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的关系研究

2019-03-18洪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

洪帅

内容摘要:本研究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课堂与学校社区调查表(CSCI)对213名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①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高、低社区感组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社区感组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低于低社区感组;②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社区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③社区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社区感

一.问题提出

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已逐渐向低龄化下沉,小学生背负着父母、老师的期望,在与同龄人的社会比较中更易感受到压力。目前,许多研究者已将目光投向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郝萍等人对1995-2011年16年间中国四至六年级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分析表明,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随年代的推进呈现增加的趋势[1]。张微等人在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5%[2],周红梅对山东省菏泽市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社区感这一概念最早由Sarason于1974年提出,它是指社区成员之间及其与团体间的互动和归属,基于共同的社区历史和共同的信念,通过彼此承诺而使成员的需求得以满足所形成的情感联结[4]。这一概念后来又扩展为更具体的社区感:如学校社区感、课堂社区感等。积极的社区感一方面可以使个人精神充实,有助于适应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增进亲社会行为,使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更加充分,追求超越个人利益的更高目标[5]。

已有研究表明,社区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刘文芳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进行了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社区感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心,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社区感得分越低[6]。目前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是空白,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讨二者的关系,填补这一空白,并期望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改善,探索一条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福建莆田市某小学选取四、五、六年级各两个班共242名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13份,问卷回收率88.01%。其中男生118人(55.4%),女生95人(44.6%);独生子女92人(43.2%),非独生子女121人(56.8%);留守儿童125人(58.7%),非留守儿童88人(41.3%)。

2.研究方法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该测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编制,适用于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依据本测验的常模,内容量表分值在8分以上者,属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需要制定特定的辅导计划。该测验信效度均较好,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7]。

(2)课堂与学校社区调查表(CSCI)

该量表由Rovai、M.Wighting和R.Lucking于2004年编制,用于测量学生在校园和课堂中社会交往的需求和受教育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修订后的量表包含“学校社区量表”和“课堂社区量表”两个分量表,各由10个题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法(0~4)。每个分量表都包含“社会”和“学习”两个维度。

3.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时长约为 60分钟。为保证测验的有效性,由主试宣布指导语,被试独立完成问卷。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为描述统计、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

三.结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高低社区感得分组上的差异检验

为检验不同社区感得分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无显著差异,把社区感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取前后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在高、低社区感组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高社区感组的心理健康得分低于低社区感组。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社区感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就越多。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的相关分析

为考查小学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与社区感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社区感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三)社区感各因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

为了解社区感各因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把心理健康总分作为因变量,社区感各因子作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社区感总分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最显著,且为负向预测作用。

四.讨论

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社区感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更少。此结果与刘文芳[6]在初中生群体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均显示了社区感越弱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经过幼小衔接的过度,进入小学学习,小学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学校与同龄人一起度过,不难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受到他们在校期间主观情绪体验的影响,学校社区感和课堂社区感作为两种主观情绪体验,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社区感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社区感对心理健康状况有负向预测作用。Schaps等人通过对社区感与学生行为相关指标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校中的社区感与更高的应对效能、幸福指数、社会技能、社会支持、自尊、利他动机、自我效能等积极行为指标呈正相关,而与逃避责任、物质滥用、孤独、痛苦、暴力及其他消极行为问题等呈负相关。因此,借助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强小学生社区感的培养,可以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新途径,辅助现有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郝萍,张大均,苏志强,胡天强. 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1995—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96-601.

[2]张微,张苑筑,袁章奎.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256-1259.

[3]周红梅.菏泽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71-1073.

[4]Sarason, S. B.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74.

[5]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

[6]刘文芳.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的相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7]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Z].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