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曜变碗的传奇

2019-03-18李家林

福建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茶盏兔毫建窑

李家林

日文杂志《东京人》里载有这样一则故事:1568年,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因战争失败,失去了大将军的职位,被赶出京都。为寻求复辟的帮助,他周转于各地诸侯之间。由于一方诸侯织田信长知晓足利将军家藏有一件曜变天目盏,便允诺帮助足利义昭夺回征夷大将军的职位,但希望得此宝盏。平息战乱夺回京城后,足利义昭信守承诺,忍痛将曜变天目盏赠给织田信长。后因织田家族为此宝碗争权夺利,被皇室家族德川将军辗转赐给其乳母春日局夫人,最终宝碗落入稻叶将军之手,取名为“稻叶天目”。

这便是“一城一盏”的传奇,来自中国的曜变碗成就的日本传奇。

宝碗在稻叶家族珍藏290年。1918年,幕府时代早已结束,稻叶家族历代相传的传世之宝曜变天目碗因家族没落,落入小野哲郎手里。1924年,小野哲郎将这个曜变天目盏送入拍卖行,最终以16.7万日元的天价(相当于125.25公斤黄金)被一位买主购走。这位买主岩琦,就是后来世界知名的三菱集团的一代祖。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乃中国南宋的传世孤品。观赏此盏,恍若置身于深夜的大海边,望见璀璨万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则深藏万千奥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渺宇宙一般。耀斑闪射出略显妖异的光芒,颜色变幻,高深莫测,堪称天下名器。岩琦觉得自己不配使用,只能观赏。他将此碗珍藏在自家兴建的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内,秘不示人。

1950年至1952年,日本在评定国宝级文物时,将留存在日本国内的4件宋代茶碗鉴定为国宝(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其中曜变斑纹最佳的一件即是珍藏在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里的“稻叶天目”碗。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一宝碗”的珍品,被日本国正式命名为“国宝”,迄今已近70年。

“曜变”是日本对建窑出产的黑釉茶碗斑纹的专用名词,意指黑釉瓷器在窑中被烈火燃烧而产生的窑变斑纹,天然涅槃而成的孤品。“天目”二字缘自日本镰仓时代一位在浙江天目山修行的日本和尚,将此建盏带回日本,在当地惊艳一时,名声日盛。日本茶界便称此盏为“天目盏”,“稻叶天目”是因稻叶将军主人所持有而命名。

2017年7月,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曜变盏烧制专家谢松青访问日本期间,怀着朝圣的心情,专程到东京都世天谷区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想亲眼看到“天下第一名碗”——稻叶天目曜变盏。虽此碗被日本人改了名,但它却是家乡后井一带建窑出产的建盏。明知此碗不是随时可以参观的,但痴迷的谢松青还是到此,希望得以一见。接待他的美术馆负责人被谢松青感动,但解释说,因此碗名氣盛大,参观者多,静嘉堂文库已决定由原来每隔十年改为三年公开展出一次,而去年刚刚展过。谢松青只得十分沮丧地离开。

谢松青对此盏情有独钟,他说:“这种被称为‘无上神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唯独只有三件的曜变完整器,全都在日本。先前,我曾看到杭州一位收藏界的朋友藏有一件足可与静嘉堂那件曜变盏媲美的曜变盏。变幻莫测的斑纹动人心弦,只可惜是件残碗。为什么建窑出产的完整器大都流传国外?对此我倍感失落。20多年来,我耗费大量精力和钱财,反复研烧曜变盏,但都无功而返。我就希望有一天,曜变建盏真能烧制成功,惊艳世界。”

建窑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黑艳釉色正好迎合了当时建茶点茶、斗茶的方式,既能满足文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能满足普通百姓实用功能需求。

蔡襄在《茶录》中细致刻写斗茶的过程和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斗茶者先要将茶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之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一种最协调的程度。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出水面,如果茶末浮在水面,茶不能与水交融,说明茶末碾得不够细致;再看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好,说明它的品种越纯,品级就越高。在“斗茶”中,因茶末讲究黑白,因此黑釉瓷的茶盏最为匹配。皆因斗茶最讲究是斗色,茶为白茶,茶汤呈白,黑与白的对比才能最为分明,因此,黑瓷茶盏最为贵重。《茶录》里写得很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安所造纯黑兔毫,是当时最好的极品。

