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9-03-19李冬冬江涛周绍荣焦兰农姚建根
李冬冬,江涛,周绍荣,焦兰农,姚建根
(泰州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临床数据的积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术式[1]。过去认为对于急性胆囊炎行LC的黄金时间规定为72 h内,如错过最佳手术时间,往往先行保守治疗,待4~6周后择期手术治疗。近年来腔镜技术快速发展,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行“一刀切式”的择期手术治疗,是否仍是最佳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笔者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泰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行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00例,重新评估LC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0例,其中男83例,女117例,平均年龄52.5岁。患者发病时间为1~9 d。其中术中证实坏疽性胆囊炎13例,胆囊结石嵌顿42例。
纳入标准:急性中上腹痛或右上腹疼痛不适;彩超、CT等结果提示胆囊结石;血常规中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排除标准: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麻醉风险评估表评分II级以上者;肝硬化及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有上腹部大手术者。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头高足低左倾卧位,采用三孔法置入腹腔镜器械,脐环下缘及剑突下分别作10 mm切口,右上腹锁骨中线处作5 mm切口,术中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之间。腔镜进入腹腔后,仔细探查患者腹腔、寻找病变胆囊、判断胆囊张力及粘连情况。如胆囊张力较大,器械难以抓取,行穿刺减压。经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充分解剖胆囊三角,清晰辨认出胆囊管、胆囊动脉肝总管及胆总管。术中多采用顺行切法,如胆囊三角解剖困难则采用逆行切除或顺逆结合切除,残留胆囊管长度约3~5 mm,放置引流管,术后予抗感染、止血等处理。
1.3 结果
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40 min,平均56 min;术后排气时间1~3 d,平均1.2 d;术后住院时间4~7 d,引流管于术后2~3 d拔除。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均为剑突下切口,无胆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讨论
L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伤口美观、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如处理不及时,容易形成胆囊穿孔、胆瘘等严重后果,如果早期行手术治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达到保护和疏通机体微循环的目的[2],减轻延期手术期间病情再次发作和再次手术带来的心理负担。
2.1 手术时机的选择
过去认为72 h内是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间,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很难确定患者的发病时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超过72 h,还有部分患者因顾虑胆囊缺失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而延误手术时机。日本《东京指南(2018)》[1]是全球最被认可的急性胆道感染指南,默认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式,并且扩大了手术指征和手术时间。认为发病早期(<72 h)和晚期(>1周)行手术治疗在病死率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LC能够减少总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因此,建议无论发病时间长短,轻、中和部分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只要符合标准患者能耐受手术,均可实行手术治疗,同时对医院设施和手术医生的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2 手术入路的选择
