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素唯物主义在《文心雕龙》中的哲学体现

2019-03-18王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刘勰文心雕龙

王倩

内容摘要:《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而“道”作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术语,从古至今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文心雕龙》研究过程中,各学家对刘勰的“道”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见解。构成其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刘勰肯定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认为宇宙是不断运动、更新和变化的,因而所谓的“道”有着唯物主义成分,然而同时他认为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着先天地而生的“道”,并过分注重文作的形式和政治用途,也使得其唯物主义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道 《文心雕龙》 朴素唯物主义

《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理论观和思想观集中表现在《原道》、《征经》、《宗经》三篇之中,《原道》为《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这一部分的开篇之首,专门论述的是“文”的本原问题,突出的表现了刘勰论文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其中肯定了文与天地自然产生的客观物质性。

一.深受《易传》影响,肯定天道自然

刘勰《文心雕龙》的哲学思想深受《易传》的影响。《文心雕龙》之“道”是“《周易》的阴阳变化之“道”。在《易传》的理念中,世界和宇宙是不断运动、更新和变化的,且运动和变化是源自物体本身的客观性,并非人或其他主观力量的结果。《原道》中述:“傍及万品, 动植皆文。”即动物植物,自然万物都有“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意为而这些都不是外加的修饰,而是自然形成的。“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竿瑟;泉石激韵,和若球蝗;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则表现了文源于自然之道的唯物主义理念。《物色篇》把自然界的变化描述为“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丽辞篇》把天地如何运动说明为“宛转相承”、“日月往来”,《时序篇》还把文学的不断发展形容为“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等等。可以看出,刘勰不但认为天地万物是变化着和发展着的,而且还认为这一发展是多样的和无穷的。

二.“文”是主观认识对客观自然的反映

《征圣》中述:“夫鉴日月周,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指出圣人写出的思和文契合,成为规范的文作也是源于全面观察和认识宇宙自然。《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说的“感物吟志”和“体物写志”都是说吟诗作赋乃是人的主观意志因外物的感染而引起的艺术发舒。这也体现了与唯物主义意识来源物质理念的契合。

《情采》篇中主要论述的是“情”与“采”即“质”与“文”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论述文章内容与文章形式的关系。刘勰意为表达内容与形式互相依存,但“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也表述了内容决定了形式这一要义。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也是强调了质先于文,内容先于形式的唯物主义理念。

三.“道”对于“圣”和“文”的核心主导因素

《原道》篇说:“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名道”,“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意为指出“圣”之文取自天文形象和事物变化,“圣”之教化取自人间世事,“道”才是圣人成文明义的基础。文辞之所以能够鼓舞天下,也因为体现了自然之道;《宗经》篇说:“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意为说明历久长存、不可磨灭的“经”,也同样源于客观自然和事物发展规律。以上无不体现了作者刘勰对于道在道、圣、文三者之间核心作用的凸显,也体现了唯物主义哲学理念中物质对于意识和人的核心决定作用。

然而,在对《文心雕龙》整体和细节的研读过程中,也发现了由于刘勰受到生活环境和时代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对“佛”的借重同时又对“儒”的推崇,使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文心雕龙》的唯物主义性质具有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

首先,体系与方法、思想原则和具体论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纵观《文心雕龙》,其核心的世界观立足与“天道自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某些论点中又对“圣心”“圣人”的作用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夸大。如《征圣》篇中,“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是以论文必征于圣”,“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等过分绝对的倡导作文立论验证于圣人,这样的论点有失偏颇。

刘勰思想上强调“天道自然”和文章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则,而在《神思》、《文赋》等篇章强调把“神思”放在首位,显示出了一定的矛盾性。

其次,对于《文心雕龙》的写作缘由和目的,如今分析应该有着多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刘勰本人年幼自负不凡,因梦“彩云若锦”,希望要树德建言,扬名后世;其二是他执着的尊儒崇圣,要敷赞圣旨,论文致用;其三是要振业寻根,观澜索源,弥补前人论文的不足。其治学、作文的态度不可置否的给予后人以教诲和启迪,但其中尊儒崇圣的思想和某些强烈的政治主张现在看来具有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由于儒道思想的影响,刘勰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他将“道”神秘化是为了给“道”、“圣”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给他的理论带来了局限性。

第三,《文心雕龙》全书前后五篇作为总论性质的阐述,而中间部分则分为上下二十篇对应文章体裁和文作技巧,架构的设计似乎也符合他对声律、对偶和辞藻的要求和提倡,也体现了刘勰对于形式的过分偏重,有着些许形式主义的痕迹。

从哲学观点来看,古代樸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因而可见,《文心雕龙》有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却在某些方面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偏差和局限。其中对“河图”、“洛神”和“圣心”等方面的认识也符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对物质和物质的个别形态不能清晰区分的特点。因而可以看出,《文心雕龙》是有着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究其原因,首先是源于刘勰对前人的总结和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陆机的作品《文赋》创造性地把先秦的“心物交感”说运用于阐述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刘勰也是继承陆机的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的文学理论体系。另外,《文心雕龙》的宇宙观也继承了《易传》和王充的天道自然思想而来的。另一方面,刘勰生活的年代和环境也影响着其哲学理念的形成。刘勰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刘勰年少丧父,家贫不娶,立定了树德建言的目标,后入定少林寺,编订佛经,深受其浸润和影响,也体现在《文心雕龙》对佛学的借重和对“道”的神秘化,后走上仕途,其渊博学识与深厚造诣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却也造就了他崇尚儒家的思想理念。直到晚年归隐,也还要按照儒家尊崇的“君臣所以炳焕”之礼来请求皇帝恩准。 最后,由于古代时代的局限性,人们对不可理解的现象和科学进行懵懂的猜测,使得其披上了“神理”的神秘外衣,而《文心雕龙》中也同样有着在肯定“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不可理解和并未被古人接受和熟识的“神理”的依赖和期待。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有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虽然有着观念和方法的偏差以及唯物主义理念认识的局限性,但在当时是进步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孔繁.《文心雕龙》的唯物主义认识[J].东岳论丛,1981.(2):97-101

[3]韩湖初.再论《文心雕龙》的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及其统一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解道华.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J].理论建设,2006,(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