建窑出产的独一无二的黑釉茶盏,因其釉色美艳、黑白分明而独占鳌头。建盏独特的釉色在易于显现茶汤乳花的同时,还能在饮茶过程中供人赏玩,给人以许多饱含意蕴的遐思,因此建盏成为雅俗共赏的茶盏。建茶与建盏成为宋代文人点茶的绝佳组合,建茶与建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成就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由此,建窑的炉火愈烧愈旺。

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它的釉面杜绝了人为绘制的彩釉,而是纯属自然形成的变幻莫测的奇异斑纹。一整窑上过釉水的数以千百件茶盏进窑烧制,出窑时,每件瓷品的斑纹都异彩纷纭,千姿百态,绝不雷同,每件都是孤品。因此有“一窑一世界,一盏一孤品”之说。

建盏能在宋代诸多名瓷中独领风骚,与皇帝有很大关系。宋徽宗好诗好书好茶,琴棋书画俱佳,著有《大观茶论》,堪为茶史经典。在他的推动下,品茗斗茶,茶文化繁荣。他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赞誉建盏的《宣和宫词》一诗里写道:

螺细珠玑宝盒装,玻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建盏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在南宋,众多文人墨客纷纷讴歌建盏,简直到了极致。

宋朝四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每人都有诗词直接咏叹建盏,真是难得。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一位道人为之接风,拿出上好的茗茶和兔毫建盏匹配,引得苏东坡惊喜万分,当场赋诗道:

道入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蔡襄在《北苑十咏·试茶》中赞誉:“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黄庭坚描绘:“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杨万里曰:“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这些都可看出他们对兔毫建盏格外垂青。

诗人在斗茶中,认为用建盏斗茶最适宜。尽管兔毫盏瓯小,但斗出的茶香令人叫绝。陆游被贬武夷,任武夷冲佑观主持时,时常用建盏斗茶,以文会友。他对建盏赞誉有加。他在《闲中》一诗中赞道:“活眼砚凹宜黑色,长毫瓯小聚香茗。”

诗因茶而诗兴更浓,茶因诗而茶名愈远。同样,作为建茶绝配的茶具——建盏也因此名声大噪。建盏诗词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惊艳之笔。

从晚唐至北宋再到南宋,因斗茶风尚,建窑黑釉茶盏独领风骚400年。大宋王被元朝取而代之后,惯于马上游牧的蒙古族,没有汉人品茶论道的闲情逸致,不习惯碾茶、烹茶、斗茶的习俗,草原上豪放的性格让他们更喜欢快捷、简约的茶饮,因而,除了少数地方民间文人雅士依然钟情于使用建盏斗茶外,从宫廷到市井,都提倡饮茶时采用散茶,追求清饮,废除繁缛的茶艺过程。甚至茶饮时,喜欢添加“酪味”,堪称奶茶。

“斗茶”风俗日渐衰减,因茶而生的黑色茶盏自然随着茶饮风俗的改变而渐行渐远,逐步离开市民的视线。建盏这颗璀璨明珠暂时被隐藏起来。

建窑烧制技艺在国内断代尘封700年,直到20世纪初,日本人山本由定找到建窑的窑址,并作详细的考察,由此揭开建窑神秘的面纱。

为恢复、探索烧制建盏的技艺,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率先烧制出了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奈良市陶瓷家安藤坚用了6年时间,经过万余次的烧成实验,仿制出了6只与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碗颇为相似的产品。但陶瓷权威专家认为,这些仿制品与宋代老盏相比,无论是形似还是质似,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内专家更是对此进行长期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科委拨出专款30万元,用于研制建盏的攻关事宜。很快,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仿制建窑宋瓷“建盏”兔毫釉科研小组,全力破解古代建盏的烧制技术。

