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院:推进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速度

2019-03-19楼少迪聂晓帆

中国石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分子筛科技人才上海

□ 楼少迪 聂晓帆

上海院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落实人才强院工程,统筹推进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

2019年1月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国石化“稀乙烯增值转化高效催化剂及成套技术”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乙烯转化制乙苯是中国独有的创新技术,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领先,近年来的迅速推广与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已引起海外企业的高度关注,未来有望走向海外,打造中国创造的技术名片。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教授及相关科研人员作为获奖项目代表参加了大会。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坚持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力量,搭建合力攻关、创新驱动的协作平台,推动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培养出一大批以杨为民教授科研团队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使命感召,搭建服务国家需求的创新平台

让科技创新助力石化工业振兴,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上海院的使命与追求。为进一步聚焦主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海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研究项目,与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为科技人才持续提升学术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为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以高通量等高端先进仪器为手段,密切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石化主战场,不断探寻研发项目科技攻关的突破路径。

通过创新平台建设,上海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团队与个人,研发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科研成果。新结构分子筛的创制及工业应用往往会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我国工业界此前一直未能开发出原创性的新结构分子筛材料并获得结构代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院积极布局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搭建新型催化材料的研发平台,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杨为民教授科研团队自2013年起,开展新结构分子筛合成的探索研究,经过多年积累,以及对过往技术的大量研究,历经5年、共计2000余次试验,成功开发出全新结构的分子筛材料SCM-14(SINOPECCompositeMaterial14)。科研团队与国际科研机构通力协作,通过对电子衍射数据进行解析得到了晶体结构模型,并利用在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收集的同步辐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结构精修,验证结构模型的准确性并获得精确结构,历时8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分子筛结构解析的全部工作。2018年5月15日,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中国石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矩阵攻关,搭建凝心聚力创新的协作平台

上海院坚持重大科研项目的矩阵式攻关,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力量,搭建凝心聚力、创新驱动的协作平台,使重大项目攻关机制进一步深化,以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以及艰苦奋斗、协力攻关的创新精神,着力加快科技攻关,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上海院S-MTO攻关团队。聂晓帆 摄

中国石化“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上海院倍感光荣。一个传统项目要实现重大突破,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创新团队勠力同心更是重中之重。上海院以矩阵式攻关为手段,以协力攻关的合作平台为载体,积极发挥各个岗位科研人员的作用,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跨专业协作,在攻关过程中,形成了多专业(催化专业、工艺工程专业、分析专业等)协同攻关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1年,中原石化60万吨/年装置建成并稳定运行。2016年,世界最大规模的360万吨/年S-MTO工业装置建成投产,产品质量达到聚合级优等品。这标志着“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全流程MTO技术的国家,为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截至2018年初,该技术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0件、国际发明专利23件。近三年该项目新增产值59.4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推动了中国煤炭清洁利用的技术发展。

以人为本,搭建助力人才成长的奋进平台

近年来,上海院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及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科研单位特色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课题组长、主管工程师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畅通了骨干科技人才成长通道,让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受尊重,不干事的没市场。结合科研开发、业务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岗位序列,让三支人才队伍在成长通道上纵向畅通、横向贯通,使人才在合适的空间发挥出最大价值。依托重点攻关项目和前瞻性项目,建立层次搭配合理、开发研究兼顾的科技人才结构,形成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互促进的创新团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采用“多专业联合攻关”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发挥了骨干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强化产销研结合,加大技术支持力度,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服务队伍。

通过一系列举措,上海院先后培养造就了以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贴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国务院特贴33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功勋奖1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集团公司突出贡献专家32人,集团公司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29人,集团公司高级专家9人。

上海院将扎实推进人才强院工程,继续优化平台建设,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营造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氛围和制度环境,确保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健全“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做出新成绩、取得新突破。

猜你喜欢

分子筛科技人才上海
中国石化全新结构分子筛创制再获成功
上海电力大学
Fenton试剂作为·OH引发剂的超细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MTG反应性能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上海之巅
分子筛结构设计研究现状及展望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