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的学科交叉性研究

2019-03-18王娟黄雪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工科院校

王娟 黄雪婷

[摘 要]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对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的学科交叉性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优势出发,尝试建立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将工科院校的学科资源、教学团队等优势有机融合在设计艺术专业硕士教育之中,促进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64-02

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为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始设置专业学位。工科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或相关院系主要有艺术硕士与工业设计工程两类专业硕士学位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中国于2005年借鉴西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设置的,其专业要求十分强调实践性、创造性和应用性,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研究生专业学位,更侧重工程应用,以培养具有工学思维的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相比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内与设计艺术专业相关的学位点以其强势的理工背景为依托,有着雄厚的科研能力、多学科的师资队伍、优越的工程技术条件等优势。

一 现状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对我国设计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机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距,由于设计艺术学科与各相关学科缺乏充分的交叉与融合,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艺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然而,很多工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普遍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二)导师结构

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突出,对研究生导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院校实行单一导师制,研究生在入学前选定导师,而导师学科背景相对单一,掌握和积累的知识往往限于个别研究方向。其次,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却没有快速增长,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很多高校的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通常由同一校内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形同虚设,往往导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雷同等。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给传统导师负责制带来了挑战。

(三)教学模式

国内很多高校培养平台相对局限,学校教育与科研、企业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其中许多工科院校普遍缺乏大型的交叉学科的项目组,即使有也缺乏充分利用。不形成交叉学科的培养平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中的项目、课题便会缺乏学科交叉性,使研究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认识较为肤浅,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因此,如何处理好学科交叉性在设计艺术学科中的应用从而提升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专业硕士教学改革的难点。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确立工科优势高校组由传统的工科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高校共同参与,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工科”指导理念的提出为现阶段工科院校推进设计艺术专业硕士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起“新工科+艺术”的学科交叉培养体系是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改革的要点。

二 促进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学科交叉性的措施

跨学科带来的是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的渴望,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理解本身。工科院校应当应时而动,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艺术与工学结合,以培养“艺术科技化”+“科技艺术化”多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是连接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枢纽。针对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的特点与要求,在突出专业理论能力与专业实践特色的同时,加强跨学科性质课程的比重,以促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养成多学科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培养体系。工业设计工程和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环节,并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及跨专业选修课要反映本专业领域中不同设计方法的新发展、新动向,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开展设计项目奠定基础。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增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管理学导论、艺术原理、设计心理学等,并在课程中强调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市场调查和研讨。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做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分形式要求研究生听国内外专家讲座或自己举办讲座、参加跨专业跨学科的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加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要求和管理,从而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设计艺术高层次人才。

(二)推行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

推行導师团队模式是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导师团队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是进行学术交流的纽带,更是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

工科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工程管理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工科院校下属的每个院、系都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阿尔托大学的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学院、阿尔托大学理工学院与赫尔辛基经济学院通过强强联合,为跨学科研究小组、共同的研究中心以及师资共享等多学科平台支持已有强势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阶段教育积极探讨多学科的发展,在信息科技与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融入交叉学科理念,并在交互艺术与设计、多媒体传播与设计等领域培养出一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工艺结合型人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在第一学年由导师组共同指导,跟踪研究生的专业与实践能力发展,了解其需求,鼓励其参与合适的课题与项目,克服自身学科背景局限性的影响。期间研究生与多导师双向交流并厘定今后的研究方向,于第一学年末预开题前才确定开题和毕业论文导师。

成功实施导师团队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成立学术委员会,科学处理学术分歧,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作用以及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政用产学研”是对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凸显了创新2.0时代开放创新、用户创新的新特征,强调了面向应用的价值实现。工科院校要以构建协同创新思维为目标,以“政用产学研”为路径,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一方面依托校内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以及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整合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吸收社会各界力量,与各级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为设计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条件。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拥有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学校外实践基地、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协同育人基地,建有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设计文化与战略研究中心”,建有电子产品、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可持续设计、数字化服装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拥有省部共建的“中欧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等。拥有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获广东省财政专项经费2000万元。拥有地方政府与学校共建的全国最大和最早的“双创”平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和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这些平台成为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社会产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上升,“多学科交叉融合”势在必行,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也日趋体现出艺术与人文教育、科技教育相互融合的优势。依托工科背景及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与创新思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地方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6).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黄华明,高云庭.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探析[J].艺术探索,2014,28(05).

[4]王庆环. “新工科”新在哪儿[N]. 光明日报,2017-04-03(005).

[5] 杰伊·迈克丹尼尔. 超越四十二个学科[N]. 光明日报,2013-10-15(011).

[6] 曹青林. 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

[8] 張兵,张向冰. 学科链+专业链+产业链[N].中国海洋报,2018-02-05(003).(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设计艺术专业硕士工科院校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