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以古蔺县桂花镇为例

2019-03-19□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群众资源文化

□田 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民群众描绘了一幅“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蓝图。泸州市古蔺县桂花镇是川南贫困地区中的一个偏僻小乡镇,古称“桂花场”,曾是古蔺通往泸州、叙永、合江县的古驿道。在这里,茶马文化,明清石刻文化、墓葬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隔空对话、相互交融,同时还保存有亿万年历史的恐龙足迹化石群。流水如诗、山峦如画,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的兼容并蓄给桂花镇人民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的繁荣。

一、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2015年7月~2017年7月,笔者已在桂花镇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见证了桂花镇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全过程。其中,当地党委、政府对桂花镇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进一步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助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难以突破。

(一)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川南贫困地区多处高山、丘陵地带,山林沟壑,谷深滩险,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造就了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以及具有浓厚神秘气息的人文资源;另一方面也因交通不便,导致了该地区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基层干部群众对于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和掌握大多零散,难以开展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二)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基层政府及乡村管理人才队伍匮乏是川南贫困山区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生活不便,从而使乡村人才流动较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为常态。目前贫困乡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民选举留任的村组干部年龄基本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村组干部尤感力不从心。

(三)专项工作经费有限。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首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问题,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占据了大量的扶贫资金比例。虽然文化建设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但毕竟资金有限,相对倾斜有限,时常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还需当地党委政府、各级帮扶力量自行筹措。

(四)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当地村民思想文化素质不高,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观念淡薄,认为所谓的文化资源既非古董,不能买卖,又非粮食,未能饱腹,从而故意或无意破坏。如当地山林存有许多野生山茶花树,树龄高达百年。每到冬季冰天动地,百花凋谢时,野山茶花却独占枝头,傲雪凌霜。部分村民认为野山茶花占了土地,仅是好看,常常私自砍伐当材烧,补种成竹子,认为至少可以采摘竹笋食用或作为竹料买卖。加之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等制度不健全,难以对村民的该类行为予以法律约束,从而使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不断流失。

(五)群众文化自信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贫困村的群众主要关注温饱和小康问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认识到文化资源对本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子女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打工挣钱,娶妻生子更要紧;对乡贤达人不够尊重,更多的是存在嫉妒仇富心理。

二、实施路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套牢村民保护意识紧箍咒。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将乡村涉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组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村规民约,培育家风家训,加强对村民破坏文化资源行为的约束,对涉嫌违法的要坚决依法打击,构建乡村社会治理规范。

(二)展开全面普查,完善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库。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安排专人专家指导,对全村及周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人文、水文、地理、气候等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因此,要加快推动对当地乡村特色文化相关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散落在各个乡村的传统民居要尽可能保留。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特色文化和原生态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整个村庄的颜值风貌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本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元素。

(三)强化宣传力度,提升当地地域环境美誉度。守正创新,利用新兴多媒体手段,着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区现存的丰富文化旅游资源,提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信心,吸引农村有识青年、社会各界和各方力量反哺乡村。奋力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声音,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如村晚、村民运动会、民族节日等,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蕴含的传统精神和优秀观念,进行认同感、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聚民心、展形象、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当地地域环境美誉度和知名度。

(四)注重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元素陈列主阵地。搭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健全农民夜校办学机制,增加文化课程比重,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倾力打造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电影播放室、文化广场等活动平台,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文体需要,营造乡村浓厚文化氛围;创造条件打造村史馆、农耕文化陈列馆、乡贤文化纪念馆等乡土文化体验项目,让乡村文化遗产的展示体验融入现实生活,与时代保持交流沟通,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变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财富。

(五)转变思想观念,争当乡土文化自信传播者。扶贫先扶智,大力开展扶智行动,要将乡情、乡愁讲通讲透,让群众将乡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大力加强对乡村优秀文化的推广宣传,努力守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种子,最大限度保护本村文化特质、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在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和乡愁的源泉。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来展现当代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四好家庭”、“乡贤达人”、“致富先锋”等评优评奖活动,通过选树典型和榜样引领,以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乡风,让人人都成为乡土文化自信传播者。

(六)着力人才引进,激活文化人才队伍动力泉。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配备文化专员或文化工作组。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一系列制度,把具有相关专业特长,同时又乐于奉献和热爱乡村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文化战线上来,并不断鼓励和扶持本土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草根文化艺人等队伍的发展。尤其要让支援乡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致富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待得下、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群众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