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涂尔干道德个人主义的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2019-03-18王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道德教育

内容摘要:19世纪的法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传统的社会团结纽带发生了变化,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渐趋衰落,社會对个人的监督作用短暂失效,个人主义得到空前发展,新的道德规范无法及时调整个人行为,社会面临失范危机。如何重建失落的社会道德,是涂尔干面对社会秩序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倡导通过重新定义道德权威要素,在异质性不断扩大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世俗道德体系。本文着重梳理了其道德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和回应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

关键词:道德教育 个人主义 失范危机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以社会学家的身份系统地将教育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的学者。2017年是涂尔干逝世的一百周年,作为西方经典社会学“三驾马车”之一,他的理论思想却历久弥新。一百多年前,涂尔干的时代正经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大革命带来了法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彻底变革。传统社会中强烈的集体意识、共同价值、共同信仰,甚至是个体的谋生方式都在逐步地被破坏乃至趋于消灭,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而来的,是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正在形成,但却并不稳固,这一切成了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志业和关怀。个人何以可能?社会何以可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失范的危机与个人主义的发展

渠敬东在《追寻神圣社会:纪念爱弥尔·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一文中将涂尔干研究的起点归结于“失范的危机”,而失范的病理却有着现代性内生的根源,首要的问题便是个人主义的问题。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潮由来已久,自古希腊哲学中智者学派发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始,便承认了在普遍的宇宙秩序中原子式的个人存在的道德意义,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更是为其赋予了更高的道德意涵。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神权统治,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再次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宗教改革解放了个体的信仰自由,近代资产阶级的快速壮大也为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增添了更好的注脚。

郭忠华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作为涂尔干反思现代社会理论的出发点。机械团结中社会与宗教融为一体,个体的生活被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社会几无分化,集体意识高于一切,个体在社会面前没有别的出路。有机团结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分化而来,劳动分工成为新的社会团结纽带,分工产生爱、合作、团结等一切道德因素,集体意识衰落了,人的个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是社会转型的标志,在此过程中个人自由不断攀升,社会失范的危机却在不断扩大。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一方面,个人无限地追逐权利和自由,丧失了任何道德连带;另一方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新旧交替时期道德真空状态使得个人对社会的依赖逐渐瓦解,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具体社会的归属感和依恋感。

尽管涂尔干分析了失范的分工给社会团结所带来的威胁,但他依然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道德匮乏所致。重建社会秩序,拯救失范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转向道德维度,在职业分殊的现代社会建立普遍性世俗道德。

二.宗教道德的衰落与世俗道德的兴起

有人认为,原始社会是没有道德的,涂尔干并不认同。他认为,原始社会是一种未开化的宗教社会,它的道德是建立在宗教观念上的。涂尔干曾经为宗教定义如下:“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1。可见,在涂尔干这里,宗教被看作是一个“道德的共同体”,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的表现,它意味着通过戒律、禁忌、仪轨等,将神圣价值和凡俗价值结合在一起。从宗教的历史起源上来看,它与人类之初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也是人类道德观所需的一切知识所赖以阐发的最初形式。那时人们的义务还主要体现在对神的义务,而不是对他人的义务,人在绝对的神面前只是附庸。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使得人们重新将眼光投回到人类本身,个体获得了高度的信仰自由,社会的规范变得宽松了,伦理学也逐渐与政治学分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理性和人的自我价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成了超乎原来的集体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普遍性价值,世俗利益不再是原罪,成了人们热衷的追逐物。个体意识渐渐地独立于共同的集体意识而存在了,而依赖于人们共同意识的“机械团结”也逐渐被“有机团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所取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空间和距离上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单个人之间的联系更加趋向于多元化。

陈涛在将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与伦理学进行比较分析时指出,道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具有神圣性的道德理想,唤起人们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而现代人已经牢牢地被一种原子论意义上的个人概念所攫住: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实体,或者说只有个人才是在本体上真实的东西。在涂尔干的宗教研究中,社会曾被提升到宗教中神的高度,但一旦把目光投回现代社会,他仍不得不承认今天人格已取代了神,道德的基础唯有在普遍的个人主义中才能找寻到。“道德个人主义,乃至对个人的膜拜,其实都是社会本身的产物,社会制度化了这种膜拜,并把人打造成这种膜拜所服侍的上帝”。2人,而不是社会,才是一个整全。就此而言,人,而非社会,才应该是人们思考道德规范的基础。

三.道德个人主义的形成逻辑

19世纪正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急剧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兴起,与教会势力的冲突,在教育领域里也有深刻的体现。涂尔干说,“法国在最近的20年里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教育革命”,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经不再能够回应急速膨胀的个人主义,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理性主义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手段和内容的滞后性已经严重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而教育有效性的降低又反过来威胁到了公共道德。

在宗教道德逐渐衰落,世俗道德不断兴起的过程中,面临失范的社会危机,如何重新构建道德的权威性呢?涂尔干认为,应该从一种科学的,或者说理性主义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在道德规范中,有某种东西配得上这样的称呼,它不必蕴含某种超验的存在,或者说不必蕴含特别带有宗教色彩的观念,就可以得到证明和解释”3。在其教育社会学巨著《道德教育》一书中,涂尔干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考察了道德权威的构成新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精神。

世俗道德的首要要素在于纪律精神,个体行动的常规性和权威性构成纪律的两个方面。人区别于一般其他动物的主要方面在于人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人的较低层次欲望的满足总是指向于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在欲望的驱使下,个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斗,在完备无缺的自然状态下会出现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全面战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在高度个人主义的前提下还未陷入完全的人欲之争,正是因为社会状态之下道德规范对于人的欲望的约束和调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德经常包含着权威意蕴,它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个体、具有普遍特质和制裁手段的强制力量,同时还为个体规定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使得他们避免了行动的盲目性,而出现模式化倾向,将个体欲望转化为合理目标。

