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时理论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探索
2019-03-18刘晰娟张军施振文
刘晰娟 张军 施振文
[摘要] 本文根据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探索中医四时养生理论在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中医四时理论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为教学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中医药院校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中医理论应用能力,引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发展。
[关键词] 中医四时理论;中医教育;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1(c)-012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r-season health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seas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eaching, giving play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stud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CM theory, and leading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cour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ur-seas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传统保健體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暗示,来调节和增强人体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1]。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渐形成具有养生健身的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获得传统保健体育基本技能,培养终身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
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3]。“四时”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一种时间划分法[4]。后世历代的养生家、医家认为,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养生防患应当遵循四时自然规律,使体内阴阳二气依时而生、长、收、藏,同自然阴阳平衡统一。“四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普遍应用于农业、军事、德政、刑罚以及医学领域[5]。
1 中医四时理论的内涵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阴阳与四时阴阳存在协调同步的变化,人体的生命运动、病理状态具有时间周期性及节律性,“四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康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6]。根据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调整人体行为活动的节律,是中医四时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视的养生准则,顺时养生重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俱,突出体现了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1 体现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时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思想。寒暑的更易是四季的直观表现,也是四时阴阳之气消长平衡的过程。就四时气候变化而言,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人体五脏皆通四时,亦有生长收藏的规律,表现在阳气的升降浮沉变化。这意味着若春季阳气没有得到足够的养护使之生发,则夏季就无力生长,体内阳气亏虚,感受时邪产生寒变;又如秋气多燥,燥易犯肺,若此时没有很好地滋养阴精,但遇冬寒便会引发咳嗽气逆。“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7],所以张介宾在《类经》中解释,护春夏的阳气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护秋冬的阴精也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以此便可提前预防下一个季节会产生的疾病。法取于时,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8]。上工治未病,养生与调护也应遵照四时气候[9]。
1.2 体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相互为用、规律相通的关系。在“人与天地相参”等效法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利用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机体平衡,使得内在生命力与外在环境协调统一,体现出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内经》在天人相应的理念下,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模式,并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核心,特别是在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机能活动中,考察到与年月日时的密切相关,提出了“藏气法时”的思想,并用于指导养生[10],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对应。心、肝、脾、肺、肾各脏器功能活动分别与四时相应,在相应季节时令,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平衡与控制,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11]。李东垣秉承了《黄帝内经》中“顺应四时”的理论,又对其进行了创新,认为脏腑生理机能与四时升降相类,病因病机与四时密切相关,治疗法则当与四时合参,遣方用药宜与四时相宜,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12]。
2 中医四时理论与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在联系
