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3-18王波

卷宗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对策

摘 要:单独招生是当前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的一种主要招生形式,本文针对在当前单独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单独招生考试工作;严格招考分离,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单独招生考试形式及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考核;针对生源状况,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路径等四个方面对单独招生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对策

单独招生是国家深化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深入研究单独招生,探索有效的考试考核模式,有利于高校选拔出适合培养条件的考生,有利于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

1 河南省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现状

高职单招始于2007年,教育部优选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试点,涉及广东、江苏、浙江、湖南四省,共8所学校参与[1]。以后几年,招生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全部高职院校和部分新升格本科高校,招生计划数也由最初试点院校计划总数的10%扩大到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在河南省范围内,高职单独招生开始于2010年,最初只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参加,到2018年,已覆盖全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和少部分本科院校共计84所学校参加,招生人数从1400人增加到14万余人,8年时间,增长100倍。

2 河南省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录取率大幅提高,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计划数大幅增长,而与此相对的高考生源却变化较大。在河南省范围内,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不断增加,由2009年的56所增加到2018年的83所,伴随高职数量的增加,高考人数变化较大,最低谷的2014年,考生人数仅有65万,较高峰数量减少33万,而与此同时,河南的高考录取率已达到85%。自2015年起,河南省普通高考生源数量又开始回升,其中2015年考生人数为77万,2016年82万,2017年86万,2018年为86万,考生人数的回升,使得河南高校招生压力变小,但由于生源危机造成的心理恐慌依然挥之不去[2]。当前,河南高职院校本身办学实力还不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较低,考生及考生家长对本科的青睐,导致参加单招的考生人数还不理想,在生源危机和社会对单招的认可度双重作用下,把高职院校本着选拔适合培养条件学生的“选拔性考试”变成了“掐尾考试”。现阶段,成绩不理想,考上本科希望不大的学生才选择单独招生考试的现象在高中及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出于本科升学率的考虑,动员“差生”放弃高考而走单独招生。考生数量的下降、录取率的不断攀升、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单独招生录取学生质量的下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素质较低,以至于出现以河南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为代表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2017年暂停了单独考试招生,与此同时,河南省在2017年单独招生中,暂停了教育、医学等国控专业单独招生资格,一定程度上是对单独招生学生质量的怀疑。

2.2 考生盲目追捧热门专业,招生专业结构失衡

近几年,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学生扎堆报考医学类、教育类专业人数普遍较多,报考人数年连续多年持续上升,受到考生的疯狂追捧,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林类专业、食品类专业又门可罗雀,年年靠专业调剂得以生存。以2018年河南省单独招生为例,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分专业计划执行上普遍没有采取严控措施,深层次原因是高校为完成招生任务,积极附和考生对热门专业的报考热情。在现实录取环节,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办学实际,一味地把大量的招生计划安排在当前热门专业,例如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达到吸引学生报考的目的。在具体录取过程中,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划定总体最低线,有的学校是划定专业录取最低线,通过这种形式,将热门专业学生调整到冷门专业,这种调剂结果,是学生放弃单独招生录取资格,重新参加普招考试,达不到按专业计划录取的目的,结果导致专业结构严重失衡,部分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在校生比例超过其在校生总数的50%。

2.3 单独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不够合理

目前,河南省单招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均由各学校自行确定,自行划线录取,最后报省教育厅备案,普遍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模式。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考试时间有限且考生只有一次选择高校机会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能够做到的按专业类考试、按专业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专业符合度不高、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考核形式化。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职业技能考核是单招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考试时间的局限性和专业报考的不平衡性,让高校不得不以面试或笔试形式替代应该进行的技能考核。二是文化知识考试内容不合理。在“文化知识”考核方面,普高考生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作为参考,被各单招院校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录取环节,但仍然存在运用不彻底甚至弃之不用的现象,中职考生由于当前河南省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与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不完善性,使得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无法运用到录取环节[3],文化知识考试仍以学校命题为准,命题水准不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不合理性,让“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质,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3 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策略

3.1 改革单独招生考试工作

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面對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要想选拔优秀学生,需要高职院校创造性地推动单独招生考试工作改革。第一,改革单独招生体系。在充分了解当地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前提下,制定符合法律要求和学校利益的招生章程,结合学院“优质校”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继续完善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机制,加大单独招生宣传,严格控制特色专业招生规模,确保特色专业有充足且质量较高的生源。第二,改革单独招生考试模式。在学院树立符合学校定位和专业要求的即是高质量生源的观念,围绕“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研究确定符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的考核形式、标准,积极探索按大类招生考核办法。

3.2 严格招考分离,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在单独招生考试中,严格落实招考分离政策,考务组负责依据学校单独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考务要求组织好单独招生考试组织工作,负责阅卷和最终成绩统计工作,录取工作组负责在学院单独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依据事先向社会公布的单招章程做好录取工作。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进行社会需求调研,避免培养人才过剩,避免出现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脱节[4]。

3.3 改革单独招生考试形式及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考核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要想选拔优秀学生,需要高职院校创造性地做好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工作。第一,改革现有技能考核模式。首先是要确定技能考核标准,省级主管部门可引入行业协会、大型国有企业等制订技能考核标准,也可以在单独招生院校间根据各校办学实力、专业特色分头制订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并不断完善,为技能考核提供有价值的标准依据;其次是要规范技能考核模式,不能以面试、机试代替技能考核,逐步嘗试组建“单招院校联盟”,探索联盟高校间技能考核成绩互认,方便考生就近参加技能考核。第二,充分发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首先,要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管理模式,规范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与专业技能考核,为单独考试招生录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次,是要重视各类大赛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或已获得与报考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免考技能考核科目。第三,在职业适应性考核和技能考核方面,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质为重点,探索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工作模式,保证在有限的考核时间内选拔出符合要求的学生。

3.4 针对生源状况,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生源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化,高职院校要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在专业选择上,积极探索按专业大类招生录取,入校后经过一段对专业重新认识后,在二年级阶段再把学生细分到具体专业,经过一年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两年或者一年半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学习意愿更强;在课程选择上,针对不同生源,不同类型考生,合理确定公共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及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开展学徒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远程网络教育等各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强化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满足各种类型学生学习需要。同时,伴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单独招生在招生体制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生源质量短期内改观不大,要想在当前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实际情况,树立人人皆能成材的观念[5]。

4 结语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已开展多年,针对当前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要相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够让高职院校选拔出适合学校自身定位的培养对象,另一方面真正从学校层面为广大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平台,有利用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成效,也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明丽.江西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33期37-39.

[2]陈思.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考试英语,2017-04-13网络版.

[3]罗立祝.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20.

[4]王浩.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政策下的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教育.2017年3月.

[5]邬卫.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17卷第5期:53-56.

作者简介

王波(1980-),男,河南内乡人,硕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