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杏叶软胶囊等中西药物疗法联合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研究

2019-03-19苏华实谢锐填陈洪鑫李义游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动脉实验组

苏华实 谢锐填 陈洪鑫 李义游

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范畴[1,2], 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 可导致患者死亡, 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类型, 占据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5%~90%, 以老年人群较为多见, 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3]。本次研究收治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7月至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及实验组, 各38例。常规组:男20例, 女18例;年龄最小60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72.36±4.25)岁;15例脑梗死, 23例脑缺血;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7.82±2.49)年。实验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86岁, 平均年龄(72.86±4.39)岁;16例脑梗死, 22例脑缺血;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7.89±2.7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症状患者的动脉狭窄直径>70%;②有症状患者的动脉狭窄直径>50%, 形成内膜撕裂与夹层, 给予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的患者;③具有发育不良的肌纤维, 大动脉炎稳定期存在局限性狭窄现象;④急性动脉溶栓后不存在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存在颅内出血现象, 近2周内存在新鲜梗死的患者, 未理想控制高血压且完全闭塞了动脉, 存在严重脏器疾病患者;②以往具有颅内出血疾病, 同时存在供血区内动脉瘤等出血性疾病, 对于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③30 d内可能需要其他部位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④孕产期女性;⑤痴呆或者卒中导致的严重残疾患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检查。常规组:单纯给予银杏叶软胶囊等中西药物治疗。给予银杏叶软胶囊(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90920)口服, 25 mg/次, 3次/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 3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07]口服, 75 mg/次, 1次/d。帮助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介入技术治疗。所需仪器与材料包括:碘海醇注射液、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颈动脉支架系统、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栓塞保护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管等。血管造影便于对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对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确定, 选择股动脉入路方式, 将支架放置在狭窄的部位。手术完成后严密进行24 h的生命体征监护, 对其体征与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检测, 继续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口服, 剂量与术前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 评分越高表示血管病变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2.69±1.05)分低于对照组(9.10±2.32)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常规组 38 治疗前 148.52±29.56 228.52±29.41 211.50±24.56 224.13±30.12治疗后 147.20±27.58 226.23±28.59 207.12±23.15 220.36±29.58实验组 38 治疗前 148.36±29.47 228.33±29.56 211.36±24.74 224.15±29.96治疗后 102.36±26.85a 117.85±26.30a 92.36±24.36a 93.85±28.30a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38 11.98±3.56 9.10±2.32a实验组 38 11.89±3.52 2.69±1.05ab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为5.26%(2/38), 常规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为10.53%(4/38), 两组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与认可, 但是关于其近期与远期的临床疗效尚且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 治疗后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结果得知,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单纯给予药物进行治疗无法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实验组的病变血管综合评分相比术前明显降低, 说明明显改善了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帮助患者改善低灌注状态, 将动脉狭窄的程度进一步改善,利于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2.69±1.05)分低于对照组(9.10±2.32)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给予药物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模式, 利于早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两组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可恢复损伤后的神经功能[8, 9]。

综上所述,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银杏叶软胶囊等中西药物疗法联合介入技术进行治疗, 利于早日恢复其神经功能,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脑血管动脉实验组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