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3-18张庆荣

健康大视野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临床效果

作者简介:张庆荣,(1974-),女,彝族,云南建水人,专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儿内科临床工作。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高热患者分别选择布洛芬混悬液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09月收治的110例小儿高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所用药物;对照组(55例):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展开;观察组(55例):选择布洛芬混悬液药物展开;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效果(56.36%)、(81.82%)对比,观察组愈显率(74.55%)以及总有效率(98.18%)提升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副反应(18.18%)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3.64%)降低程度明显(P<0.05)。结论:小儿高热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期间,布洛芬混悬液药物的有效应用,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比较,在调节体温方面可以获得更优效果,从而对于小儿高热患者的早期康复,奠定基础。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111-02

发热作为小儿临床症状之一,临床需要依据患儿的具体表现选择有效退热药物展开对应治疗[1]。本次研究将针对小儿高热患者明确具体的治疗药物,以说明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比较,布洛芬混悬液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09月收治的110例小儿高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所用药物;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0.6岁~13岁,平均年龄为(6.99±1.02)岁;观察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分布范围为0.7岁~15岁,平均年龄为(7.01±1.09)岁;观察对比两组小儿高热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于入组后的两组小儿高热患者,明确各组所用药物;对照组: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展开;观察组:选择布洛芬混悬液药物展开;对照组具体为:对乙酰氨基酚用药方式为口服,观察患者体温水平超过38.5℃,则保持10mL/次用药剂量,频率≤4次/d,为期3d~5d治疗[2]。观察组具体为:布洛芬混悬液用药方式为口服,观察患者体温水平超过38.5℃,则保持10mL/次用药剂量,频率≤4次/d,为期3d~5d治疗[3]。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效果以及用药副反应(大量出汗、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炎)。

1.4判断标准

痊愈:患儿体温水平转为正常,未表现出疾病反复现象;显效:患儿体温水平高获得降低,程度>2℃;有效:患儿体温水平高获得降低,0.5℃≤程度≤2℃;无效:患儿体温水平高获得降低,程度≤0.5℃,或者症状无缓解[4]。

1.5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药效果以及用药副反应)以%表示,行X2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用药效果对比

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效果(56.36%)、(81.82%)对比,观察组愈显率(74.55%)以及总有效率(98.18%)提升程度明显(P<0.05),见表1。

2.2用药副反应对比

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副反应(18.18%)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3.64%)降低程度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小儿高热患者而言,如果在38.5℃以上,则往往会导致患儿机体代谢能力呈现出一定程度降低,使患儿呈现出各系统功能紊乱的现象,并且部分患儿会呈现出腹泻、咳嗽以及精神不振等现象。除此之外,对于小于5岁患儿,存在较高概率表现出惊厥症状以及癫痫症状,对此临床针对小儿高热患者,需要就高热诱因展开系统分析,之后对应进行治疗措施的研究,避免因为用药错误,使得患儿表现出身体损伤的现象[5]。

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混悬液均属于应用率较为显著的退热药物,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效果(56.36%)、(81.82%)对比,观察组愈显率(74.55%)以及總有效率(98.18%)提升程度明显;同对照组小儿高热患者用药副反应(18.18%)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3.64%)降低程度明显,从而发现,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比较,布洛芬混悬液的应用优势更为显著,在降温以及安全性提高方面可以获得更为显著效果,进一步阐明其临床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期间,布洛芬混悬液药物的有效应用,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比较,在调节体温方面,获得效果确切,并且能够将患儿退热药物应用安全性显著提升,从而对于小儿高热患者的预后效果提升、病情康复,显著促进。

参考文献

[1]司晓静.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各60例的疗效比较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3):107.

[2]李敏.对高热患儿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1):161-162.

[3]王春华.对比分析布洛芬混悬液联合退热贴与单纯退热贴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7):1-2+5.

[4]张小丹,谭军源.小儿高热治疗中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9):130-131.

[5]周春清.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219-220.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效果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紫外光谱结合向量扣减方法快速测定感冒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和盐酸伪麻黄碱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妊娠期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大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