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2019-03-18张喆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两山论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摘 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由“两型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可以说,从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提出开始,确立了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地位,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来讲首个也是唯 一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随着中国全面启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始,生态文明战略不断得到提升和内化。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生态文明已然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两山论”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可再生资源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生态文明提出背景

1.全球的生态危机

全球的生态危机情况不容乐观,这是整个地球人类及生物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局部性问题。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历经4年时间,在全球多地取样,其数据显示:人类每年向地球索取开采资源总值达到15万亿英镑,人类对资源过度掠夺,特别是过度捕捞。使世界大多数地区渔业资源已减少90%。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地球正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困扰:一是气候问题。每年气温都在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为应对此问题,2015年《巴黎协定》得到全球20多个国家响应,次年在纽约此协定正式在纽约签署,气候问题不仅是控制气温的问题,它需要每个签定协定的国家完成气候指标和放弃诸多不利于气候环境的产业,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回暖过程中要放弃许多经济利益;二是从全球角度来看,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对于资源能源效能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环境过快污染和生物过快消失的问题;三是贫穷落后、医疗资源有限、不当开发造成的人群健康问题。这种问题是人类医学面临的挑战,因为有些疾病是人类传统医学和经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效应的角度来讲,地球处于五大效应的包围之中,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毫不夸张。

2.中国的生态压力

据中国科学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 2008年中国总生态足迹达到29亿全球公顷,居世界首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数据显示,城市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工业固废年产生量超20亿吨,200多座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很明显,中国的生态承载能力正在面临巨大压力,从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废弃物回收消耗能力不足。加之對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可以说中国的生态压力巨大,生态文明提升内化为国家战略迫在眉睫。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资的消耗已远超地球自我净化与休养生息的能力,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这意味着人类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呼吸的空气要付费、喝得水要花高昂的价钱购买,即人类要为自己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买单。这是整个人类都不想看到的,在对于自然的索取面前,我们到底是怎样的角色存在,是自然的主人?从20世纪开始人类逐渐从一些著作、调研中发现问题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怎样面对未来。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继承的世界。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的重新认识,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逐渐清晰起来。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通过调研发现人类在农作物中使用的杀虫剂不仅能杀灭害虫,而且人以及动物在食用之后,后残留于人及动物体内,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而且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在使用的塑料包装代已经在人体中发现微塑料。这种微塑料目前人类无法通过医疗手段去除。正如PM2.5对人的肺部的侵袭一样,目前来看是不可逆的。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很多国家的科研学者、国家领导人都参与到对于生态文明如何发展与建设的研究中,提出很多关于方向性的发展建议。1972年罗马俱乐部一份《增长的极限》问世,反映了在当时就已经突显的地球自我净化和物质极限问题,该报告提出“为了避免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的世界崩溃,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同年,联合国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该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两座山论”,指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了发展方向。中国正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积极努力构建生态和谐型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探寻源于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共生,而不是人类独大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优越于人类之前的几类文明,是更高级的社会文明。涉及到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变革的新文明模式,包含着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看,人类文明的演进形式经过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原始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服从自然;农耕文明中人顺从自然;工业文明中人征服自然;到了生态文明,人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关系。由征服自然向尊重自然转向,把其他生物作为朋友,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从传统循环经济走向现代生态经济的过程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2.明确阶段发展目标

从人类认识到对于地球破坏可产生生物的不可逆到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开始,对于生态文明的渴求转变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对于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我国进行了探索,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内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率先满足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对于生态文明所达到的理想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35-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3年.

[3]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席: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任重道远[EB].每日经济新闻.2018.9.8.

作者简介:张喆,(1980.3-),女,讲师,籍贯本溪市,哲学硕士,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工程、社会技术。

猜你喜欢

两山论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