合理的手术入路能够减少术中大出血、肝胆管损伤等副损伤的发生。胆囊三角解剖入路选择可以简单概括为3种:经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行LC、Rouviere沟引导定位下行LC、V形解剖胆囊三角[4]。本研究病例主要采用后-前三角联合入路,对胆囊三角区的处理遵循、“关键安全视野”原则(critical view of safety,CVS)。即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辨认出胆囊管与胆囊动脉,明确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后,再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5]。后-前三角联合入路有三点优势:(1)右侧无肝脏遮挡;(2)对胆囊壶腹部、胆囊管、胆总管上段能够良好显露;(3)疏松的结缔组织,易于分离,损伤胆囊动脉的机会较小。因此这是LC比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尤其存在胆囊粘连的患者,胆囊三角后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中转开腹和并发症的发生率[6]。
2.3 术中注意事项
胆囊炎急性期术野易被渗出液遮挡,胆囊床与肝脏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模糊甚至消失。在暴露胆囊后三角时应保持有效的牵引,采用电钩紧贴胆囊表面切开浆膜层,宁高勿低。吸引器推剥、吸引寻找组织间隙时,应尽可能向胆囊床方向游离,减少结石进入胆总管和误伤胆总管的机会。在寻找解剖间隙的基础上,采用分离钳进行有效解剖分离。充分解剖胆囊管,避免切断胆囊管后附着于胆囊管壁的血管出现活动性出血。胆囊管残留过长,有癌变可能。对于胆囊动脉的显露要保留部分周围组织,保证可吸收夹夹闭效果。如胆囊水肿较重,与结肠、十二指肠、网膜粘连致密,需警惕“胆肠融合”形成胆肠漏的可能。如发现胆囊肠道瘘,可采用修剪、缝合或用切割闭合器闭合瘘口。如无肠道损伤应残留少许胆囊壁于肠管,以免损伤肠道[7]。难以解剖的胆囊三角,警惕胆囊折叠、胆囊管过长、弯曲等情况。
在处理胆囊床时应遵循“宁伤胆,勿伤肝”的原则。胆囊床电灼面黄色颗粒多为胆囊组织,如出现暗红色多为肝脏组织,表示深入肝脏实质,易损伤肝脏细小胆管及重要血管,尤其是肝中静脉的重要属支,是中转开腹和术后发生大出血及胆瘘的重要因素。对于大部嵌入肝脏难以完整剥离的胆囊,可采用胆囊大部切除,并用电凝棒滚动灼烧灭活残留胆囊壁。在肝脏组织电凝止血时,电凝形成的焦痂与肝脏结合不够致密而易脱落,导致止血不彻底甚至加重出血。电钩对于微小的出血能够做到精确的点触式止血。纱布能够压迫止血,吸收渗血、渗液。因此胆囊床出血,应首选纱布压迫止血,次用电钩精确止血,慎用电凝棒滚动止血。
人体的腹膜具有非常强大的吸收功能,如局部炎症不重,可不予放置引流管。但对急性期胆囊炎症不重而合并有低蛋白血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类药物等情况时,建议常规放置引流管。
2.4 特殊类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处理
2.4.1 胆囊结石嵌顿:因急性炎症反应,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内压力持续增大,导致胆囊穿孔。随着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冰冻三角及Mirizzi综合征,术中易发生胆管损伤及胆囊管解剖不彻底等问题。处理胆囊三角时应使用吸引器钝性分离+冲洗,如渗血较多,可采用纱布加压,判断动脉的存在,切勿盲目使用电刀切割、止血。胆囊管嵌顿性结石,器械抓取胆囊会使胆囊内压力骤然升高,胆囊管内细小结石可能进入胆总管,因此抓取胆囊前行穿刺减压。胆囊管的解剖应尽可能明确胆总管、肝总管及胆囊管“三管汇合部”,在嵌顿结石和胆总管之间使用可吸收夹夹闭[8]。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对胆囊管梗阻有一定的诊断作用,但不可过分依赖,术中耐心的解剖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才能有效避免胆囊管残株结石的可能[9]。
2.4.2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炎症极为严重。如胆囊内压力较大,可先用穿刺器减压,如胆汁稠厚可用电钩在胆囊底部开一小口,用吸引器抽吸,避免脓性胆汁污染腹腔。对于胆囊内多发结石且体积较大,可先将胆囊内结石取出放置在肝右叶下方。如胆囊内流出的细小结石,切口处上一钛夹,避免结石随冲洗液扩散。在腹腔内可放置一块纱布,用于压迫止血、吸附胆汁、确定冲洗术野后是否存在细小的活动性出血。当胆囊三角区无法显露胆囊管时,不能强行分离以免损伤肝外胆管,此时应逆行分离与顺行分离相结合,以逆行分离为主,游离胆囊后将其上提即显露出胆囊管至切除胆囊。当发现经顺、逆行分离仍不能清晰解剖胆囊三角区时,应果断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或中转开腹。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尽早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但也不能因为错过所谓的治疗时机一概保守治疗。充分评估病情,结合相关影像学结果和术者手术经验,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均可行LC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