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杰英针灸治疗慢性唇炎经验

2019-03-19丘杨陈劼指导傅杰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唇炎太白唇部

丘杨,陈劼(指导:傅杰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慢性唇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唇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其病因不明,与日光照射、外用药物或化妆品及某些不良习惯(如咬唇、舔唇)等有关,以唇部持续干燥、脱屑及皲裂等为特征,属中医“唇风”范畴[2]。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配合口服用药,但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又会出现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3],故慢性唇炎目前仍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傅杰英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经络美容教授,擅长采用针灸调理体质及治疗损美性疾病,治疗慢性唇炎方法独特,疗效较佳。笔者有幸随师跟诊,现将其针灸治疗慢性唇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记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慢性唇炎患者多素体脾胃虚弱,兼有中焦湿热,或因过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煿,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或思虑过度,脾运受遏,湿邪内阻,郁久化热,熏蒸于上;或胃火炽盛,脾胃阴伤,兼多数患者有咬唇、舔唇的习惯,伤及络脉,郁结不散,复感风热外邪,耗伤阴液,唇部失养而发病[4-5]。结合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傅杰英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热毒挟风上攻,搏结于口唇部而发。

2 诊疗思路

2.1 从脾论治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唇的质地、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本病发于唇,其病位在脾。慢性唇炎患者多素体脾胃虚弱,兼有中焦湿热,并常兼见忧思多虑,敏感细腻的性格特征。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如食肥甘厚味,或受辛辣刺激,或情绪压抑、紧张,或思虑过度、夜寐难安,或胃火炽盛,郁久化热而发病。《医宗金鉴》记载:“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临床上治疗慢性唇炎患者若直接从病因入手,以祛风邪、清胃火等为治法,虽有疗效,但易反复,皆因此为脾胃之病,其病变在里,而表现于外。从脾论治慢性唇炎,乃釜底抽薪,从本而治[6,7]。

2.2 辨证取穴施治 傅杰英教授认同岭南人因久居湿浊之邪盛行之地,既嗜进食鱼鲜等阴柔之品使体内易生湿热,又喜饮凉茶致脾胃易损,从而形成其特有的脾虚湿热的“混杂”体质的理念。认为该地区慢性唇炎的发病往往以浊毒、湿热、脾气虚之证单独或兼夹出现,治疗宜化浊去毒,清热除湿,健脾益气[6]。除取水沟、地仓、承浆等穴通畅唇周经络外,傅杰英教授注重整体脏气的调节,初诊时可先点刺井穴、荥穴、四缝穴等以祛浮游之火,化浊去毒;再结合背俞穴、胁肋部刮痧、放血以祛实邪、去菀陈莝,清扫障碍。然后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本克土,若肝脾不和,则易出现“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以抑强扶弱为基本准则[8],予开四关(合谷、太冲)、针刺肝胆经腧穴疏理肝气,通畅道路,为调理脾胃作铺垫。而后以调理脾胃为重点,采用胃三针(内关、中脘、足三里)结合章门、太白、脾俞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取中脘、丰隆、内关以祛湿化痰,化瘀消脂。最后综合调理,平衡阴阳,如日常生活中嘱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外用其他刺激性药物及化妆品,纠正舔唇等不良习惯等;针刺大横、商丘、太白以理脾解郁,印堂、太阳、神庭以安神定志,针刺内庭、劳宫、大陵、然谷以滋阴降火,针刺四花穴(胆俞、膈俞)、膏肓以补益虚损,滋阴除烦,针刺足三里、肺俞以调整免疫力;亦可温针阳三针(气海、关元、肾俞)以温肾助阳,温针阴三针(归来、关元、三阴交)以调理冲任。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29岁,2017年6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唇部干燥、脱屑1年余。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周出现红色小疱疹,瘙痒难忍,渐有淡黄色液体渗出,继而唇部反复干燥、皲裂、脱屑,张口即有撕裂样疼痛。予红霉素软膏、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后症状稍缓解,但每接触唇膏或食煎炸油腻之物后即复发,唇部干燥、起皮。刻下:自诉唇部干燥,肿胀,微痒,张口疼痛,目干涩,有口气,纳可,睡眠浅,易疲劳,二便调。既往有“轻度贫血”病史,平素月经调,无过敏史及家族遗传史。查体:全唇色淡红,干燥,唇缘稍肿胀,口周皮肤色素沉着,因疼痛患者言语时不自觉限制唇部活动。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涩。西医诊断:慢性接触性唇炎;中医诊断:唇风(证属气血两虚,风热上攻),治以祛风清热,益气养血疗法。

