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2017-11-09李小平邢丹
李小平 邢丹
2005年8月15日下午4时许,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民主法治乡村建设。根据行程安排,他在村里停留20分钟,只听汇报,不做讲话。
在村部的小会议室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汇报说,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现在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
“听到这里,习书记很高兴,表扬我们,一说就是20分钟。”时任天荒坪镇党委书记的韩树根录下了这段后来成为珍贵史料的重要讲话视频。
习近平说:“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的,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然而,“绿水青山”如何才能成为“金山银山”?如何才能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9天后的8月24日,习近平以“哲欣”的笔名,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评,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亮明观点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卻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对这“两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于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再次阐述“两山论”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后,他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坚定地说:“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2015年5月,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前往浙江考察调研。在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习近平坐在68岁村民袁其忠开办的农家乐庭院里,同村民们促膝交谈。听说这里正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习近平高兴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