 娜
一、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紧密贴合城轨交通企业的用人需求,精准配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选取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内容,采用工学交替、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建设以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考核双评分机制,打造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专业优秀课程。
二、《轨道车辆检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依照《轨道车辆检修》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企业需求调研,切合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内容及标准设定教学内容,设置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具体涉及城轨车辆检修制度、检修工艺、计划检修、城轨车辆机械部件检修方法等内容。
采用“工学交替”师带徒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车辆检修实操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制订学生学徒管理制度、企业师傅考核管理制度等企业实践管理制度,保证课堂教学在企业工作现场的顺利实施。
课程由专任教师及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师带徒教学,师徒比例为1∶1。课程考核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多形式、多角度的课程考核方法。其中理论考核采用课堂表现和题库卷面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评分;实操考核由企业师傅依据实训项目考核标准针对学生实际检修车辆的动手能力及实训纪律等方面给出考核评分。
三、《轨道车辆检修》课程诊断改革
《轨道车辆检修》课程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建立常态化质量改进运行方式,即通过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初次实施、检测、预警、初次改进、二次实施、诊断、学习创新、二次改进、总结规划等步骤,以三年为一周期完成该课程的课程诊改工作。
(一)目标。通过针对城轨交通企业走访调研,依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课程建设基础,确定《轨道车辆检修》课程的建设目标为以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配合全套教学资源,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讲解,培养学生动手检修城轨车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踏实肯干的职业素养。
(二)标准。以城轨车辆实际检修工作内容为依据,依照课程建设发展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标准,做到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标准相对应,建设标准制订具体化、数量化、可操作、易达到。
(三)计划组织。依据标准制定课程诊改计划,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按照课程建设计划,明确分工、划分责任。
(四)课程建设分工。专业教师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由教研室主任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修改方案并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依照方案共同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负责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考核、企业师傅负责课程实操训练部分的演练指导与实训考核。
(五)初次实施。依据已确立的课程建设目标、标准以及进度计划,《轨道车辆检修》课程于2016年3月份进行首轮授课,授课周期为3个月,授课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0学时,实践学时为8学时,配置专业教师2名,企业师傅10名,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制度、检修工艺、计划检修、检修基础设施设备、机械部件检修五部分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由专业教师在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讲授,课程教学采用讲授、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由轨道交通企业一线员工在车辆检修现场完成实训教学。
(六)检测。通过学生学习调查问卷,测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课程设定的准确度,通过与城轨交通维修段专家、领导、企业师傅座谈测评学生实训课程完成度,教师利用提问、随堂测验、课堂表现以及期末成绩分析检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吸收度。
(七)预警。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映课程实践学时较少,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设置比例有待调整;通过与企业员工座谈,发现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企业师傅数量较少,一师多徒学生难于管理,实训操作无法开展等问题;通过教师测评发现课堂教学结合PPT讲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吸收和掌握;通过期末成绩分析曲线看出,低分数段人数较多。
(八)初次改进。增加实践学时,重新调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增加企业师傅人数,师徒比例达到1∶1,企业实践课程环节增加专业教师协助企业师傅进行学生管理,制订企业师傅实训考核制度,改变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九)二次实施。依照初次改进方法,《轨道车辆检修》课程于2017年3月份进行第二轮课程实施,在原有教学实施基础上进行如下变动。将本门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调整为1∶1,即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24学时,增加企业师傅40人,本轮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师傅增至50人,真正做到师徒比例1∶1,同时在实践教学检修现场每天配置一名专业教师,辅助企业师傅监管学生出勤、纪律等事项,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
(十)诊断。将课程一次实施、二次实施的过程及效果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及标准进行比对,查找课程建设的不足。将课程建设目标中的七项建设标准分为三个方向进行诊断,第一,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由课程专业教师团队牵头,通过与企业专家座谈以及企业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诊断;第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与专家座谈、课程团队比对建设标准自查的形式完成诊断;第三,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考核评价的确定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综合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实训考核成绩以及理论考核成绩等方面进行诊断。
课程通过此次诊断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基本符合城轨交通企业用人要求,已经基本达到课程建设标准,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此次诊断面向学生发放调研问卷60份,面向企业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5份、42份,有效问卷均在90%以上,学生问卷调查中有98%以上的学生喜欢现有课程的教学安排,92%的学生反映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均少,61%的学生反映企业师傅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习效果;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针对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企业师傅提出考核标准不明确,实训成绩的评分没有具体规章可寻,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无法给出统一实训成绩;教师团队在自查过程中,发现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补充;另外,教师通过期末成绩分析看出,学生成绩两级分化较严重。
(十一)学习创新。针对企业师傅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训考核标准不定等问题,课程团队通过网络查阅创建现代学徒制课程的相关资料,向已经拥有成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德国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内部人员等级管理的特点,制订企业师傅的聘任标准;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车辆检修内容与检修标准,制订该课程实训考核项目标准。深入企业生产实际,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
(十二)二次改进。将《轨道车辆检修》课程学时调整为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40学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仍设置为1∶1;理论教学20学时后转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20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直至课程实施完毕。
(十三)总结规划。将二次改进后的课程在2018年进行第三轮实施,将课程三轮实施的效果,进行整合排序,与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对,确认课程建设目标与标准是否达成,总结课程建设情况,查找不足之处,并规划下一轮课程建设方向。
四、诊改效果
(一)课程建设效果。《轨道车辆检修》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优秀企业课程、校企共建课程。该课程的建设目标基本达成。课程采用“工学交替”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利用项目教学、实操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真实丰富,具备专业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实习企业的高度肯定。
(二)建立课程诊断改进机制。通过此次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建立课程常态化诊断改进机制,以三年为诊改周期,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初次—初次改进—二次实施—诊断—学习创新—二次改进—总结规划—目标”的静态递进大循环和“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初次实施—检测—预警—改进”动态递进小循环,动态递进小循环每年完成一次,对课程教学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并及时修改建设方法及方向;静态递进大循环每三年完成一次,对课程诊改进行全面总结,达成或超越规划目标,并提出新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