在建盏一条街“潭艺轩”建盏店,我见到当年攻关小组成员之一的何华,他曾是我在池中小学任教时的学生。岁月风霜,他已两鬓花白。他说:“在小组里,我和省轻工研究所小邹负责搜集釉水,叶礼忠负责拉坯,许家有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郭富亭负责烧成。经过上百次的烧成试验,终于在1980年初试验成功。”

5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批仿古建盏产品进行鉴定。之后,专家在鉴定书上写:“仿宋兔毫盏在造型上、釉面效果上,具备宋瓷兔毫盏所具有的传统风格和特点,不仅达到形似、质似,而且还达到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真正的水平。此举,标志着沉默700余年的黑釉建盏重现人间,这颗瓷坛皇冠上的“黑珍珠”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惊艳于世。

这是何华最引以为豪的事。他曾对我说:“当年送检的186件仿古建盏,采用我的釉水烧成的送检产品有152件。当年为寻求釉水配方,我几乎踏遍建盏附近方圆数十公里的山坡、田地。”

我能理解何华内心的那份激昂。当年的鉴定会,我也在现场。我尤其记得,会上,有人捧出一个状似褐黄色羽毛斑纹的建盏。有专家指出,这就是从建窑里挖掘出的宋代鹧鸪斑建盏。浙大教授邓白先生捋着花白胡须,情不自禁地吟诵出黄庭坚的“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和蒋蘅的“或有点点鹧鸪斑,亦有毵毵兔毫茁”。此盏碗内外散缀在紫赤相间条纹上的白色圆珠般斑纹,如同鹧鸪胸部的羽毛,异常神似,在场的人都赞不绝口。

据悉,鹧鸪斑建盏比兔毫盏更加珍贵。在烧制建盏中,鹧鸪斑可谓凤毛麟角,烧成倍加难得。权威专家认为,凡有“供御”“进盏”字样的建盏,都属兔毫斑。迄今考古专家还未发现鹧鸪斑纹的建盏有此字样,说明要想烧制鹧鸪斑的建盏进贡皇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足见鹧鸪斑的珍贵。

鹧鸪斑建盏被世人垂青的年代当推宋代“斗茶”年间。当兔毫斑茶盏在庙高之堂或市井坊间风靡一时后,鹧鸪斑建盏闪亮登场,即刻引得斗茶人的刮目相看。当一只只美轮美奂的状如鹧鸪羽毛的茶盏映入眼帘时,立即惊艳四座。难怪黄庭坚赞曰:“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杨万里喜道:“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就连脱俗僧人惠洪也不得不夸:“点茶三昧须绕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陆游更有“棐几砚涵鸲鹆眼,古奁香斮鹧鸪斑”的诗句,将此盏与文房四宝相提并论。

谈及鹧鸪斑建盏,国内有位知名陶瓷专家深深感叹道:“此种品相绝好的鹧鸪斑建盏,举世无双,只可惜被日本人收藏,现珍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内,被视为国宝。”

因种种原因,建盏研究热一度被冷却。好在,總有坚持不懈的人。1982年,当年建窑宋瓷“建盏”兔毫釉科研小组的成员孙建兴,与妻子栗云一起,经过无数次的烧成试验,帮助南平陶瓷厂仿制出了第一批兔毫盏,该制品经有关单位专家鉴定,确认仿制是成功的。20多年过去,孙建兴带的团队已先后成功研制出黑釉金、银、黄、红、蓝、虹彩兔毫盏,金、银、红、蓝、虹彩油滴盏,白点、蓝点、黑点、银点、虹彩点鹧鸪斑建盏和异毫、毫变、窑变、黄天目、蓼冷汁、灰被、铁锈斑、木叶、玳瑁、柿红釉等30多种建盏。