数千年来中医遵循四时养生理论调整起居作息,展开合理锻炼,共养形神。我们要遵循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并顺应阴阳四时之气,以此达到阴平阳秘[13]。神气属阳,易躁动耗散,养神宜静,“静则神藏”(《素问·痹论》);形体属阴,养形宜动,气血流通,形体得养。导引按跷、吐纳调息等传统保健体育,正是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有效方法。如今在各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传承了这种“法于自然,和于术数”的中医理念,它既与当代高校体育育人的目标相合,又利用中医院校专业优势,传承国粹精华,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2.1 中医养生思想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当代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完成从强健体魄到终身锻炼的转变,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在高校的深入开展,更多学生掌握了传统的终身锻炼方法[14],也逐渐建立起终身运动的健康意识。将中医养生思想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并认识到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魅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高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学体系,以中医特色养生思维方法来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中医养生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不仅是强身健体,还要益心,注重精神的培养和升华,达到“修身正心”。养生教育是从内而外的渗透,强调炼其心、正其身、为其范,养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修德、修心、修身的全过程,将这种传统养身思维方式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指导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育人”的目标。
2.2 传承中医文化与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实现学科交叉
中医药院校在开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保健体育课程的同时,也将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遵循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是人效法天地阴阳和四季时令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的养生手段进行身心调养的方法,在医疗技术资源有限的中国古代,这其实是先人们利用运动疗法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前提,所以说传统健身项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表达与传承方式,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医学的继承者、传统体育的传承者,这些精粹在现代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课程中应有所体现。
然而近几年由于太极类养生功法缺乏科学指导,仍停留在经验总结和身体感受的初级阶段。无法迈进科学练功指导的大门,脚步总是停留在当前教学层次,深度不够,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使学生在不失兴趣的同时理解并懂得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身心的调护,这需要体育教师也具備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中医类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开设,应是以传承传统文化内涵、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传统认知方式、掌握传统健身技能与方法、养成健身养生意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为基本标准,实现学科交叉,为高校素质教育做出更多努力。
3 中医四时理论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启发
随着中医药院校师生养生保健意识的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被逐渐重视,而中医院校因专业性质的不同,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可稍加区分进行针对性的养生锻炼。如针推专业学生在做针刺治疗时对指力有较高要求,做推拿手法时操作者的力道把控也有讲究,经过平时不同传统保健套路的针对性训练,增加必要的内力,才能在针刺时减少患者痛苦,使推拿的力量平稳持续渗透。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在学好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科学指导下的传统保健体育锻炼,能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1 因时制宜,开设顺时之序的课程
《灵枢·本神》中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保健教学活动若能顺应四时寒暑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首先可以避开当季邪气,使得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避开四时不正之气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如春季好受风热,夏季易受暑湿等),这一举措是延年益寿、强健体魄的关键,也是中医的核心思想。顺应四时,按照各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来安排饮食起居,并有重点地进行养生保健,才能使人体达到身心健康[15]。
《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中最早提出四时养生观念的篇章,文中指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万物复苏,此时的运动应以让肢体感觉舒适为度,是为养生之道也。虽春季天气见好,和风暖阳,仍不能喜极褪衣,以春捂为主保养生发之势头,慎避外邪,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16]。在这个季节适当牵拉舒筋便能较好养护体内的阳气,春天刚生发的阳气能将体内潜伏的能量输布于四肢百节,故万物生长,当阳气养护不当,供养身体生长的能量不足,到了夏季体内真阳空虚,稍加贪食寒凉或感受风邪后便会出现寒性疾病,即有“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的现象。故春季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的安排上可以舒筋活络传统套路为主,如易筋经、少林内功等。易筋经主练筋骨,舒筋缓形为春季养生特点,春属肝木,肝主筋,主疏泄,春季养肝可强健筋肉,宣泄情志。中医药院校学习压力普遍较大,长期劳累又缺乏正确运动,不仅会使人体筋肉拘急僵硬,还会影响情志,气机滞阻,更易出现极端行为。在此还可着重练习特定动作,如“青龙探爪势”,通过旋转牵拉上肢及身体两侧,疏通手太阳小肠经及肝胆两经经络,增强行气祛瘀的效力。又如“掉尾势”可拉伸整个背部脊柱肌肉,对膀胱经以及督脉诸穴均起到良好的刺激效果,能激发背部两经阳气,促进气血运行。
再如秋天的特性为万物平定,收敛外放的阳气,为冬藏而做准备。即“秋三月,此谓荣平、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若在这一阶段未能很好地调护,到了冬季无真阳温煦体内,阴寒过盛不能奉养冬藏之气,便会发寒泄,哪怕进补再足,人体也无法接纳吸收。故在这一季节当以安静平和的传统养生课程为主,如六字诀、八段锦等。六字诀的六式实为呼吸吐纳、静心调息的过程。中医五行中秋为肺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气机宣通有助于体内阳气从行走输布到敛藏的转化,所以从秋季开始便可以静息类功法锻炼为主,有些还延续到冬季。冬季为紧闭固藏的季节,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天地间的阳气深藏,阴寒之气大盛,万物蛰藏,为生机潜伏[17]。冬季锻炼应适度,宜选择有氧运动,避免过多出汗,以免损伤正气[18]。