辨证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风池、膈俞、肓俞、中脘、印堂、神庭、太阳、太白、地仓、水沟。针刺方法: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膈俞、胆俞、中脘、肓俞施行温针灸;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2017年6月8日二诊。诉唇部仍干燥、肿胀,但疼痛、痒感减轻,口周色素沉着淡化,目无干涩,睡眠较前改善。辨证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膈俞、中脘、关元、天枢、丰隆、阴陵泉、水沟、承浆、地仓、太白、阳陵泉、太冲、内关、大陵、少府、三阴交。 针刺方法: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膈俞、胆俞、中脘、关元、天枢施行温针灸;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2017年6月15日三诊。诉唇部干燥情况好转,肿胀消退,疼痛、痒感消失,言语时唇部活动自然。辨证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风池、章门、太白、水沟、承浆、地仓、天枢、内关、大陵、劳宫、足三里、少府、内庭。针刺方法: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脾俞、章门、太白施行温针灸;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此后患者多次复诊要求继续针灸调养,均见其唇部滋润,偶因饮食不慎致唇部干燥不适,忌口后可自行缓解。

按:本病例初诊根据症状及舌脉之象可辨证为气血两虚,风热上攻。患者本气虚体质,又兼夹有岭南特色的“混杂”体质,胃脾虚弱,又易蕴而化热,每食辛辣厚味,胃腑易积热化火,复受风热外袭,挟脾胃之伏火上攻于唇而成。此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当以益气养血、祛风清热为治则,同时谨记以调脾为本。因为脾胃伏火不同于胃中实火,单以祛风热、清胃火为治则,则治标而不治本,调理脾胃才是治疗唇风之根本。先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拔罐,起罐后吸拔部位呈潮红色,夹杂少许紫红色瘀点,可判断患者体质仍以虚为主,不适宜点刺放血等疗法。故直接取地仓、水沟以刺激唇部;针刺风池疏肝理气,清肝经风热;温针中脘、肓俞以益气健脾;针刺太白以健脾化湿,理气和胃;针刺印堂、神庭、太阳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二诊时患者目无干涩,睡眠改善,但唇部症状无明显改善,当乘胜追击,突出重点,以调脾为主,加承浆增强唇部刺激;加温针关元、天枢调理脾胃,补气温阳;针刺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健脾利湿;患者受病所累已久,当配阳陵泉、太冲、少府、大陵以疏肝、养心,调达情志。三诊时,患者唇部症状好转,口周色素沉着淡化。继续顾护脾胃,巩固疗效。改温针脾俞、章门、太白,使俞穴、原穴及脏会相配合,温补脾胃;加风池以疏风,劳宫以养心,足三里以益气,内庭以清泻胃火。

4 讨论

慢性唇炎是以唇部持续干燥、脱屑及皲裂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的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干燥季节加重、持续不愈的特点[3]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治愈疾病的信心。西医治疗慢性唇炎一般以“标”为主,只针对唇部,忽视病变的根本,往往疗效不佳。《灵枢·五阅五使》:“口唇者,脾之官也”。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口唇淡白不泽[8]。中医认为脾功能异常才是唇部病变的根源。且现代人普遍有偏嗜烟酒、辛辣、肥甘厚腻之品,睡眠不规律,晚睡早起,甚则熬夜通宵的生活习惯,故造成脾胃功能的减弱,并使之成为一系列疾病的根源[7],其中包括慢性唇炎这种在各种外因刺激下后以唇部为爆发点的疾病。傅杰英教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从脾论治,对证施术,在补益与清热之间加以平衡,兼顾调理脾胃,并把握患者的整体状态[6]。中医认为脾主四时,脾胃和则四脏得养,机能正常,人体康健,不易得病;调理脏腑之气应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临症时切忌只见“病”而不见“人”[6]。中医治疗慢性唇炎具有方法多样、效果佳、不易复发等优点,针对口服中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可运用针灸治疗,结合患者体质,因人制宜,随症变化,发挥腧穴的整体调节作用。

猜你喜欢

唇炎太白唇部
唇部美人计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说说嘴唇皮上的那些事儿
恐龙科普秀——太白华阳龙
唇炎为何长期不愈?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婴幼儿唇部血管瘤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探讨
李白与太白鸭
浆细胞唇炎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唇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