近年建盏愈受重视,组建了建阳建窑建盏协会,并在各大城市设立分会。烧制仿古建盏企业和私人作坊目前有近3000家。经营建盏的商铺遍及全国各地。

百转千回,建盏又与建茶重逢。选用黑釉茶盏盛茶饮茶之风成新时尚。走进茶店,最显眼的柜里必有几件精美的建盏与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等名茶陈列在一起,相得益彰。茶友相聚,端着金兔毫、银油滴斑纹的茶盏,盛上绿莹莹、金黄色的茶汤品茗,十分惬意。2015年上海国际礼品节,我亲见一位日本茶道专家,以百万元购得两件仿古金油滴茶盏。在保利(厦门)2016秋季拍卖会上,聚贤建窑文化研究院院长陆金喜所创作的“新建窑曜变天目建盏”以112.7万元成交,刷新近年来福建籍作者同类仿制建窑作品的国内拍卖最高成交价纪录。

兔毫、油滴、鹧鸪斑、异毫、铁锈斑、木叶、玳瑁、柿红釉等奇异斑纹的建盏不仅问世,还在国内外工艺品大赛中频频亮相,摘金夺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标志着建盏最高境界的曜变斑建盏,却始终未见其身影。这是因为,宋代建窑出产的黑釉建盏斑纹是不以人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其变幻莫测地产生出曜变、兔毫、油滴、鹧鸪斑、柿红釉等奇异斑纹,完全是在窑内1300度左右高温下幻化的。高一度低一度都会产生截然不一样的纹理。曜变斑纹的建盏,哪怕万分之一乃至百万分之一都难以遇见,故最为珍贵,也最难再现。难道,被日本人视为国宝级的曜变斑建盏,就这样成为绝世孤品?

深谙黑色铁釉的建盏专家李达认为:曜变的斑纹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其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构成曜变斑纹的成分是一个谜,其结晶体非常小,即使放大400倍也不能一一分辨它们的形状。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薄薄地浮现在漆黑的釉面上,若用放大镜看,可以从细小的瑕疵间看见下面的黑釉,曜变斑纹的厚度估计约万分之一毫米,是一层非常薄的膜。由于曜变天目斑纹的形成机理极其复杂,形成区间极其狭窄,所以要在一次上釉的情况下烧制成功几乎是难以完成的。

他还认为,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仍无人能烧制宋代风格的曜变盏。在仿制曜变天目的探索中,无数陶艺家耗上毕生精力。其中代表就有中国的孙建兴,日本的林恭助、长江惣吉、安藤坚和桶谷宁。

但又有不少专家评价说,这几位都是瓷艺界的顶尖人物,对于曜变天目的仿制是在挑战最高的瓷器技艺。从他们的作品图片可以看出,他们仿制的,在外形上已经和曜变天目非常相似,但斑纹缺乏曜变天目最重要的神韵,作品带着人为痕迹,经过二次挂釉刻意形成的曜变斑纹,虽有彩色光晕,但古板无神。

林恭助本人也说:“我仿制的曜变天目和宋朝的老盏斑纹相比还差很远。”

科学发展至今,茶具烧制工艺已然超越前期,但唯有曜变建盏花纹至今难以掌控,纹样无偶,举世无双,极难复制。“世间仅存”的独特,让曜变建盏成了世界上最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也造就一个至今困扰学者的玄妙迷局,一世人解一盘棋。当中真有什么科学无法解释的玄妙技艺?抑或是,当时的工匠也未真正掌握曜变的绝技,只是800年前烧窑之中偶然发生的变数,才诞生这个偶然的惊喜?

成功烧制金油滴的黄美金坚定地认为:“请相信我,曜变斑建盏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我們父子多年在不间断地研讨它,就算我去世了,还有儿子去做。曜变建盏不能只在日本私藏,要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碗里的宇宙世界——曜变建盏。”

一生致力于建盏复原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技艺传承人的孙建兴也坚持认为:“没有奇幻玄妙的绝技,只有尚未解释的难题。”他还发现,“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建盏,花纹类型、纹样釉色全然不同;它如同天然孕育的孩子一般,每盏都有不同的脸。”

一点一滴地积累,曜变建盏也一点一滴地清晰。虽还不够清晰,但或许,离成功已经不远。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猜你喜欢

茶盏兔毫建窑
沈鹏书法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微雨茶馆
兔毫建盏的鉴赏*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宋 建窑兔毫盏