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有机化学》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03-18杨小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机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有机化学研究性教学体系,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实验教学按阶梯划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必修实验;(2)综合设计实验;(3)研究创新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结合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报考研究生的学生逐年增多,升学率也明显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NGJGH2016078)。

【中图分类号】O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63-02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要立足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地方教育服务。因此,实践和探索地方师范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将难以培养创新型学生[1]。作为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培养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之一[2]。其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集宁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是我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系统性强的培养机制。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本课程也是大多数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课程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我院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课程小组提出了以“增加实践,突出创新”为主题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理念。充分利用集宁师范学院现有的教学、实验、实习条件,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有机化学研究性教学体系

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3]。以有机化学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同时开设了一系列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有机化学选论、绿色化学、有机合成,波谱化学等课程。基于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根据学院现有的条件,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实验教学按阶梯划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必修实验;(2)综合设计实验;(3)研究创新实验。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认真选择合适的实验,并通过选择实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典型的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熟练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研究创新实验包括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合成、提纯、分离、表征等多项基本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只有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因此,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我院选择李景宁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以“物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反应机理→反应规律→制备方法→主要用途”为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思路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每一章节重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在学院规定的总课时的要求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1)将每章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纳入一章,并详细讲解命名的原则和规律;(2)将有机化学中的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理论知识归纳到一章里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各种中间体的特性,化学性质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3)考虑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以及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有机波谱章节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包括在考试范围内,因为学院专门开设了《波普化学》课程;(4)在教学内容中将与该学科有关的发展前沿和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等研究性内容引入到课堂。目前,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加之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需要不断的整合和优化。

三、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式研究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在讲授醛酮中羰基被还原为亚甲基的反应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克莱门森还原和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反应的介质是什么,应用范围是什么,在还原过程中会不会影响其他基团的性质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带着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上课。同时结合疑探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逐一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在研究性“教”和“学”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中有些章节比较抽象难懂,比如有些有机分子构型复杂,很多学生想象不出其空间构型,除了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描述它们之外,我们还与分子模型或模具演示配对,让学生自己拼接分子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体会到抽象分子,从而使这些分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烷烃的纽曼投影,环己烷中的直立键和价键,对映体R,S构型等。学生清晰的看到其模型后易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QQ和微信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学习的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或创建QQ群或微信群和学生讨论问题或者答疑; 同时也可以将课件放入群文件中,学生随时可以自行下载,查阅课件,方便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后复习。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教学和学习扩展到课堂之外,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性“教”与“学”,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报考研究生的学生逐年增多,升学率也明显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和我院转型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然而,对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之路仍然很长,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和教学的概念,而且要及时了解学科和创新的发展。今后,教师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学生必须将学习观念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思考者,积极参与到研究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研究型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实验资金短缺,科研项目,實验场地限制等,这也可能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为建设和谐、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三虎,翟保评等.地方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

[2]于长顺,翟滨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8).

[3]郭华,刁全平等.地方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杨小红(1981-),女,内蒙古人,集宁师范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