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缔造生命课堂
2019-03-18沈红
沈红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教师的课堂实践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勇于质疑,敢于创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缔造生命课堂。
【关键词】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 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07-01
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最具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通过东西方教育的实例对比,让我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行为、思想、言论中的不同,让我能博中西教育之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创新等能力,缔造生命课堂。
一、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去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应该像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概念、规律、公式、事物的结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以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组织学生在算、折选、拼的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规律之后,又把他们引进直角三角形特殊情境,让学生继续在内角和规律上探索、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我再问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和的情况呢?学生稍加思索,又发现“钝角三角形锐角和一定小于90°”,有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理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锐角和一定大于90°。经常组织学生做这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之中,学生会感到数學思维的逻辑力量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学习活动,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 (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三、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创新能力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
四、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时常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我利用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老师想给咱们班的同学分球,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班里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老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总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把学生从被动转化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缔造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