世俗道德的次要要素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认为,所谓道德行为指向的不是行动者自我,正如亚当斯密分析“道德情操”这一概念一样,人的自利本性之中必然包含着他人的利益。然而他人又不能合法的要求个人的道德行为指向他,那么道德行为的目标就只能是超出个人之外,是现代社会中已经世俗化了的宗教中的神,即群体或者社会了。只有当人朝向高于或者凌驾于个人目标的目标活动时,他才能合乎道德的行动。合乎道德地行动,就是要根据集体的利益来行动,因此,涂尔干认为,道德领域的起点,就是社会领域的起点。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个人只有参与集体生活中,其行动才可能具有道德意蕴。

世俗道德的第三个要素是人的自主或自决的精神,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人的理性。涂尔干认为,一个完全指向自我的行为是非道德的,但纪律精神和对群体的依恋却作为外在的力量压制了人的个性,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的现实:指向他人的道德行为似乎是不自由的,受到必然性的限制。那么,这样的人即便不是不道德的,也仅仅只是俯首帖耳的服从而已。然而,自决与服从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能力精确预测可供选择的行动过程的后果。也就是说,在作出一个符合道德的行为的时候,必须对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的明了这些理由,必须拥有可靠的知识,对将要做出的道德行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4。自主正是理性意志的产物。拥有自主的精神,就会从良知出发,去从事一个道德行为。

这就是世俗道德权威性的来源,它是一个社会事实,外在并强制作用于个体,但同时又是在个体高度理性的状态之下发生,个体应该明了道德的权威性,并能对自己的行动做出理性判断。它的发生完全仰赖于个体的自由和内在的觉知。

现代的有机团结社会伴随工业化的急速发展,高度精细的分工模式给人们之间带来的相互依赖感成了维系社会团结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在不断削弱,个体愈益独立,身处不同时空和职业群体的人们,感受到社会加诸其身的力量越来越小,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构建道德权威,必须返回到异质性的个人身上去寻找答案。

现代工业社会中异质性扩大化的个人身上唯一带有的相似性就是每个单独个体都拥有的个人主义,不是纯粹的利己主義,也不是独善其身的生存哲学,而是对于普遍存在的个体的关怀和赞美,它的动力是对一切具有人性的事物的同情,对一切苦难的同情,对人类痛苦的怜悯,和对正义的迫切渴望。5因此,集体意识并没有消失,而只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而已,个人主义就是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基于此,涂尔干倡导通过构建新的道德形式来拯救失序的社会,这种新的道德形式就是个人主义道德,它通过中间层次的职业伦理和较高层次的公民道德将高度理性的个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个人成了现代社会中理性道德的载体。

涂尔干探讨教育的视角,是把教育当成一种社会事实。健全的世俗道德是国家健康,乃至国家生存的条件,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世俗的道德整合。在他看来,道德整合是实现法国社会福祉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一切社会福祉的必要条件。涂尔干希望在一种世俗道德的基础上造就出一种国民的统一性,这个基础是基于个人理性的而不是启示性的宗教。

四.涂尔干道德个人主义的现代启示

目光投回到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分工体系的进一步扩大,个体脱离家庭、宗族、地域对个人的控制力量,更多地分散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趋向于更进一步的独立。无论是日本NHK电台有关“无缘社会”的跟踪记录,还是中国青年一代中流行的“宅男宅女”现象,无不表明现代人在功能上相互依赖,而在情感上却无比孤立的矛盾现实。人回归自身而逐渐丧失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部分,使得“有机团结”难以形成。传统集体意识和共同情感的逐渐衰落,给个人主义的过度发挥腾出了更大的空间,个人主义的泛滥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危机,冲击着转型期脆弱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基础。网络暴力成了一种新型的“集体欢腾”,人们从中找寻孤立和面目模糊的个人存在的意义;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使得传统权力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个人失去方向感和归宿;抑郁、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仿佛验证了“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甚至是“社会的缺席”。

基于以上分析,一百年前的涂尔干并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这样描述,“我们如今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一个时代,今天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感到彼此疏远、冷漠,缺少团结,交往行为茫然无措,价值追求上无所适从,没有规范感”6。现代性的过度发展剥离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亲和关系,像一张大网笼罩着孤立的个体,传统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会规范还未及建立,整个社会缺少规范的统一性。为了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重塑集体意识必需要通过个体意识来建构,因此一种新的人性宗教——道德个人主义“是能够保证国家道德统一的惟一信仰体系”,只有它才能为社会带来和谐和秩序。

因此,对于涂尔干道德个人主义的逻辑及其现代启示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重回涂尔干的时代,对经典社会学理论问题再次剖析,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回应和关照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失序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2]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渠敬东.追寻神圣社会:纪念爱弥尔·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J].社会,2017(6).

[5]陈涛.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争执:涂尔干的道德科学[J].社会,2017(6).

[6]郭忠华.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J].中

注 释

1.引用自: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53页.

2.引用自:陈涛.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争执:涂尔干的道德科学[J].社会,2017年第6期.

3.引用自: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引用自:埃弗瑞特·威尔逊:《道德教育》英文单行本编者引言,见于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5.引用自:孙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6.引用自:董金秋.涂尔干的道德个人主义与青年现代人格的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基金项目:2015年度石河子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RWSK15-Y29)

(作者介绍:王莹,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从事社会学理论、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道德教育
浅析夏目漱石《心》中的夫妻形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