3.2 顺时调神,发挥四气调神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才辈出的现代社会,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就业都充满竞争,如何更好地调解大学生心态便显得尤其重要。人通过神志、意志等高级思维活动来控制和调整心态,中医认为神是人体一切脏气活动的主宰,不良的精神活动,会削弱人体抗病能力,干扰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疾病。《内经·脏气法时论》将肝、心、脾、肺、肾五脏与时间周期的五个时段(春、夏、长夏、秋、冬)对应。在一年的不同时段,通过采取相应的传统保健招式针对性地锻炼五脏,提高脏器功能和机体抗病能力,维护该阶段并提前预防下一季可能出现的疾病,便能达到神气平和,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协调统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太极、功法养生一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被认为能较好地培养大学生清静泰然、少私少欲的心态,通过在不同季节,真正参与自然,效仿自然,进行柔缓的动作练习,可使其更好地放松身心,逐渐达到旷达无虑,崇尚和谐,同时专心致志,心平气和的思想境界。
中医四时养生理论认为四时与五脏阴阳相应,人体可认为是由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气,内合六腑、五官、五体、五华等组织器官所形成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19]。故外在四时季节变迁才会影响情志变化和体内脏腑之气的盛衰。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认为,体育锻炼不应该仅停留在强健肌肉的层次,而需配合呼吸吐纳,凝气敛神,增强体内脏腑之气,调畅三焦,抒发情绪,达到形意相和、由内而外自然健康的状态。可见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开展中充分发挥四气“调神”的作用,对调节当代青年负面消极情绪积聚、亚健康状态暴增具有重要价值。
3.3 存养正气,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强身健体、去疾延年的自我养生意识,通过太极拳等徐缓的身体导引练习、五禽戏等仿生动作练习,结合导引吐纳等形体导引活动,寄予了古人“尽终其天年,春秋皆度百岁”的长远理想。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通过合适的运动,不仅可以充实提高身体阳气,还有助于强身健体,防病于未然。遵循四时养生的理念进行传统保健体育活动,存养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会让人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逐渐改善原来不佳的体质,有助于身心疲劳的恢复,未雨绸缪,降低每个季节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当学生们真正理解了这其中的健康含义,体会到练习后身体所带来的良好反馈,那么运动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不再需要督促。在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要突出培养杏林学子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将医疗保健行为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和规律规范的运动活动中。
4 小结
传统体育养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20],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对人们的身心修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保健运动通过调整人体自身的姿势,控制呼吸吐纳和意念,让身心融合,启发人体内在潜能。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较多开展的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皆是要求人行为自然,身心参悟自然,回归自然,在一切都自然随心的状态下便能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
中医四时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思维方法论中的代表,对在中医药类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有指导意义。通过外练筋骨,内改善学生体质,将中医养生思维方法融入体育这项实践运动中来,为教学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中医药院校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中医理论应用能力,引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2]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6):164-167.
[3] 隋月皎,鞠宝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14-15.
[4] 王慧娟.《黄帝内经》分类思维及其形成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5] 吴一帆,卢富华,刘旭生.应用中医的“四时”理论进行慢病管理浅谈[J].江苏中医药,2012,44(4):63.
[6] 褚娜利,张新华,方素萍,等.应用中医“四时”理论探讨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思路[J].中医杂志,2014,55(13):1100-1102.
[7] 翟双庆.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
[8] 苏凤哲,李福海.路志正教授顺应四时学术思想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9):609-611.
[9] 郭太品,梁繁荣,任玉兰,等.《黄帝内经》四时与五脏关系及在针灸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3,54(5):369-371,385.
[10] 郭霞珍.《黄帝内经》“五脏应时”说与天人相应观[J].中国医药学报,2012,5(27):5-6.
[11] 刘晓燕,郭霞珍.试论中医藏象理论中应时特征的内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21-322.
[12] 李基赫,高普.李东垣“顺应四时”医学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486-487.
[13] 杜晓琳,商庆新.从《内经》理论谈如何引导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四时养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39-140.
[14] 李希斌,任真.傳统保健体育与养生在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3):77-79.
[15] 吴晓缺.四时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5):138-139.
[16] 张焱,胡亚男.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857-858.
[17] 王琦,李英帅,刘铜华.《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199-2202.
[18] 薛小虎,徐丽芳.《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2):101.
[19] 郭霞珍.肾应冬生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1):74-76.
[20] 詹中华,张进.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机理[J].搏击·武术科学,2006,3(11):63-65.
(收稿日期:2018-06-05 本文编辑:金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